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荷风清梦

封面

作者:朱自清

页数:25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2052471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他是诗人,曾发出“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的呼号;他是散文家,曾留下《背影》《荷塘月色》等传世经典;他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对军阀政府的暴行口诛笔伐;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坚守爱国者的气节和情操。他是朱自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他的散文里贮满诗意,他的“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外,是一身浩然正气。他的人生履历简单明晰,执教执笔,北上南下,诗朋文友,两次婚姻,九个孩子。他一生都在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却在疾病与饥饿中故去,50岁的生命旅程,只恨太匆匆。“只剩飘飘的清风,只剩悠悠的远钟。眼底是靡人间了,耳根是靡人间了。”  《荷风清梦:朱自清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选取了朱自清自述作品的原文,精心连接,整合而成。书中所截取的自述是朱自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自我写照。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

本书特色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郁达夫
佩弦(朱自清)先生人如其文,可爱可敬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个,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文章还重要。
——沈从文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背影》做到了文质并茂,全凭真感受真性情取胜。
——叶圣陶

目录

第一辑——儿时扬州
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
我的儿时只剩下“薄薄的影”
看花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我是扬州人

第二辑——青年求学与爱情
飘零
择偶记
儿女
西湖月色
不忘台州
写给亡妻:我如何对得起你

第三辑——南方执教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春晖的一月
白马湖
南京赴会
父亲的背影
我所见的叶圣陶

第四辑——清华岁月
初到清华
执政府大屠杀记
我是乘船既多,受侮不少
我不曾见过白采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
阿河的影子真好
写给丰子恺——《子恺漫画》代序
悼何一公君
荷塘独处
我不忘记台州的山水,也不忘记S
玩世不恭的魏握青君
《梅花》后记——记好友无隅
……
第五辑——欧游杂记
第六辑——重回北平
第七辑——联大八年
第八辑——最后的时光

节选

  《荷风清梦:朱自清自述(百年中国记忆·文学家自述)》: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那儿的园林本是著名的,但却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些爱花的人,大都只是将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搁在架上;架子横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够放下一个架子;架上至多搁二十多盆花罢了。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仔细想想,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按弄着,随意丢弃了。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而且用起手来。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朵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荷风清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4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