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士兵文库反败为胜:斯利姆元帅印缅地区对日作战回忆录(1942—1945)

封面

作者:威廉·约瑟夫·斯利姆

页数:640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39339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盟军节节败退。斯利姆抵达缅甸时,面对的便是如此灾难性的开局。他率领被打垮的英军,进行了一场鲜为人知却如噩梦般的大撤退,一直从缅甸撤退到了印度。糟糕的热带环境、残酷的日本敌人、低落的我军士气,局势对盟军很好不利!逆境之中,头脑清醒的斯利姆,几乎在没有得到任何来自欧洲的支援下,恢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并联合中国远征军与美国军队进行了反击。从若开到英帕尔,从伊洛瓦底江到密铁拉,再到夺取仰光,一系列精彩的反攻战无不彰显斯利姆超凡的指挥艺术,以及英、中、美、缅、印五国人民联手抗日的不屈精神和顽强意志。

作者简介

译者
莱桑卓,一名普通的文史爱好者,目前在香港深造历史学,曾旅居欧洲。自六七年前开始,便把翻译一些冷门外文资料当兴趣,翻译了一些二战时期的历史著作和文件。

本书特色

指文图书出品:印缅抗战经典著作,余戈、萨苏作序推荐,英军视角下的中国远征军

目录

前言
序言一:关于斯利姆
序言二:一个老兵眼里的中印缅战场
第一卷 失败
第1章 进入缅甸
第2章 第一印象
第3章 厄运之章
第4章 灾难
第5章 撤退
第6章 苦果
第二卷 打造利器
第7章 三个“Ⅴ”
第8章 第一次若开战役
第9章 创始之基
第三卷 测试利器
第10章 最佳计划
第11章 胜利典范
第12章 北方战线
第四卷 形势逆转
第13章 如何谋划
第14章 如何行动
第15章 消耗战
第16章 追击
第五卷 决战
第17章 逼近伊洛瓦底江
第18章 跨越伊洛瓦底江
第19章 致命一击
第20章 伊洛瓦底江江畔之战
第六卷 胜利
第21章 通向仰光的竞赛
第22章 最后一战
第23章 反思
译者后记
校者后记

节选

当天傍晚,指挥新编第38师的孙立人中将到场。他个子不高,但四肢匀称、相貌堂堂,年龄在25岁到45岁之间。他为人机警,精力充沛,做事坦率。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大师,行事冷静,思维活跃,很有进取心。在我与他的相处中,他表现得非常直率。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他的英语非常好,带着一点儿美国口音。他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他曾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军校(Virginia Military Academy)接受过教育。这所学校应该为有像孙将军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在任何军队中,他都会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
我与他商讨了第二天早上攻击行动的细节。他显得很犹疑,我想他一定在某些方面被警告过了——当心那些狡猾的英国佬对他耍花招。我们所有的盟友一开始都怀疑我们精明得可怕,这种“奉承”令人有些不安。孙将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必须取得他的信任。他的师没有自己的火炮或坦克,因此我的安排是:用我们在滨河这边的所有火炮和能用的坦克,来支援他的进攻。当时,我就已经决定了,这些武器不是“支援”他的师,而是“置于他的指挥之下”。长期受苦的第7装甲旅旅长安斯蒂斯,在听到我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抛给了我一个受伤小鹿般的眼神,但其实他能一如既往地应付自如,而且他和孙将军也相处得极其融洽。实际上,我和孙将军私底下分别对安斯蒂斯做了工作。和对待其他没有指挥坦克经验的英国师长一样,我在安排孙将军使用坦克之前,征询了安斯蒂斯的意见。孙将军是一个极其通情达理的人,他也这样做了。就我所知,孙将军是第一个实际上指挥着其他同盟国炮兵和装甲部队的中国将军,而这能让他和他的手下们大大地挣到“面子”。炮手和坦克手就像别的英国士兵一样,很快就和他们的新战友和睦相处了。尽管面临巨大的交流困难,但我相信,双方的合作不仅是密切的,还是友好的。
缅甸第1师的后卫部队在17日至18日的晚上到达仁安羌附近。他们仍然没有什么水,而日本人现在正夹在他们和滨河之间,敌人乘船而至,并在河岸驻防。我和斯科特的唯一联系方式是,从坦克旅旅部发送无线电信号到他手下一个中队附带的小型坦克通信分队那里。我们尽可能地用代号来沟通,这时我发现了师长是自己密友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我们主要用廓尔喀语进行交流,并在谈话中夹杂了诸如我们几个孩子各自的年龄,我们在印度住过的小屋数量,以及其他一些私人琐事。如果一个日本人足够聪明,听明白了我们的对话,那他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我们用这种方式协调了次日早上的进攻。日本人唯一掌握的东西,是我们用以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辨认方法。日本人假扮成中国人蒙混过关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不要把我们的中国战友认成日本人是当务之急。辨认方法要简单,且容易被看见。我让中国人在看到印度人、廓尔喀人或英国人时,尽快把他们的帽子放在步枪的枪口上,然后一起举过头顶。这一消息是加密过的,但到第二天晚上敌人就已经获悉了一切。至于敌人是通过窃听破解了这条加密信息,还是看到中国人做了这样的举动,进而猜到其中的含义并进行模仿,就不得而知了。
计划大致是这样的:缅甸第1师朝北突围;与此同时,中国人挥师滨河,清除浅滩上的路障,并在日本人试图阻止缅甸师时袭击它的后方。我仍然有些怀疑我的朋友,那个领导此次进攻的中国团长,能不能像他应该做的那样竭尽全力地向前推进,或者会不会有什么顾虑让他推迟行动,就像昨天那样。我跟孙将军提到了这个,他马上说:“那我们去看看吧。”然后我们去了该团团部,就我所见,那位上校已经让他的那些营做好了进攻准备。上校知道我为何而来,他眯起的双眼里闪烁着一丝光芒,他说:
“我们现在到营里去看看。”
我们一起去了。
在最靠前的一个营部里,指挥官通过孙将军的转译,告诉我他的连是如何部署的。我表达了我的满意之情,因为我感到我们的盟友是认真的,并打算回去,但我没那么容易脱身。那个上校眼里的光芒更加明显了,他说道:
“我们现在到连里去看看。”
我不确定进攻即将开始时,一个连会不会是我想待的地方,但现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面子”问题了。尽管心里极不情愿,我还是过去了,沿着浅浅的水渠走到了连队指挥所。我们到那里后没多久,进攻就开始了。这些中国士兵毫不犹豫。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定都有在炮火下作战的经验,因为他们能颇有技巧地利用地形。当中国人突破掩体时,日本人连续开炮,但他们的炮一如既往地打高了,也不准。那个上校转向我。有那么糟糕的一瞬间,我想他将要对我说:“我们现在到排里去看看!”但他没有。他看着我,绽开了一个笑容。只有经验丰富的好士兵才会在枪林弹雨中对你这样咧嘴一笑。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士兵文库反败为胜:斯利姆元帅印缅地区对日作战回忆录(1942—1945)》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4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