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复苏

封面

作者:李宗浩著

页数:226页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0468946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师从当代心肺复苏创始人彼得·沙法教授, 并且和致力于开创全球心肺复苏研究、培训教学的“挪度医疗” (复苏安妮) 有着长期的学术合作。作者从自身在急救领域里逾半个世纪的经历, 以及与国内外权威专家们的交往合作的角度出发, 将心肺复苏 (CPR) 、心脏除颤 (AED) 发展的历史脉络以人和事的夹叙夹议自如地表现出来。把CPR·AED的知识、技能的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清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便于学习掌握。本书把重要的事件的历史人物照片和场景约有二十余张珍贵照片配以图书。

作者简介

李宗浩,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事业,是当代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急救医学专家。现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首席科学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中国心肺复苏联盟(CRA)主席,《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徐州医科大学救援医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心脏协会(AHA)顾问,卫生部突发事件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医学救援专家组组长。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本书特色

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在我国只有1%,世界平均水平是10%,差距明显。但这个差距不是技术和设备导致的,而是对心肺复苏了解得不多,掌握心肺复苏技术的人更少。普及心肺苏的历史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国心肺复苏的主要开创者、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主任医师撰写了《复苏》一书。书中梳理了心肺复苏的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我国在急救方面所做的努力,如急救体系建设、保团体标准制定等,不仅能使读者在阅读中欣赏到围绕复苏发生的故事、增强对心肺复苏的认识,而且能学会心肺复苏技能。
把好书推荐给您,这是对生命的大爱,只有人人都学会救命技术,才能普救众生与危机之中。

目录

目录

开篇:又见河边青青草

第一章 江南古镇上的复苏第一课

第一节 小镇的中学生物课指引了我的复苏之路

第二节 “永远一课”,离体蛙心仍在跳动

第三节 第三节 心脏,生命的发动机从不歇息地劳作

第四节 心脏的传导通路和坚韧的心肌

第二章 中国首部复苏科教影片

第一节 傅连暲部长为我举行急救“拜师会”

第二节 《触电急救》科教影片获国家殊荣

第三节 1975版《实用急救学》里的复苏方法

第二章 鲜为人知的猴犬复苏心室纤颤研究

第一节 国家研制触电保安器需要心室纤颤数据

第二节 广东省中山县石歧镇的动物实验

第三节 惊喜发现:野生猴子的心脏更坚强

第四章 当代心肺复苏创始人彼得·沙法的贡献

第一节 世界注视着中国急救复苏的发展

第二节 挪度先生与北欧小城里的巴黎少女“安妮”

第三节 我所认识的子承父业的陶里·挪度

第五章 《200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

第一节 达拉斯定稿会拉开了 CPR面向新世纪的帷幕

第二节 《急救国际指南》的精彩之处

第三节 重现生命辉煌的 CPR及其哲学观

第四节 海姆立克急救法创立者的中国情结

第六章 “起死回生”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第一节 与时俱进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第二节 自动体外除颤器,复苏领域一场悄悄的革命

第三节 我国从止血等四大技术艰难地走向心肺复苏

第四节 有的国家出台了 CPR·AED的免责法律

第七章 《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年)》我们在落实

第一节 面对全球心脏猝死的现实,乌斯坦因小镇建立了“全球复苏联盟”

第二节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联合中华护理学会制定心肺复苏标准

第三节 推行“质量心肺复苏 QCPR”

第四节 “健康中国”在行动,全球共同努力夺回 1/4属于我们的生命

尾声:复苏之真谛

附录

附录一:现场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技术规范

附录二:本书与心肺复苏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

节选

  《复苏》:  三、我在北京家中与沙法等专家的讨论  香港会议结束后,按原计划马上在北京继续举行卫星会,沙法是要参会的。在他临来北京前,我的心情是紧张的。因为那个时段正是1989年政治风波后的100天,一些国家的专家把原计划到北京参加卫星会的日程取消了。我唯恐沙法教授不到北京去,不参加会议,那影响可就太大了,但又不好意思明说。他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两次不经意地但态度十分明确地对我说:“我这次要到北京参加卫星会,我去主持会议。此外,在北京邀请我去的地方,发表演讲的机构很多,我大部分的活动都取消了,但卫星会是必须参加的,你的北京急救中心BEMC和你的家我是必须去的!”说完后冲我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的心定了!  在香港主会场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乘同一架飞机到北京,参加“卫星会”。在飞机上,我不时地照顾他们夫妇俩,沙法叫我不要为此忙碌,多照顾其他到中国的专家,至于讨论心肺复苏等学术问题,他说我们有的是时间,叫我放心,他幽默地说:“我们通了那么多年的信,现在才见面,花了那么多邮资费(其实那时邮资费也不高),肯定我们有足够的谈话时间来作为补偿的。”  沙法夫妇是第一次到中国。在参加卫星会期间,与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的吴阶平教授会面后,他特别邀请了10多个国家知名的急救专家到北京急救中心参观并进行了座谈。他说,我要看看你的工作,要看看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首都急救系统和院外急救服务。随后,他应邀第一次到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我家做客。  我原本要请七八位专家来家,但由于我的住房太小,只请了沙法夫妇,以及时任美国急救学会主席的帕比(Dr.Pore Pupu)夫妇和夏威夷大学急救学教授勃克洛(Fredrick M.Burkle)。那天,我们从下午2点多一直谈到深夜,临近12点,完全打乱了原先的计划。  原来计划谈话2-3小时,然后晚餐。晚餐,我请了中国文联的朋友帮厨,四川籍的小周擅长川菜和制作各种小吃;操一口吴侬软语的苏州人佳音忙着烹制我的江浙家乡主菜;北京的朋友小米,拌馅包饺子的速度不凡,足够对付2-3个人擀出的饺子皮;亚洲救援中心(AEA,即现在国际SOS前身)的何小姐虽不功于烹调,因在美国上学生活十来年,英语很好,中英文兼通;至于《中国日报》(China Daily)的老王,英文文字功底很好……这样的组合,不仅谈得愉快,交流通畅,在餐桌上更是吃得欢悦。  一道菜,带来一阵掌声;一个小菜,引出一个故事。美国急救学会主席帕比的夫人生活在休斯敦,以前几乎与中餐不甚往来,偶尔光顾一下泰国菜,对“辣味”有所了解。那天的四川辣味,虽然使她刚开始时“大受刺激,难以接受”,但不出半个小时,使她成了川菜的“俘虏”。席间,她不声不响地成为“第一号食客”。勃克洛教授未带夫人菲力斯来京,不胜遗憾,一再表示:“宗浩,下次菲力斯来华,你可得像今天那样请她吃呀!”我连连答应(可惜至今我未兑现承诺。但后来我在夏威夷州檀香山,他们夫妇不仅招待了我,而且还专程陪我到他们的住处马尾岛上休息了几天)。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复苏》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5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