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等
页数:29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0102236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没有中断的文明,其背后的原因与农业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若要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从中国农业历史开始。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写作与研究,主持农业部数个农业断代史研究课题,出版相关专著3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本书以断代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叙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农业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简述中华农业文明的成就,为当今和谐社会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局面的构建,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中专题部分主要论述贯穿历史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几个重大问题,让读者站在世界史的视野中角度,鸟瞰中国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
作者简介
徐旺生,1963年生,湖北红安人。农业农村部《古今农业》副主编,研究员,国内知名农业史研究专家。198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科技史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任《古今农业》副主编至今。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农耕文化和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等,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主持农业部重点课题《中国农业通史》编写工作,出版个人专著《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等三部。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农业起源的过程
第二节 栽培作物起源与家养动物起源
第三节 农业工具的发明与进步
第二章 夏商至春秋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气候条件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的进步与水利工程建设
第四节 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第二节 农官制度与重农政策
第三节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第四节 水利工程
第五节 农业科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工程
第四节 种植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养殖业的发展
第六节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气候特点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进步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塘浦圩田出现
第五节 农作物结构与种植技术
第六节 养殖技术
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
第四节 农具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节 农作物结构的变化与多熟制的发展
第六节 肥料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 大田耕作栽培技术
第八节 养殖业的进步
第九节 园艺的发展
第十节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与制度环境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
第五节 农业技术
第六节 国外作物的引进及中国动植物品种外传
第八章 近代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农业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艰难前行
第三节 农业科技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 综论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贡献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农书
第四节 传统农耕文明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农业起源的过程
第二节 栽培作物起源与家养动物起源
第三节 农业工具的发明与进步
第二章 夏商至春秋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气候条件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的进步与水利工程建设
第四节 农业科技进步
第三章 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第二节 农官制度与重农政策
第三节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第四节 水利工程
第五节 农业科技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工程
第四节 种植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养殖业的发展
第六节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气候特点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具进步
第四节 农田水利及塘浦圩田出现
第五节 农作物结构与种植技术
第六节 养殖技术
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土地与赋税制度
第三节 农田水利与土地利用
第四节 农具的创新与发展
第五节 农作物结构的变化与多熟制的发展
第六节 肥料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 大田耕作栽培技术
第八节 养殖业的进步
第九节 园艺的发展
第十节 农产品加工与储藏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与制度环境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
第五节 农业技术
第六节 国外作物的引进及中国动植物品种外传
第八章 近代时期的农业
第一节 农业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艰难前行
第三节 农业科技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 综论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贡献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农书
第四节 传统农耕文明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