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英第一次血战:鸦片战争1840年浙东抗英全景记录

封面

作者:邱妤玥

页数:36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82070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202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年在浙江爆发的定海战役,是中英历目前场血战,在鸦片战争全史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但长期来,对浙江首战的很多问题并未厘清,尤其对于三大核心事件定海战役详情、宁波英国战俘事件、英军疫病详情等都未能详加考实,由此影响了浙江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对浙东军民的抗英斗争存在贬低和误读。本书挖掘了大量不为人知的一手史料,以鸦片战争专享女战俘的人物命运为主线,有力证明浙江主战场中军民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并且从中凸显出整个民族人性的光芒。

作者简介

夏重 媒体人,多年来关注鸦片战争研究,作品散见于全国报刊。

本书特色

2020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80周年,1840年在浙江爆发的定海战役,是中英历史上第一场血战,在鸦片战争全史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但长期来,对浙江首战的很多问题并未厘清,尤其对于三大核心事件定海战役详情、宁波英国战俘事件、英军疫病详情等都未能详加考实,由此影响了浙江在鸦片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对浙东军民的抗英斗争存在贬低和误读。本书挖掘了大量不为人知的一手史料,以鸦片战争唯一女战俘的人物命运为主线,有力证明浙江主战场中军民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气节,并且从中凸显出整个民族人性的光芒。

目录

第一章 巴麦尊之问
第一节 “鸢号”启航
第二节 密件
第三节 舟山为何如此突出
第二章 航向:舟山
第一节 先揍一顿,再作解释?
第二节 帝国的捷报
第三节 不祥的预兆
第四节 群舰毕集
第三章 我不能退
第一节 英军集结地
第二节 谁登上英舰交涉?
第三节 我必须战斗!
第四节 海上血战!
第五节 陆战:抵抗依然顽强
第六节 张朝发何罪?
第七节 不愿承认的抢劫
第八节 终于平等了
第九节 道光的震怒和轻蔑
第四章 入侵者在定海
第一节 入侵者
第二节 活捉布定邦
第三节 搜救途中
第四节 险情突发
第五节 间谍战-冥诛
第六节 夺命瘟疫
第七节 征粮队-伏击
第五章 历史的帆影
第一节 皇家学会会员的足迹
第二节 1700年舟山的样子
第三节 英国最早的茶叶标本在此采集
第六章 西医从这里传入内地
第一节 传教士-伪知县
第二节 医疗传教在舟山
第七章 “鸢号”不归路
第一节 北上
第二节 灾难终于降临
第三节 圈套
第四节 活捉
第五节 引发英国人愤怒的笼子
第六节 惊魂时刻
第七节 押解
第八章 释俘还地
第一节 伊里布的烫手山芋
第二节 释俘还地
第三节 独探狼穴
第四节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第九章 历史的谎言:虐待战俘
第一节 安妮的狱中生活
第二节 清朝官兵对异国文化的尊重
第三节 搬家
第四节 狱中回忆:人性之光
第五节 狱中回忆:恶作剧
第六节 狱中回忆:女人公寓
第七节 狱中回忆:离别
第十章 大撤离
第一节 乔斯林的叹息:我们错了
第二节 大撤离
第三节 生与死,三天之隔
第四节 再入狼穴
尾声
参考文献
要事记
名称中英文对照
后记

节选

第一节“鸢号”启航 1839年10月16日。 法国波尔多港。 一艘载重量281吨的英国双桅帆船,满载着闻名遐迩的波尔多葡萄酒缓缓驶离港口,前往毛里求斯。 这艘双桅帆船名为“鸢”,经验丰富的船长约翰·诺布尔对这趟航行充满了信心,他甚至带上了自己已怀有4个月身孕的妻子——安妮·诺布尔。 安妮是船上唯一的女性。 她原名安妮·沃森,是英国威尔特郡人,25岁。或许,她认为能干、勇敢的丈夫完全可以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返回英国赶上产期,那样,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充满着传奇色彩;或许,她认为将孩子生在海外英皇家属地,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船上,还有约20名船员,包括大副维特、二副亨利·特维泽尔、佩尔·韦伯、沃姆威尔以及约翰·李·斯科特等人。 斯科特7月8日星期一离开英国希尔兹,前往“鸢号”停泊的法国波尔多港,跨洋过海用了三个星期,又在波尔多港等待了两个月,这才等到帆船启航的那一天。① 地处欧洲大陆西岸外大不列颠群岛的每一个岛民,血液里天然地融合着冒险的细胞,向海而生,这是他们的信念,因为,茫茫大海里,充满了无穷的希望。 这种个性,和万里之遥的东方古国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的人民十分相似。无论命运带给他们多大苦难,只要面向大海,生活便充满了生机。 就在“鸢号”劈波斩浪驶向大西洋那一年,有位年已六旬的福建人正志得意满地从中国第一大岛走向中国第四大岛。 他叫张朝发。 他去的地方,英国人称之为“Chusan”,中国人叫“舟山”,时为宁波辖下的定海县。 张朝发本是台湾水师的一员副将,因有战功,擢升为浙江定海镇总兵,官至二品。 而此时,另一个福建人正在仕途中勤勉地奔波着。他叫姚怀祥,57岁,和张朝发是同乡。姚怀祥的仕途并不太顺,36岁时才中举人,此后6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直至1835年才在北京大挑中考中一等,随后以知县身份被派往浙江候补,历署象山、龙游、新昌、嵊县。 再过几个月,姚怀祥会被任命为定海县署理知县,和张朝发在同一个地方任职,两人的官衙,也就隔了几百米远。或许,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两位福建同乡文武相配,静静地在浙江定海城等候着英国帆船到来。 当然,中国人和英国人都无法预料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更不会知道,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接近中国历史的分水岭——那是他们悲剧开始的地方。 战争的阴云,也在接近这个东方古国的历史分水岭。 张朝发、姚怀祥,两位福建同僚,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浙东舟山群岛,站成中国人不屈的脊梁。 “鸢号”——这艘无辜的商船,在驶抵舟山群岛后,永远也不可能返航。它本来只是个过客,却被征用成为英国远征军舰队的一员,为撕裂东方古国而效力,最终沉没于异国他乡的水底。这些船员,有的人将死去,有的人会活着归来。活着的人,目睹了战争强加给中国人的痛苦,也亲历了战争带来的灾难。最后令他们咀嚼一生的,却是浙江军民给予的温情——那是人性散发出的光芒,也是中国人对待放下屠刀的俘虏的态度。 安妮·诺布尔,这位船长的妻子,“鸢号”上唯一的女性,也将成为鸦片战争初期唯一的英国女战俘。 安妮幸存了下来,但她失去了至爱的丈夫和孩子。她一度被中国人认为是英国女王的妹妹,得到了离奇的关爱。而关押她的一个中国囚笼,却引发了整个英国社会的愤怒,英国人认为中国人虐待战俘,要求远征军迅速进攻,解救同胞,英国新任全权大臣亨利·璞鼎查在发动第二次定海之战前甚至说,他“十分期待夺取宁波,以报复那里人们对英国囚犯的虐待”①。在占领宁波后,英军将关押战俘的监狱夷为平地以泄愤。 这是一场完美的复仇行动,却从开始就陷入了道义背离的漩涡,因为中国人根本就没虐待他们。P1-3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英第一次血战:鸦片战争1840年浙东抗英全景记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