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期鹏
页数:340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685841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莽书影录》,既包括了我近七十年著、译、编的各种著作,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又包括了我的经历和研究我的资料。我被感动了。他有那么繁重的工作,在短短一年时间里是怎么鼓捣出来的呢?这得付出多少时间和多大的精力啊! 我这样一个老朽,何以能引起期鹏热情的关注呢?前思后想,可能是我九十年生涯中从事了七十年文艺事业,既进行了个人创作和国际文化交流,又在风风雨雨中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清查历史,改造思想,检查汇报,下放劳动……多次挨批,有时也受到表扬,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劳动的成果和斑斑的泪痕、血迹,也算是为社会提供了一个人生的“样本”吧。回顾自己走过的崎岖道路,似乎还没有虚度年华,为此尚可自慰。
作者简介
张期鹏,1967年2月出生于山东莱芜。现居济南。散文家、藏书家、文化学者。著有散文随笔集《啊,莱芜……》、《淡淡的背影》、《做个真正的读书人》,书话评论集“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俣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等。
目录
甲卷/书影录
题记
著作
第一部散文随笔集
——《久违了,莫斯科!》
谁解其中味
——《诗人之恋:苏联三大诗人的爱情悲剧》
深情的寄托
——《妈妈的手》
历史的记忆
——《阿尔希波夫的故事》
鲜为人知的文艺轶事
——《画译中的纪念》
为了世界更透明
——《域里域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觅情》
俄罗斯墓园文化的发现者和介绍者
——《灵魂的归宿:俄罗斯墓园文化》《墓碑·天堂》
真正的知音
——《帕斯捷尔纳克》
师恩与友情的回报
——《文人剪影》
“枯杉”的精神
——《枯立木》
六十多年圆一梦
——《圣山行:寻找诗人普希金的足迹》
多么美好的文化风景
——《俄罗斯大师故居》
一部独特的俄苏美术史
——《俄罗斯美术随笔》
色彩斑斓的文化画卷
——《心灵的交颤:高莽散文随笔选集》
迷人的俄罗斯文学画廊
——《我画俄罗斯》
……
乙卷/高莽生平简述
丙卷/大家说高莽
丁卷/高莽研究资料及著述简目
节选
《高莽书影录》: 经历了中苏关系长达二十多年的冰冻期,1983年他又有机会重访莫斯科之后,他几乎每次都要访问那里的墓园。除新圣母公墓外,他还访问了莫斯科和苏联其他很多地方的公墓,并有目的地写下了一系列随笔,介绍公墓中埋葬的历史人物,介绍那些墓葬的变迁历史,介绍墓碑雕塑的创作过程和艺术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方方面面。在他的笔下,渐渐地形成了自成体系与独具风格的俄罗斯墓园文化大观。收入《灵魂的归宿》一书的,就有普希金等二十二位文学家墓、柴可夫斯基等十五位艺术家墓、比丘林等五位汉学家墓、赫鲁晓夫等十余位其他人士墓。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高莽先生最为倾心的还是俄罗斯那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 《灵魂的归宿》出版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高度评价。后来,高莽先生再访俄罗斯时,俄罗斯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巴维金对他说:“现在我接待的中国代表团,每次都提出要参观新圣母公墓。我有些纳闷,问他们为什么对公墓如此有兴趣。他们讲了几条理由,其中一条是:我们看了《灵魂的归宿》一书,感到有意思,又听参观后的人讲他们的心得,所以我们也要看一看。” 更为可贵的是,一些有识之士还就此反思中国的墓园保护状况,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2002年4月3日,韩秋林先生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指出:“读完这本书,禁不住生发出一些反省、审视和比照。中国与俄罗斯一样,也是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也有着源远流长的璀璨文化,翻开史册,也是群英荟萃。我国古代墓葬的文化艺术含量,与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可自二十世纪以后,这一领域几乎成了空白。曾去过一些墓地,清一色土堆或水泥、砖石砌筑的长方墓室,外加一木制或石刻的仅有姓名和生卒年月的墓碑,毫无文化蕴含可言。在一些历史较久远的城市,也有一些名人墓园,但从形式到内涵,却很浮浅、草率,如果不是墓主生前有不同凡响的业迹,身后之墓实在没什么瞻仰的必要。看看我们自身,还停滞在‘建筑工程’的层面上,远未达到‘建筑艺术’的水平。活人的住宅都毫无艺术可言,何况故人之墓园呢。” 这促使高莽先生在认真修改旧作的同时,又继续续写新作,并把自己的着力点放在了墓碑上,因为“墓碑下安葬的是历史人物,人世间留下的是他们的业绩。墓碑本身也是出色的艺术作品,它们像是一座座无形的桥,从墓地架到天堂,连接阴阳两界的人。墓碑要表现墓主的生前的贡献,同时还要表现后人的深情缅怀”。他在《墓碑·天堂》一书《前言》中的这段话,说出了他继《灵魂的归宿》之后再写《墓碑·天堂》的动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