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食源性疾病:第三版(动物源食品安全丛书)

封面

作者:多德(

页数:46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843288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食源性疾病是一个广泛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食源性感染和中毒事件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这一威胁的认识,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了解食源性疾病。作者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日本等食源性疾病领域,均为国际知名专家。本书提供了有关传染性和毒性食物病原体的蕞新知识,旨在为关注食源性疾病全球影响的读者提供参考。本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主题:原则、感染、中毒和预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专业类书籍。

作者简介

王君玮,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质检中心处长,先后出版《非洲猪瘟》等专(译)著10余部(其中主编7部),参编技术培训DVD教材1套,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目录

目录:

1 食源性疾病的疾病过程

1.1 食源性疾病过程的分类

1.2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1.2. 1 消化道的解剖学和消化功能

1.2. 2 液体平衡

1.2. 3 免疫功能

1.3 感染

1.3. 1 相关病原类型

1.3. 2 发病机理

1.3. 3 防御机制

1.4 中毒

1.4. 1 相关毒物类型

1.4. 2 发病机理

1.4. 3 防御机制

1.5 食物代谢性紊乱

1.5. 1 乳糖不耐受

1.5. 2 豆类中毒 (蚕豆病)

1.6 过敏

1.6. 1 相关食物类型

1.6. 2 发病机理

1.6. 3 防御机制

1.6. 4 乳糜泻可能是一种食物过敏

1.6. 5 食物过敏的治疗

1.7 特质性疾病

1.7. 1 未经证实的特质性反应

1.7. 2 经过验证的特质性反应

1.8 结论

参考文献

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费用与风险分析

2.1 引言

2.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2. 2. 1 用于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方法

2. 2. 2 食源性疾病总体发生率的估计

2. 2. 3 将疾病归因于特定食物

2. 3 评估食源性疾病的社会影响

2. 3. 1 货币性计量

2. 3. 2 非货币性计量

2. 3. 3 疾病建模

2. 3. 4 近期负担估计

2. 4 食源性疾病风险分析

2. 4. 1 风险评估

2. 4. 2 风险管理与交流

2. 5 食源性疾病的未来和疾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3 食物链中的传播途径

3.1 引言

3.2 传播途径总则

3.3 灌溉用水

3. 4 人畜共患性疾病传播

3. 5 食源性病原体通过昆虫传播

3. 6 食品加工环境

3. 7 交叉污染和环境表面

3. 8 空气传播途径及污染物

3. 9 多传播媒介/ 途径的食源性病原体

3. 9. 1 肉毒毒素中毒

3. 9. 2 李斯特菌

3. 9. 3 诺如病毒

3. 10 超级传播

3. 11 结论

参考文献

4 抗生素耐药性在食用动物生产系统中的传播

4. 1 引言

4. 2 耐药机制的简要概述

4. 3 奶牛场病原菌的抗生素耐药性

4. 4 有机奶牛场和常规奶牛场之间的耐药性差异

4. 5 肉牛养殖场与抗生素耐药性

4. 6 家禽生产和鸟类的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

4. 7 养猪业中的抗生素耐药性

4. 8 自然水生环境和耐药性分布

4. 9 野生动物与抗生素耐药性分布

4. 10 鱼类及其在抗生素耐药性传播中的作用

4. 11 昆虫与抗生素耐药性

4. 12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键问题

4. 13 食物链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控制

参考文献

5 沙门菌

5. 1 引言

5. 2 命名

5. 3 微生物学特性

5. 4 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

5. 5 抗菌药物耐药性

5. 6 流行病学和监测

5. 7 风险缓解

5. 7. 1 农场层面的控制措施

5. 7. 2 饲料

5. 7. 3 生物安全

5. 7. 4 疫苗

5. 7. 5 其他措施

5. 7. 6 运输

5. 7. 7 卫生规范和指标

5. 7. 8 去污剂

5. 7. 9 食品层面控制措施

5. 7. 10 预测微生物学

5. 7. 11 消费者阶段

参考文献

6 志贺菌

6. 1 引言

6. 2 分类法

6. 3 流行病学

6. 4 传播

6. 5 临床表现

6. 6 发病机理

6. 6. 1 侵入

6. 6. 2 胞内胞间传播

6. 6. 3 宿主先天免疫的操纵

6. 7 检测

6. 7. 1 食源性志贺菌的检测

6. 7. 2 细菌学方法

6. 7. 3 核酸方法

6. 7. 4 其他技术

6. 7. 5 脉冲网

6. 8 治疗与预防

6. 8. 1 抗生素治疗

6. 8. 2 疫苗

6. 9 结束语

参考文献

7 致病性大肠杆菌

7. 1 引言

7. 2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7. 2. 1 致病性

7. 2. 2 流行病学

7. 2. 3 EPEC 的检测

7. 3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7. 3. 1 致病性

7. 3. 2 毒力因子

7. 3. 3 流行病学

7. 3. 4 EAEC 的检测

7. 4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7. 4. 1 疾病

7. 4. 2 致病性

7. 4. 3 ETEC 的检测

7. 5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产志贺毒素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7. 5. 1 疾病

7. 5. 2 STEC 的致病性

7. 5. 3 志贺毒素

7. 5. 4 STEC 的传播、 储库和来源

7. 5. 5 STEC 的发生

7. 5. 6 STEC 的耐酸性

7. 5. 7 产志贺毒素的肠聚集性大肠杆菌

7. 5. 8 STEC 和 STEAEC 的检测

7. 6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7. 7 弥散性黏附性大肠杆菌

7. 8 黏附性侵袭性大肠杆菌

7. 9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

7. 9. 1 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

7. 9. 2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杆菌

7. 9. 3 败血症相关的大肠杆菌

7. 9. 4 禽源致病型大肠杆菌

7. 10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测

参考文献

8 弯曲杆菌食源性疾病

8. 1 引言

8. 2 弯曲杆菌属的特征

8. 2. 1 弯曲杆菌属

8. 2. 2 弯曲杆菌种

8. 3 空肠弯曲杆菌和结肠弯曲杆菌引起的疾病

8. 3. 1 感染与症状

8. 3. 2 并发症

8. 3. 3 用药及耐药性

8. 4 流行病学

8. 5 发病机理

8. 6 来源和传播途径

8. 7 存活但不可培养状态 (休眠状态)

8. 8 分离鉴定

8. 8. 1 分离

8. 8. 2 不进行细菌分离的检测和定量

8. 8. 3 验证实验

8. 8. 4 种的鉴定

8. 8. 5 分型

8. 9 控制措施

8. 9. 1 动物养殖环节

8. 9. 2 加工和零售环节

8. 9. 3 烹饪环节

8. 10 基因组学

8. 11 总结

参考文献

9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9. 1 前言

9. 2 特征

9. 3 耶尔森鼠疫杆菌肠道疾病

9. 4 储存宿主

9. 5 在食物和水中的流行性

9. 6 传播途径

9. 7 分离、 鉴定和表征

9. 8 控制和预防

参考文献

10 产气荚膜梭菌

10. 1 引言

10. 2 疾病特征

10. 3 病原微生物特征

10. 3. 1 营养细胞和孢子

10. 3. 2 肠毒素

10. 4 通过食物传播

10. 5 分离和鉴定

10. 6 治疗和预防

参考文献

11 弧菌

11. 1 前言

11. 2 霍乱弧菌

11. 2. 1 背景及引发的疾病

11. 2. 2 生物型性状

11. 2. 3 传播

11. 2. 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 2. 5 预防

11. 3 副溶血性弧菌

11. 3. 1 背景和疾病

11. 3. 2 生物学性状

11. 3. 3 传播

11. 3. 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 3. 5 预防

11. 4 创伤弧菌

11. 4. 1 疾病

11. 4. 2 生物学性状

11. 4. 3 传播

11. 4. 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1. 4. 5 预防

11. 5 总结

参考文献

1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2. 1 前言

12. 2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

12. 2. 1 特性

12. 2. 2 分类法

12. 2. 3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亚型

12. 2. 4 储存宿主

12. 3 李斯特菌病

12. 3. 1 感染剂量

12. 3. 2 潜伏期

12. 3. 3 症状

12. 3. 4 毒力因子

12. 4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食源性传播

12. 4. 1 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暴发

12. 4. 2 典型李斯特菌病暴发的案例研究

12. 5 食品监控

12. 5. 1 温度

12. 5. 2 pH 和水分活度

12. 5. 3 其他因素

12. 5. 4 在食品中的习性

12. 5. 5 食品加工环境的控制

12. 6 常规监控

12. 7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分离和鉴定

12. 8 总结

参考文献

13 非常见的微生物感染

13. 1 范围

13. 2 食源性疾病中的芽孢杆菌属

13. 2. 1 炭疽杆菌

13. 2. 2 枯草芽孢杆菌群

13. 3 克罗诺杆菌

13. 4 气单胞菌属

13. 5 类志贺邻单胞菌

13. 6 可能的食源性病原体

13. 6. 1 艰难梭状芽孢杆菌

13. 6. 2 弓形杆菌

13. 6. 3 副结核分枝杆菌

参考文献

14 病毒

14. 1 引言

14. 1. 1 食品病毒学历史

14. 1. 2 食源性病毒的特定共性

14. 2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14. 2. 1 病原

14. 2. 2 疾病

14. 2. 3 传播

14. 2. 4 重要疫情

14. 2. 5 戊型肝炎病毒

14. 3 诺如病毒

14. 3. 1 病原

14. 3. 2 疾病

14. 3. 3 传播

14. 3. 4 重要疫情

14. 4 其他胃肠炎病毒

14. 4. 1 病原

14. 4. 2 疾病

14. 4. 3 传播

14. 4. 4 重要疫情

14. 5 其他病毒和食物

14. 5. 1 蜱传脑炎病毒

14. 5. 2 其他食源性肠道病毒

14. 6 检测和监控

14. 6. 1 取样和样品处理

?4. 6. 2 可用的检测方法

14. 6. 3 监控指示物的前景

14. 7 预防

14. 7. 1 防止食品污染

14. 7. 2 食源性病毒灭活

14. 8 小结

参考文献

15 寄生虫

15. 1 引言

15. 2 肉源性寄生虫

15. 2. 1 刚地弓形虫

15. 2. 2 肉孢子虫

15. 2. 3 旋毛虫

15. 2. 4 带绦虫

15. 3 鱼源性寄生虫

15. 3. 1 菲律宾毛细线虫

15. 3. 2 颚口线虫

15. 3. 3 异尖线虫

15. 3. 4 华支睾吸虫

15. 3. 5 麝猫后睾吸虫

15. 3. 6 其他鱼源性吸虫

15. 3. 7 阔节裂头绦虫

15. 4 淡水生植物传播的寄生虫

15. 5 寄生虫在受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中的传播

15. 5. 1 贝氏囊等孢球虫 (以前称为贝氏等孢球虫)

15. 5. 2 卡耶塔环孢子虫

15. 5. 3 隐孢子虫

15. 5. 4 十二指肠贾第鞭毛虫

15. 5. 5 经土壤传播的线虫及其幼虫在内脏中的迁移

15. 6 总结

参考文献

16 食品中自然产生的有毒物质

16. 1 引言

16. 2 食品中有毒物质的自然来源

16. 2. 1 食品中的天然成分

16. 2. 2 食品中的天然污染物

16. 3 关注天然食品

16. 3. 1 “天然” 的定义

16. 3. 2 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

16. 3. 3 与天然成分有关的危害

16. 4 天然有毒物质中毒

16. 4. 1 食源性疾病的化学病因统计

16. 4. 2 天然产生的污染物

16. 5 总结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食源性疾病:第三版(动物源食品安全丛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4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