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历代咏论文房四宝诗选注

封面

作者:乔建堂编著

页数:10,326页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3786344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唐、宋、元、明、清歌咏文房四宝的诗歌195首, 每首诗均有作者介绍, 对难点字词作了注解、简释。

作者简介

乔建堂 笔名栎之,字翰宣,号一得居士。山西榆社人。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太原市书协理事。师从林鹏先生。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展览并获奖,作品被国内及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外收藏机构收藏。

本书特色

中国是诗歌的海洋。古代文人墨客集诗、书、画于一身,以其深厚的学养、强烈的情感,创作了大量的歌咏文房四宝的诗歌。这些诗论篇章,客观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书法审美情趣和时代艺术精神,是给后人留下的一卷充满诗情画意的人文精神之宝贵财富。

目录

咏笔诗 …………………………… 徐 摛 / 003

咏笔格诗 ………………………… 萧 纲 / 004

咏苔纸诗 ………………………… 薛道衡 / 005

咏砚诗 …………………………… 杨师道 / 006

笔 ………………………………… 李 峤 / 007

墨 ………………………………… 李 峤 / 009

砚 ………………………………… 李 峤 / 011

咏纸诗 …………………………… 李 峤 / 012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 李 白 / 013

酬张司马赠墨 …………………… 李 白 / 015

酬殷十一栗冈砚 ………………… 李 白 / 016

石 砚 …………………………… 杜 甫 / 017

李员外寄纸笔 …………………… 韩 愈 / 019

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 刘禹锡 / 020

酬杨尚书寄郴笔诗 ……………… 柳宗元 / 022

拾得古砚 ………………………… 姚 合 / 024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 李 贺 / 025

太湖砚 …………………………… 皮日休 / 027

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 ……… 皮日休 / 028

酬见答鱼笺诗 …………………… 皮日休 / 029

谢袭美赠紫石砚诗 ……………… 陆龟蒙 / 031

谢袭美寄鱼笺 …………………… 陆龟蒙 / 032

古石砚 …………………………… 李山甫 / 033

酬崔驸马惠笺百张诗 …………… 杨巨源 / 034

同年前虞部李郎中自长沙赴行在余以紫石砚赠

之赋诗代书 ………………… 韩 偓 / 035

咏笔二首 ………………………… 徐 夤 / 037

尚书命题瓦砚 …………………… 徐 夤 / 039

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其一)

………………………………… 崔道融 / 041

谢人墨 …………………………… 齐 己 / 042

送胎发笔寄仁公 ………………… 齐 己 / 043

谢人惠纸 ………………………… 齐 己 / 044

节选

酬殷十一栗冈砚①
李白
殷侯三玄士,赠我栗冈砚。
洒染中山毫②,光辉吴门练③。
天寒水不冻,日用心不倦。
携此临墨池,还如对君面。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
成纪(今甘肃秦安)。《新唐书》称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
财重施……授笔成文,婉丽精切”。中年时,入长安官翰林侍奉,因
权贵构陷弃官离京。安史之乱时,为永王璘幕僚,败被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后病卒于当涂。诗风豪迈奔放、意境非凡,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后人尊其为“诗仙”。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著有《李太白集》等。 【注释】
①栗冈砚:砚的一种。
②中山毫:指毛笔。东晋王羲之《笔经》:“中山兔肥毫长,可用
也。”《方舆胜览》:“宣城县中山,一名独山,有白兔。世传为笔精妙。”
③吴门练:吴门,今江苏苏州。练,指白色的绢。此指吴门产的白绢。 李员外寄纸笔李伯康也,郴州刺史。
韩愈
题是临池后,分从起草余①。
兔尖针莫并②,茧净雪难如③。
莫怪殷勤谢,虞柳正著书④。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官至吏
部侍郎。尚儒抑道,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行者。诗文“奇崛险怪”,
自成一体,一洗六朝以来铅黛。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著有
《昌黎先生集》。 【注释】
①分:才分,天分。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吾幼承门业,
加性厚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
也。”
②兔尖:指兔毫笔。
③茧净:指宣纸。
④虞柳:指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柳公权。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历代咏论文房四宝诗选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