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荣奎
页数:273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89766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刘荣奎教授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及肺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提出了以外邪犯肺、肺热、肺痰、肺瘀、肺浊、肺毒为证候要素的“肺脏不洁论”。 《肺脏不洁论》分为两篇,首篇是“肺脏不洁总论”,主要介绍肺脏的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及肺脏不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肺脏不洁的病理特点、常见症候分型与中医诊治方药。第二篇是“肺脏不洁论的临床应用”。详细介绍了肺脏不洁论在肺系常见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总结了现代药物在肺系常见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简介
刘荣奎,主任中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项目指导老师,济南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济南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工作室专家,山东国医杰出精英,山东中医重点专科肺病专业学科带头人,“荣耀医者”国医杰出贡献奖,山东省济南市中西结合防治重大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济南市杰出中医药人才,济南市科技领军人才,济南市人民政府讲师团讲师,山东省及济南市高级职称评委,济南市政府首席保健专家,山东省卫健委肺病质控中心副主任,济南市肺病质控中心主任。国家中医医师协会委员,山东中医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医师协会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疼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心功能研究会健康与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市中医药学会肺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济南市医学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持科研6项,作为首主研人获济南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曾获国家专利发明1项。 从医30余年来,致力于临床一线,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内科常见病,尤其是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有独特见地。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出版《肺病记忆理论及肺热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体系,并以肺热论为理论指导,以肺病科医师及学生为主体成立了“城顶学术流派”,带出了一支队伍,创立并壮大了一个科室,创造并完善了一种理论,创立了济南市“冬病夏治”这一品牌。
目录
第一章 肺脏基础理论
第一节 肺脏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二节 肺脏的生理特性
第三节 肺脏的病理特点
第二章 肺脏不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医理论依据
第二节 现代研究与发展
第三章 肺脏不洁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外邪犯肺
第二节 肺热
第三节 肺痰
第四节 肺瘀
第五节 肺浊
第六节 肺毒
第四章 肺脏不洁的常见证候与证型
第一节 常见证候
第二节 常见证型
第五章 肺脏不洁的常用诊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六章 肺脏不洁的常用治法
第一节 清法
第二节 下法
第三节 汗法
第四节 吐法
附:张从正攻邪思想对肺病学的启发
第七章 肺脏不洁的常用中药
第一节 解表药
第二节 清热药
第三节 化痰药
第四节 止咳平喘药
第五节 补益药
第八章 肺脏不洁的代表方剂
下篇 肺脏不洁论的临床运用
第九章 感冒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感冒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章 急慢性咽喉炎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咽炎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一章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气管-支气管炎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二章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应用研究
第十三章 慢性肺炎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肺炎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十三章 肺源性心脏病
第一节 疾病概述
第二节 中医辨治
第三节 肺脏不洁论在肺心病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节选
《肺脏不洁论》: 风邪四时皆可伤人,常为六淫、杂气致病之先导,故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常具体表现为风邪每易与他邪相合,如寒、湿、热诸邪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故临床常见风寒、风热等相兼之证。若风寒犯表则见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头身疼痛,咳嗽痰稀,鼻塞流涕,苔白脉紧等症。若风热侵袭则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稠,鼻涕黄稠,苔黄脉数等症。肺病中因风寒或风热兼邪为病因最为常见,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各种肺炎、各种鼻炎等。 风邪之性属阳,具有易袭肺卫、轻扬开泄的致病特点。风为邪,其性清扬,具有升发、向上、向外、主动等特征,故属阳邪。以其同类相求则阳邪易伤阳位,故最易侵袭人体头面、肺卫、肌表、阳经等在上在表之部位。又因其性升发、轻扬向外,故易致腠理开泄,卫阳失司而津液外泄。所以,肺病因风邪而致者尤其多见,临床常表现为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头面微肿、喉肿咽痛、淅淅恶风、翕翕发热、溅溅汗出等症状。 此外,风性善行数变及风性动摇振掉的致病特点,亦可表现在肺病的某些急症或变证之中。如肺炎链球菌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大多起病急骤,人里迅速,甚者可直陷心包,而见神昏、烦脱、循环衰竭等危重症 2.寒:寒为冬令主气,系指自然界气温偏低而言。寒气本为自然界正常气温现象,然一旦气温骤降、寒冷太过,超出人体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或天时应暖而反寒,或偶处高寒之地,或贪凉饮冷,且又适值人体正气偏虚,即可导致人体感寒病生,如此便谓之寒邪。所谓“形寒饮冷伤肺”,即是说寒邪最易致肺系病的发生。寒邪有内外之分,外寒系指由口鼻、肌表而入者,常称之为“伤寒”。内寒是指人体功能状态低下,阳气失却温煦的病理反应。 寒与热相较而言,则热为阳而寒为阴,且寒邪凝滞收引、澄澈清冷,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伤人,阳气御之,而阳气在抗御外来之寒邪的同时,必然造成自身的耗损,故说寒邪易伤人阳气。如外寒袭表,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若过度饮食寒凉,必损伤脾肺之阳气,而症见咳嗽痰白而稀,或背部恶寒,即所谓“阴盛则阳病”。外寒伤人阳气。若失于调治,必致人体阳气日损而终成内寒之证。而平素阳气不足之人则又易为外寒所伤。又寒邪耗伤阳气,阳气失于温煦或运化无力,水液代谢失常,可致水湿、痰饮内停之证丛生。 寒性收引凝滞、主痛,系指寒气具有使水或物体凝结收缩的特性。如水得寒而为冰,物体遇寒则收缩等。寒邪若伤人亦常表现为这一特点。正常情况下,气血的运行有赖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故有“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之训。如寒邪伤表,毛窍收敛,腠理闭塞,卫阳郁遏,临床可见恶寒发热、无汗脉紧等症。又寒邪伤人,若凝滞血脉,致血行不畅,筋脉挛急,而临床表现为各种痛症。就肺病而言,主要表现为外感的头身痛及胸痛等,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等。 寒性澄澈清冷,其致病则表现为排泄物清冷稀薄。诸如痰液清稀或涕稀如水,不为外感风寒,便是肺卫阳虚。咳痰稀薄,或为外寒束肺,或肺脏虚寒,肺病因外寒或内寒而致者较为多见,如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咽炎(虚寒喉痹)等。 3.暑:暑是夏季的特有邪气,其性火热。一般入伏以后,天气炎热,此种气候下产生的火热之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就是暑病,或称为中暑。暑邪有以下致病特点:一是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季的炎热邪气,因此暑邪侵犯人体会出现一派热性征象,如高热、面红目赤、心烦、小便短赤、脉洪大等症。二是暑邪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性善升散,再加上火热加之于人体,迫汗外泄,正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气伤则乏力困倦,少气无力;津伤则口干舌燥欲饮,小便短赤等。三是暑易夹湿。这一特点和季节有关,夏季不仅炎热,而且多雨潮热,热蒸湿郁,湿热相参,故此,暑邪侵犯不仅可见发热汗出、口渴、烦躁,还有乏力、不欲食、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等。 4.湿:湿为长夏主气,系指空气中湿度偏重而言。虽以长夏之季易感,然若天气阴雨连绵、地域卑下、久居水湿、或水上作业、或涉水淋雨等,亦可致湿邪伤人为病。湿邪亦有内外之分。一般而言,湿邪致肺病,以内湿为主,如脾湿生痰,凡肺之痰饮皆与之相关。 湿与水同类,其形有质,且重着黏滞趋下,故属阴邪。湿性黏腻滞着,易壅遏气机,在肺病中可表现为胸部痞闷、头重如裹、痰黏不易咳出、鼻涕黏腻不爽等。湿为阴邪,最易困阻脾阳,脾阳失运,水湿停聚,成痰成饮,表现于肺则为痰多、饮停胸胁,如慢性支气管炎、胸膜腔积液等。脾失健运,水湿内渍,泛溢肌肤,可见面浮肢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等,如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衰等。湿性重浊,意指沉重重着、秽浊浑浊,肺病中主要表现痰液、鼻涕稠浊或秽浊,如肺痈之咳痰如米粥、急性鼻炎及肥厚性鼻炎等鼻涕稠浊。 5.热(火):热为夏令之主气,即自然界气温偏高。虽于夏季易感,然若春温而热、秋凉而温燥、冬寒而反温,亦可致热邪感人生病。或有素嗜辛辣烟酒,或痰湿、瘀血积久化热,均可形成内热之证。各种肺炎、急性鼻炎、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气管或支气管炎等因热邪所致者甚为多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