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学锋
页数:370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0911392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展示了一位学者从2014年至2020年的朋友圈日常, 涵盖每日的烹煮、读书思考、生活偶寄、故里人与风物、教学与参会、行走在田野。作者将朋友圈作为记录日常生活及学术思考的载体, 饭稻羹鱼、治学育人及对故乡传统的描绘汇集在本书中。
作者简介
张学锋,1962年生于南京,长在苏州,祖籍丹阳。京都大学文学博士(东洋史学Oriental History)。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三国—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东亚古代文化交流史。主要成果有《东晋文化》《中国墓葬史》《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学术论文近百篇,译著30余种。
本书特色
1.昔时林宗巾,今日麦舟圈。
箪食瓢饮间,鹿鸣江南春。
–中山大学历史系 范兆飞
2.民国那代学人,或许是有史以来保存资料最丰富的,手稿、日记、书信等,林林总总。到了存储方便、信息爆炸的当下,便利与速朽伴行,从BBS到BLOG再到朋友圈,我们留下了无数痕迹,也制造了种种网络废墟。本书将朋友圈“档案化”的尝试,看似对信息时代的反动,或许也为未来人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鳞半爪,作为史料消费者的历史研究者此时又成了史料的生产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 仇鹿鸣
3. 十几年前,我在关西大学拜谒了京都学派东洋史巨擘谷川道雄先生,当时谷川先生已年过八十。张学锋老师曾考我请益谷川先生的印象,我用了四个字形容:望之若“王谢家人”。张学锋老师非常认可。今天,如果也让我也用一个六朝的词汇形容这本《麦舟的朋友圈》,那就是“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在我认识的“60后”前辈文史学者中,朋友圈文字的原创性与可读性最高的是云中君(陆扬)与云阳麦舟子(张学锋)两位老师。这些文字在正统的论学日记、札记之外,别构一体。可谓一南一北,二“云”相映成辉。
–南京大学文学院 童岭
4.我是麦舟朋友圈的忠实读者,也时常留言,从他那些原创文字和图片中,不同的好友大概会关注不同的方面,我偏爱那些江南风物博古通今的观察。像我这样弱冠之后北上,定居京中多年的人来说,许多南方的物事已经躲藏到记忆深处去了,每每看到麦舟朋友圈的雨丝风片,都会让我想起《儒林外史》中娄家两公子的感叹:“我们几年京华尘土中,那得见这样幽雅景致?宋人词说得好:’算计只有归来是。’果然!果然!”
–被考古耽误的作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耿朔
目录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一条没有发送的朋友圈——代结语
编后记
节选
1.昔时林宗巾,今日麦舟圈。
箪食瓢饮间,鹿鸣江南春。
——中山大学历史系 范兆飞
2.民国那代学人,或许是有史以来保存资料最丰富的,手稿、日记、书信等,林林总总。到了存储方便、信息爆炸的当下,便利与速朽伴行,从BBS到BLOG再到朋友圈,我们留下了无数痕迹,也制造了种种网络废墟。本书将朋友圈“档案化”的尝试,看似对信息时代的反动,或许也为未来人们了解当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鳞半爪,作为史料消费者的历史研究者此时又成了史料的生产者。 ——复旦大学历史系 仇鹿鸣
3. 十几年前,我在关西大学拜谒了京都学派东洋史巨擘谷川道雄先生,当时谷川先生已年过八十。张学锋老师曾考我请益谷川先生的印象,我用了四个字形容:望之若“王谢家人”。张学锋老师非常认可。今天,如果也让我也用一个六朝的词汇形容这本《麦舟的朋友圈》,那就是“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在我认识的“60后”前辈文史学者中,朋友圈文字的原创性与可读性最高的是云中君(陆扬)与云阳麦舟子(张学锋)两位老师。这些文字在正统的论学日记、札记之外,别构一体。可谓一南一北,二“云”相映成辉。
——南京大学文学院 童岭
4.我是麦舟朋友圈的忠实读者,也时常留言,从他那些原创文字和图片中,不同的好友大概会关注不同的方面,我偏爱那些江南风物博古通今的观察。像我这样弱冠之后北上,定居京中多年的人来说,许多南方的物事已经躲藏到记忆深处去了,每每看到麦舟朋友圈的雨丝风片,都会让我想起《儒林外史》中娄家两公子的感叹:“我们几年京华尘土中,那得见这样幽雅景致?宋人词说得好:‘算计只有归来是。’果然!果然!”
——被考古耽误的作家,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耿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