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

封面

作者:鲁道夫●埃尔-库利

页数:319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1225200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横跨多学科领域,将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自动化等多学科协同的科学研究平台;向读者呈现了多伦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香港大学等研究者的大量实践成果。作者通过感应式建筑的工作原型,从人工自然、沉浸式空间、能动构件、可变覆盖面、表面作为接口与个体感应等六个部分,从城市整体到建筑构造细部的不同层级,以一种全景的视角展现感应式建筑的实践研究,突破了对建筑空间的传统思维与认知,使人与建筑之间的交互过程呈现一种新的激活状态:建筑成为一个可感知、可呼吸、会思考、可行动,并满足居者个性需求的生命体。本书为国内建筑学专业开启了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未来建筑与城市发展的新思维与新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鲁道夫??埃尔-库利 建筑理论研究学者、建筑设计师,KFL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现任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曾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香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任职,完成著作:《透视勒杜》《建筑剧场》《追求透明性》《整体建构》《人物:当代建筑随笔》等。 克里斯托??马尔科普洛斯
现任多伦多大学丹尼尔斯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的助理教授,NMinusOne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和合伙人,曾任职于雷姆·库哈斯主持的OMA事务所。 卡罗尔??穆海贝尔
现任多伦多大学丹尼尔斯建筑、景观和设计学院的助理教授和城市设计主任, NMinusOne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和合伙人。 译者简介
魏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士与硕士,浙江大学工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昕
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资深建筑师,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上海分公司设计总监。

本书特色

《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给我们描绘了信息化时代的建筑是怎么样的,以及实现这类建筑的技术路径的多种可能;让我们看到了从信息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物理结构再设计的可能,书中呈现的跨界研究机制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该书的引进翻译,出版传播和美院跨专业探索性工作坊的举办都预示着我国建筑设计教育开启了探索信息化时代专业教育的大门。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汪大伟

目录

中英文双语版序

导言
RAD简介
1 人工自然
1.1 过滤块
1.2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1.3 光合作用立面
1.4 氧气窗帘
1.5 合成景观
1.6 室外的房间
1.7 Rgb花园
2 沉浸式空间
2.1 天空之宅
2.2 全视之屋
2.3 可调声云
2.4 微风穿过的墙
2.5 忙着游戏
2.6 看不见的住宅
2.7 范斯沃斯墙
2.8 范斯沃斯帘幕
2.9 双重状态房间
2.10 西安气味花园
2.11 纪念碑+比特
2.12 闪烁
2.13 光之隧道
2.14 规则
2.15 自然
2.16 雾宅
2.17 同步实例化
3 能动构件
3.1 可变隔热体
3.2 新风窗户
3.3 供热与制冷玻璃
3.4 可变几何桁架
3.5 寻光砖
3.6 智能墙体
3.7 窗帘
3.8 感应窗帘
4 可变覆盖面
4.1 群落瓷砖
4.2 充气围护结构
4.3 聚光幕墙
4.4 修道院的微气候
4.5 可调节的天气
4.6 日光建筑
5 表面作为接口
5.1 IM感应毯
5.2 发光混凝土
5.3 环境壁纸
5.4 数字化窗户
5.6 我的城市
5.7 无穷集合
5.8 可连接的遮阳
5.9 斯特拉特福德广场
5.10 超级块
5.11 隐形屋
5.12 微环境装置
5.13 数字时代的涂鸦和建筑
6 个体感应
6.1 胡氏人体模型
6.2 实时遮阳
6.3 光晕室
6.4 气味筛选器
6.5 变色龙休息厅
6.6 空气中的建筑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致谢
译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感应式建筑 物联网时代的建筑》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2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