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宁德业著
页数:237页
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67191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首先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阐释了卢卡奇、葛兰西、阿多诺、马尔库塞、詹姆逊和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所发生的历史性嬗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还研究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与战略选择问题,着重分析指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耍在坚持先进理论导向战略、全面协调发展战略、民族文化认同战略、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和谋求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下,努力探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作者简介
宁德业,男,1968年生,湖南省新邵县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毕业,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毕业,2010-2011年美国普渡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收入分配公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文化软实力,主持教育部课题3项、湖南省社科基金3项,参与研究省级以上课题6项,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著作和教材6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立的条件
一、时代背景条件
二、思想理论渊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立过程
一、孕育萌芽
二、基本形成
三、公开问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概念及其本质
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及其主要作用
第二章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一节 丰富完善文化基础理论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二、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落后国家文化革命理论
一、落后国家文化革命理论的提出背景
二、落后国家开展文化革命的具体途径
第三节 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理论
一、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二、过渡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嬗变
第一节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卢卡奇的物化意识批判理论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
一、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
二、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节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一、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二、伊格尔顿的文化危机与战争理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进程
第一节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二、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文化建设思想
一、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二、江泽民先进文化建设思想
三、胡锦涛和谐文化建设思想
四、习近平文化强国建设思想
第五章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第一节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严峻的国内外挑战
一、内部挑战
二、外部挑战
第二节 实现“中国梦”亟须提升文化软实力
一、习近平“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基本内涵
……
第六章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
结语
后记
节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 (一)总体性视域下的文化 在卢卡奇看来,“总体性”思想不仅是辩证法的核心,更是方法论的精华,这一思想贯穿着他作品的始终。对于总体性视域下的文化,卢卡奇虽然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早期的作品中总结出他的文化观。卢卡奇曾在《小说理论》中这样描述“文化”一词:“世俗世界的拒绝并不是针对世俗日常的,而是部分地指向心灵的异化,部分地指向精巧的缺失;部分地指向其文明而非文化的本质特征,部分地指向其枯干的精神荒漠。除了可以被形容为神秘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之外,被寄予希望的一切指的都是在与心灵相对称的结构之中将自身客体化的一种文化。”卢卡奇认为伴随着世界的发展与文明的发达,主体却在现实中迷失了,整体性遭到了破坏。他认为一种理想的与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相容。他在这本书中继而打破了传统观点中认为的文化是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精神存在的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等同于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卢卡奇在《小说理论》的序言中特地强调说自己所追寻的是一种基于真正文化基础之上的一个有意义的“新世界”,文化对他来说已经超越了纯粹的文学形式而成了一种理想的生活。他也对此进行了解释:“只有在文化的基础上,而不论人们对此采取何种态度,人和事件的总体性才是可能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卢卡奇所表达的文化观念其实就是一种总体性的文化观念,这是他所认为的理想文化。同时,卢卡奇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这种总体性的彻底破坏。在他看来,没有了总体性文化,资本主义要求实现个人的解放完全是一种构想、一种谬论而已。随后,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明确阐述了他的“总体性”思想。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他承认主客体之间的展开关系,而这个展开过程也就是辩证法的再现过程。卢卡奇主客体历史统一的辩证法思想是同他的“总体性”思想连接在一起的。对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卢卡奇着重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对辩证方法说来,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因此,卢卡奇对西方思潮中的经济决定论与实证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些做法虽然是从事实出发,却陷入了纯粹的拜物教与一切物化的关系中而无法自拔。相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则不同,马克思虽然也强调事实,但是马克思的辩证法“不顾所有这些孤立的和导致孤立的事实以及局部的体系,坚持整体的具体统一性”,因此只有把孤立的事实看作总体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人们才可以透过事实的表象实现对现实的认识。因此,卢卡奇认为,正是总体性的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了。 对于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首先,整体相对于部分的优先性。部分的发展寓于整体发展之中,任何现有的事实只有被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它的真理所在,正如科西克所言:“总体意味着实在是一个有结构的辩证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并通过这个整体,任何特殊的事实(或事实的组合、系列)都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全部事实的堆积并不等于对实在的认识,堆砌起来的全部事实也不等于总体。事实只有被当作一个辩证整体中的事实和结构性部分来理解,才构成关于实在的认识。”其次,总体性相对于现实的过程性。卢卡奇认为,总体性要求我们把社会历史看成是一个过程,它是过去、现在、未来的集合体并渗透在现实发展中,只有用总体性的视野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最后,总体性视域下主客体的统一性。既然总体性反对分裂与孤立,那么,主客体之间的统一便是总体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卢卡奇认为,处于总体性视域下的个体不是以孤立、抽象、片面的主体或者客体形式而存在的,它应该是作为历史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的,只有成为总体性意义上的这类人才不会沦为事实的奴隶。因此,人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客体存在物,同时更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存在。 卢卡奇认为,要准确把握总体性,必须以一种总体性的视野,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孤立现象置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从理论和实践综合把握当下事实,而并不能以个人的思想或者个别的科学方法来割裂事实或回避社会矛盾。然而,卢卡奇以犀利的眼光看到了第二国际正是坚持着这样一种“个别”的方法,它否定辩证法、否定社会矛盾,单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而为了提防资本主义发展可能会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则进行伦理学上的批判,这样一来,经济决定论就与伦理反对彻底割裂了。卢卡奇认为,这种弥补看似天衣无缝与尽然合理,但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本就是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卢卡奇对第二国际内部滋生的经济决定论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不留余地的批判。 首先,卢卡奇对第二国际中的经济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二元论的本体论错误。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忽视了无产阶级意识以及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错误地把经济因素看作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陷入庸俗的决定论而无法看清物化意识的本质,也根本无从抵御这种物化意识的毒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便在消磨中殆尽。由此看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以及第二国际的解体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