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维著
页数:282页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20936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断代史”切入, 在“思想史”的视域下, 针对秦汉“乐论”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关注乐论思想在秦汉历史背景中的建构过程, 寻找秦汉乐论思想与自然、历史、政治、士人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探究天地人乐思维模式下的乐论体系并揭示秦汉乐论中的士人思想结构、政治诉求以及历史文化功能。
作者简介
王维,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2013年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史、音乐美学。现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第一最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项目1项,参与省厅级项目6项。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充满温度的学术著作,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秦汉士人乐论思想的精妙、精神意向的超拔及他们身处政治困境中的人文关怀。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罗艺峰:本书最重要者,即是生命本体论的揭示和音乐思想史的阐发。最重要的是其创意,且十分难得!难得之一,其思辨所得、推理精义全在于是自家体贴出,而非转引摘抄,暗渡他说;难得之二,是其思想内涵,即所谓“生命本体论”的阐发,此为本书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
目录
引论
一、二十世纪以来的秦汉思想史研究概述
二、研究价值与研究目标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秦国及秦代乐论思想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商鞅礼乐批判观的价值反思
一、序论
二、商鞅的礼乐批判思想
三、小结
第三节 “背离”与“回望”——秦代与周代礼乐思想的价值反思
一、秦代的礼乐批判观
二、周代礼乐文化的价值意义
三、小结
第四节 《吕氏春秋》中的乐论思想研究
一、序论
二、《吕氏春秋》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汉时期乐论思想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淮南子》中的乐论思想
一、序论
二、《淮南子》中的乐论思想
三、《淮南子》与《声无哀乐论》的比较
四、小结
第三节 《韩诗外传》中的乐论思想
一、序论
二、《韩诗外传》中的神圣意义旨归
三、《韩诗外传》中的政治现实论述
四、《韩诗外传》中的儒学成圣方式
第四节 董仲舒的乐论思想
……
第三章 两汉之交与东汉时期的乐论思想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秦汉乐论思想》: 本章小结 两汉之交至东汉时期的乐论思想随着谶纬神学、复古改制、礼乐反思等一系列社会思潮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特征。作为谶纬神学核心内容之一的《乐纬》,对音乐的本质、价值、功能等进行了神义化的解释。《乐纬》的作者试图通过这种“受命而王,为之制乐”的思想来传达出一种“神权政治的诉求”。 自武帝以来,儒术常被作为专制政治的装饰物,如何能够在知识领域占据话语权力、避免儒生被边缘化的处境,这一问题成为促使汉儒高举谶纬神学的内在动力。《乐纬·动声仪》有言:“制礼作乐者……获福于皇天者也”,既然制礼作乐者可以获福于皇天,那么阐释礼乐之文的儒者也自然获得了皇天的庇护,如此一来儒者在精神领域所拥有的神圣价值就比帝王在世俗领域的政治权力更加具有优越性。 但是,要想葆有守神于心的神圣价值,《乐纬》的作者首先需要修身成圣、不被俗世尘埃所沾染,因此“从胸臆之中而彻太极”“音声相和”等审美超越的方式大量出现在《乐纬》的文字当中,其目的就是为了与世俗世界形成某种疏离,以保证“太平之乐”的纯净,避免“角从官,是谓哀”的内心纠结。然而这种与世俗相疏离的状态,恰恰消解了儒家学者与专制王权的张力关系,修身成圣的内在满足取代了人世政治的责任担当。儒者的政治话语权力之争最终沦为个体自由适性的自得其乐。据范晔《后汉书》所言,东汉名士上不能“通物方,弘时务”,下则是“盗虚名”,终“归于无用”。 西汉末年之后的谶纬神学既看不到神圣价值的光照,也无法为世间生活提供价值参考,因此成为被人随意支取的政治资本。桓谭、王充等人看到了谶纬神学逐渐流于荒诞的问题,在他们的乐论思想中给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如桓谭的“琴七弦,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就是通过古琴的内在属性来确立形而上的自然本体论理据(“通万物”),又利用君子与琴乐的关系重建儒者在现世政治中的责任意识(“考治乱”),并以琴乐的审美超越方式实现君子的人格救赎。 王充的“疾虚妄”表达了对谶纬神学虚妄言论的严厉批判,但是由于王充以流行于汉代的气论、阴阳五行思想作为自身的理论批判资源,导致其陷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悖谬当中。原因在于谶纬神学的理论资源同样建立在气论与阴阳五行的思想基础之上,这就如同以虚妄克服虚妄,结果终将归于失败。在对世间的政治关怀上,王充与桓谭相似,都希望君子以入仕为政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与桓谭不同的是,王充没有让儒者直面人世的纷争,而是将制礼作乐作为君子的价值体现,“天下太平,颂声作。……臣子当颂”,君子只要在制礼作乐中颂扬君主的丰功伟绩,就会成就自身的价值。王充从关注人世政治走向了关注帝王的个人喜好,君子经世治国的人世价值也因此走向了追求利禄的歧途。因此王充拒斥虚妄、深恶俗吏的政治关怀也终因这种歌功颂德的礼乐观被污名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