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重回本来面目: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中心理治疗思想的溯源与重构

封面

作者:熊韦锐

页数:223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32633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基本主旨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性学说进行溯源与重构。本书的内容既不是无中生有的凭空创造,也并非一成不变的临摹搬运,而毋宁说是一种有基础的创新。创新的基础,正是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中的人性论思想;创新的结果,便是一种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因为基于中国传统心性学说,所以将其称为“心性疗法”。明心见性是在咨询室中与心理咨询师的面对面交谈;修心养性是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随时进行的自我修炼。因此,心性疗法也主张咨询师疗愈和自我疗愈的结合。

作者简介

熊韦锐,男,1983年生,四川广元人,哲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土心理咨询与治疗思想、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而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等项目5项;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导言
第一节 逻辑理路
第二节 基本信念

第一章 人性论
第一节 心性学说中的人性概念
第二节 心性学说中的人性论题
第三节 人性论的三种理论视角
第四节 心性疗法的人性论视角

第二章 本然状态
第一节 本然状态的本体含义
第二节 本然状态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本然状态的存在形态
第四节 本然状态的迷失机制

第三章 执着
第一节 执着——本然状态的迷失根源
第二节 冲突——心理疾病的发生机制
第三节 自我——基本执着与基本冲突

第四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作为认知诱因
第二节 名称与赋予身份
第三节 语言的意义与本质

第五章 隐喻
第一节 何为隐喻
第二节 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
第三节 观察姿态
第四节 通与拮抗

第六章 心性疗法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一个核心——重新回到本来面目
第二节 两条路径——明心见性与修心养性
第三节 六个步骤——明心见性的基本步骤

第七章 心性疗法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心性疗法中的隐喻
第二节 心性疗法中的语言
第三节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第八章 心性疗法的主要技术
第一节 如何发现冲突
第二节 如何确定执着
第三节 寻找因缘条件
第四节 如何去隐喻化
第五节 如何去评判化
第六节 如何去语言化
第七节 怎样修心养性

第九章 案例
第一节 陶女士的案例
第二节 汪同学的案例
第三节 李女士的案例

第十章 启示
第一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
第二节 心理学中的人性论问题
第三节 本然状态与意识觉知
参考文献

节选

  这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首先,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物理学上来说,物体保持一种惯性的运动是最不需要耗费动力与能量的,要使物体改变之前的惯性状态,则需要耗费额外的动力与能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说,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一直按照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生活,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么他的生活状态是自然轻松的,是不需要花费精力来适应的。而假如一个人时常需要变换新的生活环境,时常需要改变刚刚建立起来的生活习惯,那么他便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应对这种改变。因此,这种生活状态便是非自然的,是充满了阻抗的。正因为如此,那些经常改变生活环境的职业,比那些不经常改变生活环境的职业,更易诱发适应性的问题或疾病。当然,按照惯性来生活,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保守固执,恰好相反,人们可以根据条件的改变适时做出恰当的改变。事实上,按照惯性来生活,其实质是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晚上几点钟开始睡觉,早上几点钟起床,什么时候就餐,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段应该做什么,都应有一种好的规律。并且,这种生活规律应与人的生理节律保持一致,生活规律不应违背生理节律。例如,人们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充分的身体运动量,等等。同时,生活规律还应与自然节气保持一致,生活规律不应违背自然节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万物皆静我亦静,万物皆动我亦动,天寒则加衣,天热则减衣,等等。因此,生活状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规律,第二个层面是人的生理节律,第三个层面是人的生活规律。而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这三个层面和谐一致,融为一体。只有充分符合自然规律与生理节律的生活状态,才是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才是本然的生存状态,而这也是人的本性应当之所在。一个人具有理想人格,就意味着他一直处于这样一种和谐一致、融会贯通的生活状态之中,一直处于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之中。  其次,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在为人处事方面充满了真诚与坦然。很显然,说谎比讲真话更耗费心理能量,因为讲真话通常是将记忆中的东西提取出来并说出来就可以,而说谎则首先要将记忆中的东西提取出来,然后还不能将其表达出来,必须将其压抑,之后再编造一些与之不符的内容表达出来,由此可见,说谎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耗费更多的心理能量。然而,说谎还远不止如此复杂,为什么需要说谎?说谎有什么目的?说谎之后如何能让别人信服?如何解释自己的谎言?等等。这一切想法,都会出现在说谎的心理过程中。同时,真诚是一种自然而然、通达无滞的过程,而说谎则是一种充满了阻抗的过程。真诚是人本应具有的本然的生存状态,因为它是最自然而然的,最简单质朴的,而说谎与虚伪则是一种异化了的生存状态,是需要人接受很大程度的社会环境熏染,并且理智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出现的一种生存状态。真诚的人,会一直保持一种开放的、坦然的、通畅的心理状态。而虚伪的人,每说一次谎,他的心灵深处便会增加一层压抑,久而久之,压抑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虚伪的人比真诚的人更容易患上身心疾病。当然,真诚并不只是表现在为人方面,也表现在处事方面。在处事方面,真诚是指做每一件事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哪怕是吃饭、走路这些所谓日常琐事。事实上,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情(无论是什么事情)中,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唯一具有的,就是他与正在从事的事情融为一体,当一个人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如此投入的时候,他反而是轻松的,毫不劳累的。因为当他如此全身心投入的时候,他的动作与行为都是自动化的,是毫无阻抗的,是全然畅通的。而这正是本然状态之所在,是人的本性之所在。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他都是完全真诚的。他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真诚地投入每一件事情。像这样,他的整个心灵便会处于一种完全放开、完全坦然、完全畅通的状态,也就是一直处于本然的生存状态之中。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重回本来面目:中国传统心性学说中心理治疗思想的溯源与重构》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4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