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下)

封面

作者:吕思勉

页数:2册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

ISBN:978720608327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套装上下册)》是吕思勉先生所为写的□□部通史著作。1920年12月,拟定写作序例,至1923年完成全书的编撰。1923年9月,《白话本国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并一再重印,成为20世纪23年代发行量很大的一部中国通史。1931年,吕先生应商务印书馆的要求,对第三篇□□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的文字作了一些修改和删节,作为国难后的修订本继续发行,1935年,修订本已发行到第四版。《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下)》采用的是民国纪元的方法来纪年,以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为基准,民国纪元之前是倒向逆推,称民国前某某年,简称前某某年。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一生著述达一千多万字,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以及十多种教材和文史通俗读物。其著述规模恢宏,博赡丰实,素为学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书特色

吕思勉编著的《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下)》是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之一,《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下)》分上下两册,共百万余字,洋洋大观,以朴实流畅的笔调,对这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进行叙述、考证和议论,是吕思勉先生所写的□□部通史著作。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目录

□□篇 上古史

□□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节 獯鬻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人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伲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章 明朝的对外

□□节 明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剌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真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真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人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节 帝制运动侣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近的蒙藏

□□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近的交涉

□□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近的财政

□□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近的关税问题

前言

  在几十年学习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史颇感兴趣。尤其是在1995年至1996年我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教授杜文君老师一起撰著《中国现代文化志》一书时,更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研究。由此,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学术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文化泰斗、学术大师、扛鼎巨著、思想流派、异说纷争等,更令我铭刻在心,萦绕于怀。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那段英英厉厉、千唱万和的历史。仍然是激动不已。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并逐步取得革命胜利的时期。前后两次历史性的开国,前者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后者标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间38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相适应,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思、融合中变革着、发展着: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在更新,西方文化被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也适应时代变革而被重新阐扬;一些原有学科的内容、体系在变革,许多新的部门文化纷纷兴起;出版了近十万种图书和无以计数的出版物,其中有不少革故鼎新、出类拔萃之作;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了近五百万名学生,产生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等。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是现代思想文化的源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当时中国的根本国情,制约着现代中国文化的主题、结构、性质、内容和特征。 “没有资本主义经济,没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没有这些阶级的政治力量,所谓新的观念形态,所谓新文化.是无从发生的。”但是从思想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化是从古代的、近代的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演变,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走向等,都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纵观20世纪初年至1949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般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的基本状况是,由甲午战争后起始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已经开展起来,资产阶级新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成为新文化各个领域的指导思想,而新文化领域各部门也都为宣传民主、‘自由、平等服务。这时,文化战线上主要是资产阶级新文化与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有这种性质。资产阶级在领导文化变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华民族“讲话”、“呐喊” 的思想家。可是,他们无力战胜帝国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动同盟:中国资产阶级文化革命同其政治革命一样,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吕思勉白话本国史(上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