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段建军,李伟
页数:332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90551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写作的秘密是什么?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这是写作理论一直力图予以破解的难题。然而,由于我国的写作理论仅只着眼于对写作作技术操作层面的探究,从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写作的思维本质,没有意识到写作本身是思维的语言实践过程,写作能力主要就是思维能力,因而,写作训练主要是思维训练。
有鉴于此,《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作者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思考与研究,尝试着从一个切合写作实际的视角——写作思维来破解写作之谜。全书共分为三编:写作思维概论、写作思维过程和文体写作思维,并突出强调从思维过程入手揭示写作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同时在每一章后都精心设计了训练及思考题,以帮助读者巩固和加深对思维理论的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写作思维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复旦博学·文学系列·精华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全书视角新颖,重点突出,实用性强,可作为中文系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大学各科的选修课教材与素质教育的阅读材料使用。
作者简介
段建军,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88年获西北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文学概论》主持人,陕西省作协评论委员会主任。曾获陕西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陕西省评论奖一次。 先后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人文杂志》、《江汉论坛》、《小说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主要论著有:《的文化阐释》(西北大学出版社)、《写作思维学导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散文思维》(合著,商务印书馆)、《文艺美学》(太白文艺出版社)、《文学与生命》(陕西教育出版社)等。 李伟,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成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写作思维学的教学与研究。 主要论著有:《突围与回归——新时期散文思维艺术》(陕西人民出版社)、《写作思维学导论》(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散文思维》(合著,商务印书馆)、《毕业学术论文设计与写作》(合著,中国华侨出版社)等,发表有关写作思维的研究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编 写作思维学导论
第一章 走向实用的思维科学
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科学
第二节 实践与思维
第三节 认知与表现
第四节 行为与创造
本章思考与训练
第二章 写作思维学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写作思维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写作思维的界定
本章思考与训练
第二编 写作思维过程
第三章 写作的触发思维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触发思维
第二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特点
第三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触发思维过程的局限性
本章思考与训练
第四章 写作的继发思维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继发思维
第二节 继发思维的特点
第三节 继发思维的场效应——客观环境与思维意志
第四节 继发思维的方式及其局限性
本章思考与训练
第五章 写作的完形思维过程
第一节 什么是完形思维
第二节 完形思维的特点
第三节 完形思维图式与模式
第四节 文体与语言
第五节 完形思维训练与要求
本章思考与训练
第六章 写作思维状态
第一节 直觉思维状态
第二节 灵感思维状态
第三节 创造思维状态
第四节 梦幻思维状态
本章思考与训练
……
第三编 写作思维形式与文体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节选
《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1.联想,是想象的初级形态,它是从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联想过程是一个神与物游的过程。主体把身之所历、文献所记、作品所写的一切都浮在目前。司马相如论赋的创作说:“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西京杂论》)胡应麟论诗的创作说:“荡思八荒,神游万古。”讲的都是联想给主体带来宇宙的广度,当然,这个广度不是任意的、随机的,而是受到制约的。正如诗人艾青所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 联想是一种类似事物之间横向联系、纵向拓宽的思维活动过程。 联想是一只有线的风筝,在思维的天空是不自由的,他由一只理性的手操纵着,向着什么方向联想?能联想到什么内容,是由思维主体的意向——主观意图、目的、倾向、态度——决定的。 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围绕一个痴情人情感失落后的情境进行的时空接近联想。作品通过时空本身不变中的变化所呈现出的张力,表现出一种物是人非而带来的主体情感失落所具有的生命审美张力。联想的机制是发掘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相似点,在常人看来无关的人、事、物中发掘出常人看不出的相似点,这样无疑就拓宽了人的思维。在写作思维中,联想的目的是要展示思维主体的活力,表现出思维对象的张力,从而增加审美魅力。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始终围绕文化人的悲苦命运进行联想,在历史的长河里,联想到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表达作者这一意图的。由此可见,在文章写作中,联想机制不是随意展开,而是有理性意味的,是服从于写作目的这一根本任务的,是思维为解决写作问题而运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2.想象,是让虚无转化成为现实的活动 想象的现实基础是虚无,对于现有的呈现于眼前的东西我们不会去想象,我们只想象现在没有的不在眼前的东西。在虚无中想出一个存在,实际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补充、丰富,对人生的一种拓展、完善。当一个小孩子对他的爷爷说,“我要是能长出一对翅膀,一定带着爷爷到天涯海角去看南国的风光,到哈尔滨去看美丽的冰雕。”说明这两处胜景都不在他的跟前,看这两处风景是他人生的一大向往;他想象自己长出翅膀,是因为鸟儿飞翔的翅膀是他所缺少的,如果能长出鸟儿的翅膀,将对他的人生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他想象自己长一对鸟儿的翅膀而不是长一对人从没有见过听过的东西,说明想象虽然具有创造性,但是,是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不是凭空创造的。他对现实中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让它具有一个新的面貌,一种新的意思。 想象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记忆联想不同,关键点就在于改造。但想象要对表象选择、改造、重新组合,又需要知觉材料和记忆联想提供原料。 法国美学家列斐伏尔说:“想象能引导人们进入现实的最深处,发掘隐藏在现实深处的必然规律;同时,能够突破现实事物的外壳,超出直接提出来的事物的范围。”想象是人类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促进人们认识五官感觉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人预见未来,产生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写作是人类探索新的诗意生存方式和途径的活动,因此,它时时需要想象,离开想象,写作就不是探索而是重复生活。写作活动中的想象思维不仅可以突破原发思维对象的局限,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想象思维可以弥补现实思维对象材料的不足,把片断的信息按照合目的性的审美方式连接起来。 3.抽象 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分离、排除或抽出。这里是指透过具体个别的事物产生的对某种结构关系和形式关系的认识,分为逻辑抽象和艺术抽象两种。逻辑抽象是通过展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艺术抽象则通过展示连贯一致的形式结构,把我们带入别样的审美世界。按沃林格的说法,人的抽象冲动基于人的灵魂在自然中无法安居,从而远离自然形式去创造抽象形式,并在这种抽象形式中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所以,抽象是把客体自然形式瓦解以后,为了表现主体自身而构成的一个无对象世界,是对自然形式作系统变形的活动。 继发思维过程一方面是对感知表象的联想、想象,另一方面是对其合目的合规律属性的认识,抽象是信息增殖的主要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