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永茂
页数:19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11122991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本书特色
一位有着15年国有大型企业领导经历、15年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的高层管理者
为您揭秘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成长历程
对跨国公司本土化、本土公司国际化都有着更深刻地认识
跨国共生:
一位亲历者的管理笔记
德鲁克先生有言:管理就是实践。
此语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管理书籍,但大多出
自专家、学者、研究者之手,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也有不少的分析与推论与企业
实际隔膜很深,此无他,从外面看与同里面看本来就是异样的风景。
所以,人们对管理实践者的著述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因为管理者每时每刻都要
面对众多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企业自身、市场环境以及突发事件带来的变化,来自
企业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的吐故纳新,实践者眼中的管理,如同“太阳每
天都是新的”。
但管理实践者著书立说也实在有些言易而行难,首先,工作太忙,无暇顾及;
其次, “身在庐山”,很难跳出企业看管理;再有,缺乏总结、挖掘、提升的具体
路径。如何深入总结广大管理者的实践?这也是智囊传媒一直思考和着手解决的问
题。 “智囊管理研究院”的建立以及智囊传媒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联手打造“智囊丛
书”,其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企业一线的管理者挖掘、归纳、总结、提升他们宝贵的
管理实践,汇聚众多管理者的困惑、经验、方法。 《(跨国共生:一位亲历者的管理
笔记》作为“智囊丛书”中的一本终于出版了,柳永茂先生在这本书里把他15年的
国有大型企业领导经历和15年的跨国企业高层管理经验,以一种“管理札记”的方
式与广大读者分享。
在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管理者充分利用我们搭建的这个平台, “智囊丛书”
也会出版更多企业一线管理者的书籍,我们相信,这些根植于实践的管理著述更容
易让读者感同身受,其文耐读,其理易懂,其方法好用。
跨国共生:
一位亲历者的管理笔记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并不是
一帆风顺的,跨国公司如何才能更好地适
应中国国·情,迅速在中国扎根?
在打造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的过程中,
我们能从成功的外国跨国公司那里学到些
什么?本土企业如何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壮
大,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中国飞速发展时期的亲历者,本
书作者拥有15年的国有大型企业领导经历
和15年的跨国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在本书
中,他讲述了诺维信这个著名的跨国公司
如何进入中国并发展壮大的经历,介绍了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成功经验、先进的经营
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了中国企业
和跨国公司的差距。无论是外国企业还是
中国企业,都能从本书中获益良多。
节选
nbsp; 一
诺维信在中国投资已经整整13年了,在中国的投资是诺维信历史上最大
的海外投资。目前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诺维信公司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在中国建立了从研发到生产、销信的完整体系,
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拥有中国员工近千人。我对许多人说过,我们取得的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批优秀的中国员工。我也曾说过,天津工
厂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应该让其他国家的员工到天津来接受培训。
诺维信的生物技术使中国的工厂和企业获益匪浅。公司责任是诺维信运营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基于此,我们与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可再生
能源、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国政府和社会已经意识到
了这些合作的积极影响。
现在,是到了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总结的时候了。令人欣喜的是,柳永茂
先生的《跨国共生:一位亲历者的管理笔记》已经问世,他已经走在了前头。
柳先生是诺维信在中国发展历程的亲历者,虽然这本书只是从他个人的角度进
行的著述,但我相信它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忠实记录。
我与柳先生相识多年,我一直对他的创造性的工作、对他的忠诚和敬业怀
有敬意。他不仅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之一,也是一个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
有着特殊兴趣的尽职的研究者。
我非常感谢柳先生的研究和著述,感谢他把真实的诺维信介绍给了中国读
者。希望中国读者能从《跨国共生:一位亲历者的管理笔记》中受益,与我们
其享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诺维信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
前言 跨国公司到底能让我们学到什幺
——我有一种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的冲动。
加入跨国公司以后,我一直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认识跨国公司。最先使
我产生思考的是,有人说:“你要成为狼,就要与狼共舞。”之后,我在媒体上
看到“我们就是要做中国的狼!”“我们还要把狼窝建到美国去。”我想这何必
呢。我赞成商务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教授的“向跨国公司学习,与
跨国公司合作,同跨国公司竞争”的提法。1994年11月,我刚刚来京不久,
在亚太大厦办公。我的一位做企业领导的同学来访,他很赞赏我们的年轻员工
的水平,但却说了一句“你的这些小买办还真不错。”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
自去年以来,在跨国公司对境内企业并购的问题上,不断有人在媒体上发表评
论,认为这会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从而不可避免地又使人联想起跨国公司
的“狰狞面貌”。任何企业都具有垄断的欲望,即使一个小企业主也会做垄断
梦,这决不是跨国公司所特有的行为。反垄断是政府应该做的事,市场经济国
家都制定了反垄断法并执行严格,瑞士罗氏公司的总裁在美国被判半年监禁并
罚款5亿美元便是例证。最近,荷兰政府又对国内的几家啤酒生产商的价格垄
断行为做出了处罚。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做而没有做,这是他们的问题。上级主
管部门制定反垄断法尚需时日,这对于一个正在转型的国家实属正常。无端地
指责企业,尤其是将帽子扣到跨国公司的头上是毫无道理的。经济问题就是经
济问题,政治问题就是政治问题,不要将企业行为政治化。我们有些人擅长此
道。比如我曾见过一个报道,说是两个中国人乘美联航的飞机去美国,他们吃
完了一份饭尚觉得没够,便向空姐再要一份。空姐说:“你们中国人怎么总是
饿呀?,,于是,便有了后来媒体的大肆报道:“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污蔑!”“这是
对中国人的歧视!”一个简单的问题便政治化了。据我多年与美国人打交道的
经验来看,一般美国人的政治水平并不高。我受过多年的政治教育,如果讨论
政治问题他们绝不是我的对手。当然我没有与美国的政治家接触过,我只是说
普通的美国人,因为我也不是政治家。如果说美联航的空姐有什么政治企图,
那你绝对是恭维她了!她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服务人员。跨国公司是一个企
业,跨国公司大量的行为是企业行为,我不希望大家老在政治上去恭维跨国公
司。不是说经济不可以转化为政治,我是说要看问题的主要方面,而且要实事
求是。再比如,看到跨国公司这个强大的经济巨人,我们提出国有企业要做大
做强,这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是不管你多么希望拥有跨国公司,你都不能计
划出一个跨国公司来,我们需要了解跨国公司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并知道
跨国公司的演变过程。
在我进入跨国公司以后,在我不断地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
跨国公司表现出多种态度。与我同机去海南开会的一位企业负责人很愤怒地对
我说:“你们挤占了我们的市场!”我只是一笑说;“客户选择谁,那是他们的
权利。”而我知道这家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我们相比,相差甚远。一些国内企业
在竞争中丢失了一些市场,表面上看是跨国公司所为,实则是市场经济使然,
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会有这样的结果,跨国公司在中国既挤占了一些市场,同
时又创造了新的需求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一次,我在广西北海参加中国生化制
药协会的年会,在会议讨论的时候,我自报家门说:“我是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的代表。”霎那间会场面便鸦雀无声,人们对我充满了警觉。我立即接着说:
“我也曾是沈阳医药管理局的副局长和东北制药总厂的副厂长。”这才使气氛得
到了缓和。大家对跨国公司感到好奇,因此我讲话时大家很注意听。也有人很
羡慕,对我能进入跨国公司工作大加赞赏。当然,由于国家的招商引资政策,
渴望与跨国公司合作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态度各异,皆出于对跨国公司不够
了解。
一位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对跨国公司的进入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在较少
跨国投资的情况下,一国经济发展可利用的就是本国资源,本国企业就是‘民
族企业’,民族企业的发展壮大,国内市场不受国外企业的侵蚀,就体现了国
家的经济利益。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后,不仅在全球采购、加工与销售,而且进
行全球投资和融资。随着所有权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国籍特征日益弱化。尽
管在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领域,保持国家的独立性是完全必要的,投资
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但跨国公司进入一国投资,越来越深入
地融入东道国的整体经济之中,成为东道国的‘公民’,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
就业、税收而言,和‘民族企业’几乎并无两样。这就使国家经济利益的含义
发生了变化。此时,一个日益明显的基本事实是,一国的国家经济利益不再仅
仅体现为基于本国资本的传统‘民族企业’,而是体现为有境外企业参与其中,
存在于‘本土’的合资和独资企业。”显然,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发展地、
综合地去研究和对待跨国公司,与跨国公司和谐相处是十分必要的,这关乎国
家的重大经济政策,并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
天尤其如此。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跨国公司,不能将对跨国公司的认识停留在
20世纪60年代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水平上。跨国公司在当今的社会中创造了
巨大的生产力,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应用技术和重大发明为跨国公司所有,以人
为本的企业文化使跨国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跨国公司,一个就发生在你身边的、正在成长的
跨国公司——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诺维信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
酶制剂制造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向客户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她不是世界
500强,但她是世界上运行最好的企业之一。这可以从她在道琼斯工业股票指
数中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生物医药板块上连续六年获得世界第一中得到验证。她
坚持商业目标、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同等重要的原则,她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典
范。诺维信公司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告诉我,把一个真实的跨国公司告诉人们
巾是我的社会责任。
——我们的品牌,我们
的家。
第五章 跨国公司的品牌
1996年夏,我们举行了总部大楼的封顶仪式。仪式进行得很简单,但是
宴会却极其令人瞩目,宴会选在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参加的嘉宾有海淀区的
张茅区长,泰达的皮黔生副主任,
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毛达如,北京
大学的陈章良副校长,清华大学的
张在兴副书记,中国淀粉协会的会
长、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胡昭衡
等。1997年的5月,我们搬进了新
大楼。年底,我们举行了竣工典礼
与研发中心成立仪式。新的总部大楼是一栋中式建筑,屋顶使用了中国传统的
蓝色琉璃瓦,蓝色是诺和诺德的公司色,而正方形的墙壁是不加任何粉饰的传
统的中国青砖墙,这在上地一片浅白色的现代化建筑群中独树一帜。
中国公司建的是现代化的洋楼,丹麦人在这里却建了一座中国楼,从而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进门的楼梯栏杆使用了中国古建筑常用的汉白玉,中国传统
四合院中的影壁被巧妙地用于门前的台阶上,并被镶上了洁白剔透的白色大理
石,前面请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曹肇基先生书写了蓝色的“诺和诺德”四个大
字,后面的中部镶嵌的奠基石上写着“人类的未来始于研究”几个大字,显示
公司的技术先导理念和楼里设有研究机构。对于这几个大字,我们可以说煞费
苦心,马思德遍查《唐诗字典》及有关孔孟的英文工具书,我则冥思苦想地写
出十几条条幅,供大家选择,最后老先生在我的条幅中选中了“人类的未来始
于研究”几个字。进入楼里便是简洁宽敞的接待大厅,明亮和谐,生机盎然,
古朴典雅。令外人想象不到的是,再往里走,眼前一亮,竟是一个园林式的天
井,松柳其间,流水潺潺,更有瀑布涛声,鱼尾扇摆。一层的朱红立柱再加上
二层的红色窗格古香古色,这一景色被《北京青年报》整版刊出,并被中国建
筑学报所收载。
屋顶的蓝色瓦当上被铸上了诺和诺德公司的标志物——一个像牛一样的埃
及吉祥物。这就是老外说的,里面是给自己看的,会更漂亮。几年后,安娜告
诉我,园林里设计一个瀑布,不仅是为了景观,还因为瀑布的外侧是空调机的
机房,安娜认为,空调机的主机一定会发出噪声,她要用瀑布的水声去掩盖住
令人不愉快的噪声,实际上空调机的噪声极小,但她还是这样做了,环境意识
就这样融入到建筑中了。建筑分为三层,底层是会议中心、储藏室、工程师们
的房间和机房,3个会议室的窗外便是天井,正是“风景这边独好”。二层是
办公室,三层是发展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那是一个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实验
室。实验室的地面使用进口的塑胶以防腐和防水,办公室则是木地板,其他部
分采用的是麻面的黑色大理石,而不是走上去令人害怕的镜面大理石,人们无
需担心被滑倒。墙壁设计得很厚,窗子尽量地少,窗子与门使用的是双层隔热
玻璃,一切都是为了保温。这个房子的造价太高了,实创公司的许善垠副总经
理曾对我说:“老柳,你们是不是要建金銮殿?”但是老外告诉我,由于节省能
量消耗,3年就会收回增加的投资。冬天只要稍稍加热,整个屋子就会很暖
和,而夏天稍稍给一点冷风,整个大楼就会很凉快。节能的理念就这样变成了
现实。但是实际的能源费用是很高的,这好像与节能不符。运行的能源费用高
是为了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符合科研仪器的要求,即使春秋两季别人停了空
调,我们的空调也照样昼夜运行,当然这是也不会因为温湿度差别太大而出现
建筑物的裂痕。那时,中国正在流行玻璃大厦,我问老先生,我们为什么不造
玻璃大厦,老先生回答说:“那种建筑不好,我们在20世纪60年代建过,冬
天很冷,夏天又很热。”
整个楼里布置了很多艺术品,这使来访者感到如同进入了一所博物馆,而
丝毫感觉不到商业味道。我觉得丹麦人对传统总是怀有十分崇敬的心情而且着
迷。在马思德的家里,我看到他把一个几百年前的破箱子也带到了中国,并很
自豪地介绍给我。老先生家里,不知什么时候又买了一个旧得不知年代的中国
牙床。有时老先生会拿来一个古董让我给看看上面的中文字。在一层的会议室
外面摆着中国条桌,上面放着两个乾隆年间的瓷花瓶,对面并排摆着两把油漆
斑驳的太师椅。雕刻精美的木雕挂在了一层大厅的墙壁上,不知什么时候图书
馆里的窗台上又放上了一个中国的破嘴大茶壶。我这个中国人都不知道他们是
从哪里搞到这些东西的,但我敢肯定这是老先生所为。逐渐地我从丹麦人那里
感到了传统的魅力。越是传统的、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对传统的尊重就是对
历史的尊重,对民族的尊重。在这一点上我敬重丹麦人。一些丹麦的艺术品也
被放在各处供人们欣赏,但其创意却与中国的传统思维迥异。
我们也收藏了一些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请吴阶平副委员长题的词
“开发生物技术服务人类社会”挂在了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老外说,也许一
开始,你并不喜欢这些艺术品,但是当你与它们经常在一起后,你会慢慢地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