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围棋文化

封面

作者:胥洪泉,廖强编著

页数:247页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697045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编“中外围棋简史”和下编“围棋与文化”两大部分, 集围棋历史、文化与技术于一体, 具体包括: 围棋的名称、起源和定型 ; 两汉三国时期围棋的普及和发展 ; 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 ; 唐宋时期围棋的繁荣等。

作者简介

  胥洪泉,四川盐亭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教育部和重庆市社会科学项目3项,出版《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清代满族词研究》《顾太清词校笺》等著作7部,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廖强,四川宣汉人,汉语言文字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专长为隋唐石刻文献、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出版专著《初唐墓志异体字研究》《数字与文化》,发表学术论文6篇。

目录

上编 中外围棋简史
第一章 围棋的名称、起源和定型
第一节 围棋的名称
第二节 围棋的起源和定型
第二章 两汉三国时期围棋的普及和发展
第一节 两汉时期围棋的逐渐普及
第二节 三国时期围棋的迅速发展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
第一节 两晋时期的围棋活动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围棋的盛行
第三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棋具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围棋向邻国的传播
第四章 唐代围棋的繁荣
第一节 唐代宫廷、民间的围棋活动
第二节 唐代的棋待诏制度以及著名棋待诏
第三节 唐代围棋的对外交流
第五章 宋代围棋活动的繁盛
第一节 宋代喜好围棋的皇帝
第二节 宋代国手刘仲甫及其他棋待诏
第三节 宋代擅长围棋的文人士大夫
第六章 元代棋坛的沉寂
第一节 好弈之帝元文宗
第二节 好棋善弈的文人士大夫
第七章 明代围棋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明代擅棋的帝王和文人士大夫
第二节 明代中期永嘉、新安、京师三大棋派的鼎立
第三节 晚明时期的苏、浙、皖、闽棋坛
第四节 明末最负盛名的国手过百龄
第八章 清代围棋发展的顶峰及其衰落
……

下编 围棋与文化

附录 中国围棋史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围棋文化》:  一、日本“四段”棋手高部道平访华  晚清时期,中国围棋衰落,当时日本的围棋活动却蓬勃兴起。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秀甫、秀荣、秀哉先后执棋界牛耳,“方圆社”“本因坊”两大围棋门阀英才辈出,日本的围棋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  1909年间,日本棋手高部道平来到中国,在保定走访担任翻译的日本友人中岛比多吉时,认识了当时在保定担任陆军学堂总办的段祺瑞,高部道平战胜了包括段祺瑞在内的所有中国围棋高手,并且将对手纷纷降至让子。当段祺瑞和中国围棋高手得知高部道平只是一名日本的“四段”棋手时,大为震惊。  高部道平(1882-1951),生于日本东京,17岁人日本“方圆社”深造,曾先后师事名手岩崎健造和本因坊秀荣,22岁获“四段”称号。27岁时,参加日本围棋组织“围棋同志会”,随即来到中国。1909年至1910年间,任商部右侍郎的棋手杨士琦出使江南,他召集南方围棋名手在南京与高部道平对局,结果王彦卿、陈子俊等知名棋手均被高部道平让二子对弈,双方互有胜负。棋界人士认为,“四段”的高部道平,棋力不弱于已故国手周小松。南京对局后,上海名手范楚卿与高部道平对子、受二子对局,结果大败;镇江籍名手、棋界耆宿丁学博与高部道平受二子连弈两局,胜负各一。1910年10月,高部道平在南京杨士琦府邸“韬园”让中国名手张乐山二子对局,高部道平以三子半获胜;后来,高部道平又在“南洋劝业会”让张乐山二子对局,前后对弈共七八十局,张乐山仅胜13局。一个日本“四段”棋手,轻松击败中国的一流高手,这使中国棋手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中日围棋实力的悬殊,也激发了棋手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进了中国围棋的改革。  二、中国古代围棋“座子”的废除  “四段”的日本高部道平击败众多的中国一流高手,震惊了中国棋坛。人们知道了长期闭关自守、故步自封带来的严重危害,反思中国古谱着法的不足,开始关注日本围棋,学习日本棋法,以此为借鉴来提高中国的围棋水平。但中国、日本围棋的着法、规则不尽相同,其中首先就是中国围棋的“座子”问题。  中国古代围棋的“座子”制度,东汉就已经盛行。所谓“座子”,指对弈双方在开局之前,按规定要先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固定放置黑白各两个子,行棋次序是白先黑后。“座子”又称“势子”“角子”或“岳”,中国古代以棋盘象征大地,大地上的“岳”(高山)不可动摇。这一规定,在中国流传了不下2000年,而日本在约16世纪永禄年间(1558-1570)已经废除“座子”制度。清人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在记述日本围棋时就说“唯行棋而不行岳”,就注意到了日本和中国在围棋对局时的不同。“座子”的设置,使围棋的边角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围棋战略战术的发展,更不利于中国棋手掌握日本围棋技术。清人黄铭功《棋国阳秋》云:“日人对弈,不置角子,即其破陈式之道。华人与之对局,古谱公式,废然无所用之。”可见废除“座子”制度已经势在必行。  清末宣统年间(1909-1911),我国的围棋名手已经开始进行废除“座子”制度的探索。如宣统年间李子干编印的棋谱《手谈随录》,共收录清末棋手对局130余谱,其中就有最早与高部道平交流的陈子俊和丁礼民废除“座子”分先两局,虽然只有两局,但说明“座子”制度已经动摇。在吴祥麟、黄瀛仙合编的《周小松受子谱》中,收有张乐山与吴祥麟在上海的对弈10局,均由吴祥麟先行棋。在这10局中,采用了每两局中一局设置“座子”,一局废除“座子”的对局形式。这10局对弈,时间应在1910年年底至1912年年底之间。因为张乐山1910年10月在南京“韬园”与高部道平受2子对弈,1912年在上海广慈医院逝世。在《周小松受子谱》中,还收有陈子俊和吴祥麟于宣统三年(1911)的对弈6局,其中4局废除“座子”,2局置有“座子”。历经五六年后,废除“座子”的对局已占绝对优势,后来遂通行于棋界。废除“座子”制度,是中国围棋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始于清末,完成于民国初期。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围棋文化》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3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