
作者:田季生
页数:284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0302532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在吸收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期新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史化作了全面而简明的介绍。本书采用的是当代的学科分类法,即将传统文化分为中国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宗教、法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礼仪文化、衣食住行和科技文化十一类,分别介绍其基本概况,基础知识和有关理论,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和掌握我国很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书适用于高等专业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也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条件与背景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结构
思考题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思想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观及思维方式的影响
思考题
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第二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与规范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
思考题
第四章 中国传统宗教
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题
第五章 中国传统法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反思
思考题
第六章 中国传统教育
第一节 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及科举制度
第二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思考题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学发展概览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性格与基本特色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意义
思考题
第八章 中国传统艺术
第一节 中国传统艺术发展概览
第二节 灿烂的古代艺术成就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
思考题
第九章 中国传统史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概览
第二节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与优良传统
第三节 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思考题
第十章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礼仪概说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礼仪举要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
思考题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衣食住行
第一节 服饰文化
第二节 饮食文化
第三节 建筑文化
第四节 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五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
思考题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古代主要科技成就
第三节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反思
思考题
第十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就和特点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思考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节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就是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确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孕育于商代,定型完备于西周,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关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固结的产物。在父系氏族社会里,世系以父系计算,父权家长支配着整个家庭成员。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在父系家长制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特权的继承和分配,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身份的确定,都作出了系统的规范,于是出现了宗法制度。中国社会结构虽然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被长期保留。 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言,天子是天下大宗。君主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则封为诸侯。他们相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宗、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宗庙祭祀制共同构成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时,始兴嫡长子继承制。这一时期,宗法制度的特点是严格区分嫡、庶,确立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宗族内分大宗、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殊的权力,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这些等级中,其继承父亲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古人把商代的兄终弟及和周代的父子相继称为“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亲亲即立弟,尊尊即立嫡。显而易见,嫡长子只有一个,由他来继承最高王位,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夺王位所造成的混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与社会的稳定。 2.分封制 即封邦建国制。就是分地封诸侯,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生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具体内容就是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把同姓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诸侯国,周天子与诸侯之间有一系列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这种兄弟国的分封制始于周武王。周公也曾分封,分封的对象范围是亲戚,也就是兄弟。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周围各地建立起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即所谓“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礼记·礼运》)。这样就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宗法封建等级制度。 3.宗庙祭祀制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祖。对祖先的尊敬表现在祭祀上,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形成的重要制度。通过祭祖,把宗族心理升华为阶级意识,从而有效地巩固和强化了现实统治秩序。西周之际,宗庙祭祀制度发展到了完善程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公卿三庙、士一庙。祖先崇拜以严格的制度确定下来加以强制性地奉行,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行为模式。 (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在这种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对人民实行严密的人身控制,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深远。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是宗法制度与专制政权紧密相连的长期持续,而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发展总趋势的集中表现就是专制主义和君权的日趋加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皇帝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为了确保皇帝独裁,皇帝之下,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在地方是郡守县令等官吏,地方官和中央官一律由皇帝任命。汉承秦制,并通过调整,加强了中央官僚机构。汉代的三公已不干预政治,完全成了皇帝个人的“官官”。秦汉以后直至明清,专制主义集权政治持久不衰,愈演愈烈。明初取消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皇帝独裁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极限。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的氛围中,所有的臣民都被剥夺了自由。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掌管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一切政务的最高决定权。在经济上,皇帝则“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明夷待访录·原君》),权力越大,获利越多。在司法方面,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即便有既定的法律,也可以随着皇帝的喜怒哀乐而任意更改。除此之外,皇帝还掌握着军事指挥权、官吏任免权、臣民们的生杀予夺之权,甚至对臣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婚丧嫁娶等也有过问之权。皇帝的权威无所不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越于皇权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