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顾佳峰
页数:302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1960734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社区创新、社区协调、社区绿色、社区开放和社区共享方面来设计相关的指数,对新时代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进行监测,作为持续改善社区民生的重要管理工具。在此基础上,建构社区民生发展指数,系统性监测社区民生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态势,以期有效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基层民生状况。
作者简介
顾佳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科研发展部主任,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已出版《时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调查机构管理:理论与实践》等10部专著,在Growth and Change、Asi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等国际SSCI期刊上独立发表近10篇英文论文;在《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等中文期刊及报纸上共发表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大学“教育大数据”等课题。
本书特色
1.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区民生监测与社区治理研究”终期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7BSH122);2.作者顾佳峰是该领域的专家,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科研发展部主任、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出版了多部知名的学术专著。3.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作者用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地监测社区民生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态势,同时,前沿性和创新性地通过时空分析方法来研究社区,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目录
第一章 社区治理与民生改善
第一节 社区治理理论
一、社区的界定
二、社区与民生治理
三、社区民生治理的原则
第二节 我国社区民生政策演进
一、政府管控时期
二、社区建设时期
三、社区治理时期
第三节 社区民生治理的挑战
一、协调能力不足
二、服务能力有限
三、评估机制不健全
第二章 社区治理与基层民生监测
第一节 社区访谈
一、访谈设计、实施和分析
二、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
三、对社区治理的启示
第二节 社区民生
一、社区民生的基本特征
二、社区民生的重要性
三、社区民生与治理
第三节 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的角色
二、社区治理的难点
三、社区量化治理
第四节 社区监测
一、社区监测的类型
二、社区监测的功能
三、社区监测的经费
四、社区指数化监测
第三章 社区民生发展指数
第一节 社区指数总览
一、美国社区指数情况
二、国内社区指数的研究情况
三、国外社区指数的研究情况
第二节 基本研究思路
一、社区民生发展理念
二、“五大发展理念”和社区治理
三、社区发展理念的演变
四、顶层设计与社区治理
五、社区民生发展指数的提出
第三节 指数建构基本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指数建构原则
三、指数建构步骤
四、指数概述
五、指数权重
六、指数计算
第四章 社区创新指数
第一节 社区创新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创新和社区
二、社区创新指数实例
第二节 社区创新指数建构
一、四个维度
二、指标与测量
第三节 社区创新指数分析
一、社区创新指数总体情况
二、制度维度
三、财力维度
四、人力维度
五、社会维度
小结
第五章 社区协调指数
第一节 社区协调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协调的评估与发展
二、社区关系协调的测量
第二节 社区协调指数建构
一、三个维度
二、指标与测量
第三节 社区协调指数分析
一、社区协调指数总体情况
二、社区平等维度
三、社区共识维度
四、社区服务维度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绿色指数
第一节 社区绿色的基本理论
一、两种研究思路
二、测量工具实例
第二节 社区绿色指数建构
一、二个维度
二、指标与测量
第三节 社区绿色指数分析
一、社区绿色指数总体情况
二、居住环境维度
三、个人健康维度
小结
第七章 社区开放指数
第一节 社区开放的研究与实践
一、开放式社区治理
二、社区开放的测量
第二节 社区开放指数建构
一、三个维度
二、指标与测量
第三节 社区开放指数分析
一、社区开放指数总体情况
二、沟通能力维度
三、交流行为维度
四、人口流动维度
小结
第八章 社区共享指数
第一节 社区共享的研究与实践
一、社区结构与共享
二、社区共享的例子
第二节 社区共享指数建构
一、二个维度
二、指标和测量
第三节 社区共享指数分析
一、社区共享指数总体情况
二、共享意愿维度
三、共享成果维度
小结
第九章 社区民生发展指数体系
第一节 总体情况
一、民生状况持续改善
二、社区间差距较稳定
三、城镇民生水平更高
四、东部民生水平最高
第二节 结构分析
一、五大指数的情况
二、社区排名变化
第三节 轮廓分析
一、排序分析
二、空间分析
小结
第十章 改善社区民生的若干建议
第一节 践行新理念促民生发展
一、基本研究方法
二、大力扶持社区“双创”
三、落实“民生清单”
四、加快社区绿色建设
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六、搭建爱心资源平台
第二节 提升社区量化治理能力
一、提高社区组织的话语权
二、强化社区资源整合能力
三、加强量化研究能力培养
四、促进量化与质性方法融合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监测体系
一、设计社区调查
二、测量工具开发
三、实施社区调查
第四节 建立指数化社区管理系统
一、多元指数体系的建构
二、多层级报告系统
三、群策群力的决策机制
附表一:样本省份社区创新指数
附表二:样本省份社区协调指数
附表三:样本省份社区绿色指数
附表四:样本省份社区开放指数
附表五:样本省份社区共享指数
附表六:样本省份社区民生发展指数
参考文献
后 记
节选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社区治理不力,社会治理就会出现问题。要确保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就需要在社区治理上下功夫,充分调动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推动社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治理已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关键。 社会治理重心的下沉,有助于政府近距离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直接感受到社区居民的诉求,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持续改善民生状况,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2015 年 2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的 205 所社区慰问社区工作人员和群众。他指出,要结合社区实际,创新工作模式,延伸管理链条,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群众幸福指数。社区治理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持续改善民生状况。当然,在强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阻力,需要进行有效应对,才能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进而有效推动社区的发展。 第一节 社区治理理论 顾名思义,社区治理(community governance)理论就是研究、分析社区运行规律的理论和学说。社区治理实践,需要有理论的指导。缺乏理论的指导,社区治理往往会呈现一定的盲目性,也很难获得预期的成果。长期以来,社会学家和公共管理专家等,对于各种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观察,思考其运行规律,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s)在 1887 年出版了《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一书。根据需要,“community”也译作“共同体”。2000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3 号文件)。该文件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以,社区其实就是社会基层的某种共同体。基于这种共同体的管理,存在着两种具有极端性质的思路,其一就是完全自治,由共同体进行自我管理;其二就是完全外治,就是由社区之外的力量来进行对社区的控制和治理,社区自身并无自主权。当然,这两种思路都是极端化的社区治理情形,在现实世界中并无不多见。现实世界中的社区治理,大多采取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治理模式,即社区外部力量通过鼓励社区内部自治的方式来强化社区治理,推动社区向既定方向发展。要使社区混合治理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来,就需要实现社区内部和外部力量的某种平衡与协调,共同驱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社区治理理论所探讨的核心议题,也是通过社区治理来改善社区民生的重要研究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