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当代游记作品集:云上的十八岁

封面

作者:林君朗

页数:28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598362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名“95后”为当代青年正名的告白之作,以深入贫地、书写真实的行旅笔记,作为留给世界、家乡和亲人最后的礼物。作者以做义工、实习和考察探访的方式,深入欧洲科索沃、美洲危地马拉、亚洲尼泊尔、西非海岸等鲜少有人踏足的国家和地区,去发现隐秘角落的别样风情,观察某些地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当地居民的生存现状,剖析和思考从食物浪费、种族歧视到外劳困境等当代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这是一部关于爱、成长与感悟的诗篇,展现了一位心怀天下、对世界充满善意、时刻不忘自省的95后青年形象,呈现了他眼中不够完美却温暖真实的世界,也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年轻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社会及世界发展的国际视野。

作者简介

林君朗,1996年生于澳门。小学开始于各报刊发表文章,曾连续三年代表中国澳门参加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201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不幸于2018年1月病逝于伦敦。学院为表彰他突出的学习成就,仅以其学术论文成果授予他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并以其名字设立奖项“The Marco Lam Prize”,鼓励以后修读国际关系学的学生以其为目标及榜样。作者的英年早逝在澳门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其被视为“澳门年轻一代的榜样”。

本书特色

相比曾经的80后听到“跨掉的一代”这一说法总是嗤之以鼻、激愤不已,90后面对“被宠坏的一代”这一称号表现出了相当佛系的一面。他们浸染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里,享受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不否认,也不辩解;整天捧着手机、戴着耳塞的他们,看起来似乎对外界的声音完全不在意,而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透过《云上的十八岁》这部作品,透过书中这位质朴天真而又心怀天下的95后青年,我们或许能够看到这一代年轻人独特的成长轨迹以及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潮流和丰富而至杂乱的社会资源,他们并不忙乱,而是表现出极强大的适应能力;面对复杂的外界,他们并不畏惧,而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融入国际环境;他们非但不自私、不自我,甚至因为看得更多、走得更远、想得更深,而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知。
正如关家熹老师在编后语里所说:“在爱与信任的灌溉下,丰厚的社会资源不会让孩子成为被宠坏的一代,相反地,他们会成为一个个有勇气、有热情的大好青年,将自己得到的点滴养分施予天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希望这本书的流传,可以让不信任孩子的成人、未建立志向的孩子,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勇于感受、勇于飞翔。”

目录

【他序辑录】

【留学见闻】

我的大学

我的义工经验

……

【踏遍科索沃】

“新生国”科索沃

百废待兴.普里什蒂纳

……

【漫谈欧洲】

古都生命力.波兰克拉科夫

寻找澳门感觉.行走葡萄牙

……

【拉丁美洲的思与想】

巴拿马城——中美洲都会

勇闯危地马拉,其实不难!

……

【非洲“奴隶海岸”之旅】

尼日利亚初探

贝宁另类水乡风情

……

【亚洲点滴】

浅游朝鲜

夜闯平壤出事了

……

附录 作者轶事回顾

编后语 感谢你留下了足迹

节选

铜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历史认同 殖民时代结束后,众多前殖民地的独立国家致力构建国民的身份认同、重新诠释历史记忆,它们各以不同态度对待前宗主国遗留的铜像和纪念物。这些历史痕迹是耻辱标记,还是文物珍宝?
在英国前殖民地南非,由去年三月起,当地大学生率先发起“打倒罗德斯”(Rhodes Must Fall)的反殖民运动,要求移除校内的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德斯的雕像。示威浪潮蔓延到英国学界,牛津大学部分学生也响应运动,认为罗德斯在牛津校园的雕像理应拆除。罗德斯是十九世纪英裔南非矿业大亨和政治家,深信英国人的种族优越性,极力推动种族隔离和剥削钻石矿工,备受后世抨击。
笔者日前听了一位南非大学教授的讲座,他认为推倒罗德斯等殖民者的雕像,目的在于推翻他们背后的殖民剥削和种族主义。教授主张南非的大学成为思想抗争的地方,大学生促进南非在种族隔离结束后实行“去殖民化”,改变一直由欧美掌控的“文化帝国主义”,令本地大学成为真正属于非洲人的知识殿堂,而不是白人在非洲的地盘。
那英国人对他们往日的帝国又怎么想呢?民调指出四成四的英国人对大英帝国感到自豪,约两成感到遗憾,其余的则没有感觉。另外,近六成民众更认为罗德斯铜像不应移除。英国人对自己国家有复杂情感,中产阶级、中年人通常认为人们太负面地看待自己的历史,太着眼于殖民统治的残忍和歧视,而忽略其好处。相反,当地年轻人则不满社会美化了本国以前对外扩张的不公义。
有一个普遍的说法:雕像反映历史,拆除雕像即抹杀历史。然而,有些雕像的确因时代需要而被迁移,有的甚至遭群众拉倒。澳门的亚马喇铜像、美士基打铜像就是例子。那么,有什么方法既能保存历史,而又不宣扬不合时宜的理念呢?我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旅游时,听闻城郊有个“共产主义雕塑公园”,专门收集当地共产主义政权于一九八九年崩溃后所拆除的雕塑。他们以此方法把历史定格,不提供特定解读方向,不受往后政局影响。我十分赞成这一举动,因为政治意识不断变化,谁知道到了二一一六年,人们还会否认同二○一六年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负责人不想建构一个以反共产政治宣传为理念的公园,去摆设这种政治宣传物品,因为灌注某种特定思想的行为,正是昔日政权的做法。
这时,伦敦某大学又出现了拆除维多利亚女王铜像的声音,缘于印度同学不满维多利亚曾是印度女皇。据说英国统治印度时只顾经济利益,如强征高税、囤积粮食,加剧多次饥荒。他们或许是想以这种手段令自己的声音得到更多关注,觉得今日的标准比过往进步,但有形的遗物必定要跟随思想的改变吗?也可以让人知道实物背后有更多解读诠释的方法。
这种抗争不应只被视为笑话,因只有如此才能迫使人们正视历史,越辩越明,在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更清楚自己的身份。总好过强推官方说法,对所有历史只有单一评价。不过,真正拆除就不必了;若果要贯彻今日的标准,往日的东西还有多少可以留下来? (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当代游记作品集:云上的十八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4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