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邓朝晖
页数:258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157083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妇女在厦门大学建设发展中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展现厦大女教职工积极担当作为、扎实工作的巾帼风采,本书选取了50名左右女教职工,包含专任教师(含辅导员)、专业技术人员、党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等。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记述了她们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事迹。
作者简介
邓朝晖,女,1964年10月出生,1987年7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并参加工作,2000年获武汉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本书特色
《厦大巾帼好故事》,全方位、全景式展示厦大女教工风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丛书第一辑书写了55个巾帼故事,涵盖全校各学部、各岗位系列的女性教职员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阅读这些故事,厦大女性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更加清晰鲜活起来,她们中既有在教学、科研岗位培育英才、探索新知的专任教师,又有技艺精湛、倾情投入的教辅和工程实验系列人员;既有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机关部处职员,又有润物无声、导航青春的学生辅导员,还有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后勤职工。她们或成果卓著,蜚声学界,或默默无闻却独具光彩,她们爱事业,也爱生活;她们有大智慧,也珍视小确幸;她们外表淡定如静海,内心却坚强如远山,她们的美好引人注目,她们的品格励人向上。
目录
人民健康的“守卫者”——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崇惕教授
走最远的路回家——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玉芬教授
研究路上赤子心,育人树人慈母怀——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玲教授
教书十二载,初心恒在,乐在其中——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素白教授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
余音绕梁,桃李芬芳——记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昆丽教授
数十载光阴守人师本色——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主任童锦治教授
严爱相济育桃李,理践于行助扶贫——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主任彭丽芳教授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记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教授
妇女权益保护路上的“那轮明月”——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厦门大学妇委会主任、法学院蒋月教授
用大爱孕育格桑花,用行动共谱山海情——记中组部第八批援藏教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杨玲副教授
坚守初心努力奋斗,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记中组部和共青团中央第十六批援疆博士服务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魏丽艳副教教授
从袁学姐到“袁妈妈”,她总与学生同在——记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华副教教授
念江海而下百川,思人文而润新蕊——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教授
为师肯用心,为学敢先行——记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徐延辉教授
科研无止境,热爱不停息——记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清教授
从讲台走向学生的追梦人——记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副主任杜妮副教j受
扎根实验教学一线,驻守教师责任——记厦门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任艳平教授
如宝石般闪耀的老师——记厦门大学材料学院黄雅熙副教授
白鹭栖厦,桃李芬芳——记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许鹭芬高级工程师
不慌不忙,温柔待人——记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新红教授
学生们心中最可爱的人——记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胡红梅教授
求科研瀚海,植桃李天下——记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系副主任蔡淑惠教授
为科研筚路蓝缕,育学生桃李天下——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乔教授
牢记初心做好服务——记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谢莉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深耕教学科研,不忘责任初心——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方亚教授
法学下的为师之道——记嘉庚学院法学院副院长侯莎副教授
用平凡岗位阐释不平凡——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秘书陈磊明
一位“有爱的”温暖使者——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工会主席迟月利
勇挑重担促发展,奋进彰显巾帼风——记厦门大学国际学院工会主席戴玉
学生事事心中放,工作时时放心中——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学秘书林爱珍
心系师生,十载奉献——记厦门大学法学院教学秘书陈丽清
于无色处见繁花——记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科研秘书陈素蜜
黎明即起,勤恳为善——记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肖佳
素手工于寻常务,韶华自将功勋镀——记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党务秘书苏婵
不忘初心,励行致远——记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林孟妹
服务科研,无怨无悔——记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科研秘书廖秀珍
严管厚爱,循循善诱——记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刘锦锗
有温度、有亮度的辅导员——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刘莉颖
杨柳青青芙蓉畔,忠诚奉献在厦园——记厦门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杨柳
三十年默默奉献的“教务员”——记厦门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兼翔安教务办主任陈雪芬
铿锵瑰丽,不忘本心,爱岗敬业显忠诚——记厦门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工作办公室主任叶秀蓉
因为热爱,所以倾心——记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管理科科长刘俊英
最美大学的最美外事人——记厦门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综合科七级职员严娴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你——记厦门大学人事处人事科科长叶雅赫
坚守己道,润物无声——记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办公室秘书苏月英
持之以恒,精研细节——记厦门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兰秀
最普通而最特别的你——记厦门大学后勤集团公环中心安防员郑丽
一流后勤服务广大师生,全心全意打造“家的味道”——记厦门大学后勤集团翔安校区竞丰餐厅经理黄小花
甘做“螺丝钉”,十八年乐在其中——记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会场服务部经理花素平
爱自己的职责,爱自己的本分——记厦大医院总护士长叶桂香
三、援鄂抗疫篇
一往直前,向险而行——记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援鄂医疗队主治医师胡群
“90后”最美逆行者,是天使也是战士——记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援鄂医疗队护师张楠等
后记
节选
《厦大巾帼好故事(第一辑)》:初心不改,为国人健康做贡献唐崇惕院士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家里至今仍收藏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中医典籍。她的祖父悬壶济世,在霍乱爆发的年代,因治疗患者不幸被传染而去世。祖父离去的噩耗丝毫没有阻止唐家人治病救人的脚步,反而加深了他们为国人的健康做贡献的执念。唐崇惕的父亲唐仲璋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崇惕大学选择了生物系,深入血吸虫病、丝虫病病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大学毕业后又成为华东师大生物系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教授的助手。此后,唐崇惕院士再次回到父亲身边,成为他的助手和合作攻坚者。谈起为什么会选择做寄生虫方面的研究,唐崇惕院士说:“除了家父的影响外,更多的是当时的中国的确笼罩在寄生虫病的阴霾里,我们做科研不为人类健康着想,那就失去意义了!”唐崇惕院士每谈起做科研,口中都不离“为国人健康做贡献”这句话,这也是她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中坚持不懈的最大动力。“创新”二字,是唐崇惕院士科研的准绳,“为国人健康做贡献”是唐崇惕院士科研的初心。如今已是高龄的唐崇惕院士仍坚持每年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实验室去做研究。多年以来,她在寄生虫的整体生物学和生态学上已有了很高的造诣,但她仍锐意进取,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探索,将高科技新方法用于寄生虫学研究,并传授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引领着中国寄生虫学发展成为世界前沿。唐崇惕院士认为,人就是要吃得了苦,不怕失败,只有经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才能真正享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历经磨难,方得始终,六十多年来,她的科研作风,始终如一:不忘初心,守卫人民健康;不断创新,推动中国寄生虫学发展。所谓松柏之志,经霜犹茂。其境愈苦,其志愈坚。除害消病,谋人民群众之安康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疫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峻挑战。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流行,严重地影响了地区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无数百姓因此丧失劳动力,甚至失去生命。毛泽东主席曾作诗《送瘟神》来表现血吸虫病的恶劣危害:“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干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除害灭病,寄生虫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流行病区往往卫生条件差,人们的生活条件贫苦,而横亘在这些虫害疾病前面的,还有拮据的实验条件,和排查疑难问题的种种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唐崇惕非但没有被吓到,反而迎难而上,誓与虫害疾病抗争到底。在早期艰苦的条件下,她不辞劳苦,带着简陋的显微镜、解剖器材,靠两条腿踏遍寄生虫病流行的穷乡僻壤,一年中有半年都在四处奔波,从东海之滨、江南水乡到关外的大兴安岭南北麓、内蒙古大草原,从青海高原到天山牧场和伊犁河畔,从山西黄土高原到山东黄河之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也因此被门下的研究生戏称为“科研候鸟”。有时候,哪怕是一方祠堂的戏台,只要摆上简陋的显微镜,就成了她的“实验室”。若不是这般“以实验室为家,以家为实验室”的精诚所至,又如何有几十年来在寄生虫学研究上的登峰造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