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蒲文成
页数:416
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2250578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传播区,省内有藏族、蒙古族、土族和部分汉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这里宗教活动场所众多,教派类型复杂,有着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本书以历史为主线,综合系统地论述藏传佛教各教派在青海的传播发展历史,并介绍有关寺院、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展示青海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同时概述汉传佛教的传播概况、宗派、主要传人、寺院及宗教团体等,内容丰富全面。
作者简介
蒲文成(1942-2017)男,汉族,亦名白玛曲扎,青海乐都人。长期从事藏族史、藏传佛教、民族宗教理论与问题研究,多次承担全国和青海省社科规划项目,深入藏区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的专著和理论文章。同时搜集、整理、译注藏文古籍多部,为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著作有:主编《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著《觉囊派通论》《青海佛教史》,合编《藏文古体诗格举例汇编》《塔尔寺概况》《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藏传佛教寺院明鉴》《青海百科全书》《七世达赖年谱》,译注《七世第一第一传》《佑宁寺志》《如意宝树史》。其中13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有的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1990年被评为青海省优秀专家,1992年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清晰地揭示出佛教在青海地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对当地风俗民情、文化艺术的影响,还全面地呈现出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在当地的交流融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佛教最早传人青海
第三章 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
第四章 唃厮啰政权时期的佛教和宁玛派
第一节 唃厮啰时期的佛教
第二节 宁玛派及其在青海的传播和主要寺院
第五章 南宋以来噶举派的弘传
第一节 噶举派简说
第二节 帕竹噶举派的传人
第三节 巴绒噶举派的传入
第四节 噶玛噶举派的传入
第五节 香巴噶举派及其在青海的传播
第六章 元代以来萨迦、噶丹派的弘传
第一节 萨迦派概说
第二节 萨迦派在青海河湟地区的传播
第三节 萨迦派在青海玉树地区的传播
第四节 噶丹派及其在青海的传播
第七章 明代以来格鲁派的弘传
第一节 宗喀巴大师和格鲁派的创立
第二节 格鲁派在青海的早期传播
第三节 三世达赖喇嘛在青海的传教活动
第四节 青海著名格鲁派大寺的形成或建立
第八章 清代格鲁派进入极盛时期
第一节 格鲁派在政治上的胜利及其在青海的进一步弘传
第二节 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及其影响
第三节 清代青海驻京呼图克图
第四节 青海藏传佛寺格局的定型
第五节 十四世达赖喇嘛和十世班禅额尔德尼降生青海
……
汉传佛教篇
附录
节选
《青海佛教史》: 宁玛派信徒,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僧侣,常住寺院遵守僧伽律仪,有严密的教阶制及寺院管理制度,寺院有自己的属民,实行转世制;另一种是在家的真言师,称为“阿巴”,安多藏语称“俄华”,亦俗称“宦”,各有其传承,多擅长密咒法术,从事禳灾祈福、治病驱邪活动,可娶妻成家,一般不脱离生产劳动,定期到所属寺院参加宗教活动。宁玛派由于流传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全藏性的领导全派的中心寺院,与各政治势力的结合亦较松散,未能形成自成体系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稳定寺院集团,只是在四川原德格土司的辖区内,受德格土司的支持,加之历史上的信仰传统,形成很有影响的宁玛派大寺,并向青海等地辐射,发展出许多子寺。宁玛派除正规寺院外,还有许多供教徒活动的场所,称之为“俄康”,意为宁玛派真言堂或密宗真言寺,多在村子中央或附近,一般规模不大,只建有念经的经堂,严格地说,是宁玛派信徒的宗教活动点。 正规的宁玛派寺院,同样有严格的教学制度,一般设有显宗经院、密宗经院、修行院和讲习院。显宗经院,称“参尼扎仓”,负责人称“堪布”,从寺院有学问的僧人中选任,负责教学,下有格贵(负责纪律)、翁则(领头诵经)、爵尔本(负责基层教学的辅导师)等。学习内容,有所谓“显宗十三大论”,与格鲁派相似,即弥勒菩萨的“慈氏五论”、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六论”以及《俱舍论》和《因明论》。各论都有自派大师所著教程,因明为选修课,每年举行考试,以因明方式进行辩论,对考试优秀者授然坚巴学位。学完全部规定课程,一般需15-20年时间。密宗经院,称“居巴扎仓”,负责人称“金刚阿阇梨”,或译“金刚教长”“金刚上师”等,下亦设格贵、翁则等执事人员,主要学习和研究密宗教义,学习各种密法的灌顶、结坛、诵咒等各种仪轨,并按规定进行修习。修行要在修行院(藏语称珠扎)内进行。修行院的负责人叫“珠喇”,意为修行喇嘛。下有“赤本”,传授修行知识;“珠本”,负责指导和监督修习。修行者每学一法,依照生起和圆满次第,依次修证,严格遵守灌顶、修习仪轨,恪守誓言,最后对实证的情况由赤本负责进行考试。讲习院,藏语称“雪扎”,负责人为堪布,主要学习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及历算等小五明文化,相当于僧侣学校。宁玛派在家的真言师,一般随其作真言师的父兄、舅父等亲人,或选定拜依一位师父,学习宗教基础知识以及宗教职业者所必需的一些业务知识,诸如祈福、禳灾、超荐亡灵等方面的经咒、仪轨等,也学习密宗教义以及绘画、刻版、印刷、雕塑、历算等技能,往往是农村牧区基层中的有文化者,平时不脱离生产劳动,养儿育女,农闲时则着红色或紫红色法衣,头发梳成独特的真言师辫(有些也用特制的假发)“俄拉”,到所在寺院或俄康从事宗教活动。 噍厮哕政权时期藏传佛教的派属问题,因限于资料,向来缺乏深入研究,至今尚无定论。据祝启源《唃厮啰——宋代藏族政权》,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宋军战领岷州(今甘肃岷县)后,“归附的吐蕃诸部,特别是大首领鬼章经常率众围攻岷州,以图收复该地。为此,宋朝决定在岷州等地建寺,用塔庙尊严以示之,以达安抚人心之目的”。①熙宁七年(1074年)六月,宋神宗“赐岷州新置寺院名日广仁禅院,仍给官田五顷,岁度僧人一人”。⑦现存《广仁禅院碑》的碑文,记载了当时修建该寺的详细情况,并勾勒了唃厮啰时代佛教徒宗教活动的大概轮廓:“西羌之俗,自知佛教,每计其部人之多寡,唯择其可奉佛者使为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