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廷杰著 著
页数:220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2110526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印度佛教史
内容简介
本书将印度佛教分为原始、部派、大乘、密教四个发展时期,从佛教的起源一直论述到印度佛教的消亡,以及某些人为佛教在印度的复兴所做的努力。对四个发展时期的传承体系、经典、教义理论等皆做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对大乘佛教中观、唯识(包括因明)的论述尤详。每章后都列出参考资料及思考课,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全书脉络清晰,史料充足,兼顾学术与大众,通俗易懂。适于作为各级佛学院的学习用书。
作者简介
韩廷杰,汉族,1939年12月生,河北省蠡县人。1960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赴斯里兰卡进修巴利文和上座部佛教。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已退休。主要著作:《三论玄义校释》(中华书局)、《成唯识论校释》(中华书局)、《印度佛教史》(台湾文津出版社)、《三论宗通论》(台湾文津出版社)、《唯识学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新译大乘起信论》(台湾三民书局)、《南传上座部佛教概论》(台湾文津出版社)、《佛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梵文佛典研究(一)》(宗教文化出版社),还有译自梵文的《惊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岛史》(中国藏学出版社)等,还有几部译著待出版。
目录
第一章 佛教起源时的印度社会背景 (1)
第一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群雄割据 (2)
第二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7)
第二章 释迦牟尼其人 (12)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生平 (13)
第二节 释迦牟尼的政治主张 (19)
第三节 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 (22)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31)
第四章 佛教经典的形成 (38)
第一节 佛教史上的四次结集 (38)
第二节 汉文佛典略述 (41)
第五章 佛教发展为世界宗教 (45)
第一节 阿育王时代的传教活动 (45)
第二节 北传佛教 (49)
第三节 南传佛教 (52)
第六章 部派佛教 (58)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时间和原因 (58)
第二节 分裂的经过 (64)
第三节 各派教义 (68)
第四节 上座部佛教 (74)
第七章 大乘佛教 (78)
第八章 第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马鸣 (86)
第一节 马鸣其人 (86)
第二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问题 (87)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的争论及其思想渊源 (87)
二 、别具一格的唯识主张 (89)
三、《大乘起信论》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95)
第九章 第一个大乘佛教学派——中观 (103)
第一节 中观派的传承体系 (104)
第二节 中观派的主要著作 (108)
第三节 中观探源 (112)
第四节 中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16)
一 、代表空论的八不思想 (116)
二 、中观学派的二谛论 (118)
三 、中道实相 (121)
四 、中观与因明 (123)
五 、中观学派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125)
第十章 第二个大乘学派——唯识 (129)
第一节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129)
第二节 印度唯识的思想渊源 (137)
一 、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 (137)
二、阿赖耶识的前身——补特伽罗、有分识和细意识 (140)
三、种子的前身——一味蕴和穷生死蕴 (144)
四 、唯识派对说一切有部的继承关系 (146)
五 、四缘、五果和种子论 (146)
第三节 “六离合释”略解 (152)
第四节 唯识的哲学理论 (155)
一 、唯识的八识论 (156)
二 、唯识的三性论 (159)
三 、唯识的四分论 (164)
四 、唯识的种子论 (167)
五 、唯识的五位百法 (177)
第五节 陈那的新因明 (182)
一 、宗支 (183)
二 、因支 (184)
三、喻支 (188)
第十一章 佛教寺院大学和密教金刚乘 (192)
第一节 印度古代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192)
第二节 密 教 (197)
第十二章 印度佛教的消亡 (203)
第一节 印度教简介 (203)
第二节 佛教被印度教同化 (210)
第十三章 印度近现代佛教 (213)
第一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群雄割据 (2)
第二节 佛教产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7)
第二章 释迦牟尼其人 (12)
第一节 释迦牟尼的生平 (13)
第二节 释迦牟尼的政治主张 (19)
第三节 释迦牟尼的佛教教义 (22)
第三章 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31)
第四章 佛教经典的形成 (38)
第一节 佛教史上的四次结集 (38)
第二节 汉文佛典略述 (41)
第五章 佛教发展为世界宗教 (45)
第一节 阿育王时代的传教活动 (45)
第二节 北传佛教 (49)
第三节 南传佛教 (52)
第六章 部派佛教 (58)
第一节 部派分裂的时间和原因 (58)
第二节 分裂的经过 (64)
第三节 各派教义 (68)
第四节 上座部佛教 (74)
第七章 大乘佛教 (78)
第八章 第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马鸣 (86)
第一节 马鸣其人 (86)
第二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问题 (87)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真伪的争论及其思想渊源 (87)
二 、别具一格的唯识主张 (89)
三、《大乘起信论》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95)
第九章 第一个大乘佛教学派——中观 (103)
第一节 中观派的传承体系 (104)
第二节 中观派的主要著作 (108)
第三节 中观探源 (112)
第四节 中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16)
一 、代表空论的八不思想 (116)
二 、中观学派的二谛论 (118)
三 、中道实相 (121)
四 、中观与因明 (123)
五 、中观学派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125)
第十章 第二个大乘学派——唯识 (129)
第一节 印度唯识学派的传承体系 (129)
第二节 印度唯识的思想渊源 (137)
一 、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 (137)
二、阿赖耶识的前身——补特伽罗、有分识和细意识 (140)
三、种子的前身——一味蕴和穷生死蕴 (144)
四 、唯识派对说一切有部的继承关系 (146)
五 、四缘、五果和种子论 (146)
第三节 “六离合释”略解 (152)
第四节 唯识的哲学理论 (155)
一 、唯识的八识论 (156)
二 、唯识的三性论 (159)
三 、唯识的四分论 (164)
四 、唯识的种子论 (167)
五 、唯识的五位百法 (177)
第五节 陈那的新因明 (182)
一 、宗支 (183)
二 、因支 (184)
三、喻支 (188)
第十一章 佛教寺院大学和密教金刚乘 (192)
第一节 印度古代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192)
第二节 密 教 (197)
第十二章 印度佛教的消亡 (203)
第一节 印度教简介 (203)
第二节 佛教被印度教同化 (210)
第十三章 印度近现代佛教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