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振才
页数:154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54428743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日常阅读教学写作化。在此著作中,贾振才老师和唐爱芳老师把“支架式”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改写或者仿写提纲来创设情境、设立支架,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让学生大胆写、乐于写。通过对教材文章的改写或仿写,把写作融于日常阅读教学中,以改写或仿写的形式提升学生阅读的精度与深度,使学生对课文达到“不教而教”的深层学习目的。日常阅读教学写作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阅读课的浮浅低效问题,使阅读课读得深入、高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尤其是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这些阅读教学与写作紧密融合为一体的做法使我深受震动。 日常写作教学阅读化。写作教学是语文老师的难中之难,贾振才老师和唐爱芳老师通过让学生对优秀文章进行改写和仿写,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更可贵的是两位老师别出心裁,引导学生把改写、仿写或者独立写作的文章按照题目、结构、内容、主旨、风格等方面自我出题,自我答题,这就使学生从写作回到了阅读,也使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文章。当我读完从阅读到写作和从写作到阅读的章节后,我深深体会到“阅读写作一体化”中融合的意义。 日常口语训练系统化。我们绝大部分语文课堂问题太零碎了,老师问得零碎,学生答得也零碎。而在这部著作中,贾振才老师和唐爱芳老师提出不仅老师的提问要系统化,而且引导学生作答也要系统化。两位老师要求学生课堂口语回答一句一句说完整,一段一段说完整,要求学生说书面语,流利地说,典雅地说,而且指出这样的说是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中内部思维的外化。这就把课堂口语训练引导到深层。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想这也是绝大部分语文老师没有想到的,这些做法也应该成为本著作的亮点之一。
作者简介
贾振才,鹤壁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届名师,鹤壁市教育教研专家库成员,曾获得鹤壁市教学先进个人、鹤壁市教科研先进个人、鹤壁市教学标兵、鹤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鹤壁市名师、鹤壁市优秀班主任、河南省骨干教师等称号。多项省市级课题的主持人或参与者。 现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有完整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语文教学历程,担任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连续担任高三教学工作十多年。创立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 唐爱芳,鹤壁市骨干教师、鹤壁市名师、鹤壁市教育教研专家库成员、鹤壁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多项省市级课题的主持人或参与者。多年来一直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鹤壁市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核心构建者。
目录
第一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创立时代背景
第二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创立过程
第三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概述
第四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特色
第五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理论依据
第六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配套措施
第七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实施效果
第二章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教学
第一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课堂流程
第二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改写课类型
第三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仿写课类型
第四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文章鉴赏课类型
第五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文章改写与仿写课具体方法
第六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阅读课课堂范例
范例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范例二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范例三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第三章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写作教学
第一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写作课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写作课基本类型
第三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写作课课堂流程
第四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写作课教学范例
范例一 《纪念于敏先生》仿写类写作课教学设计
范例二 《我的自传》相对自由写作课教学设计
第四章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
第二节 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综合实践活动
案例 关于五岩山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
第五章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复习课
第一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复习课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复习课基本方法
第三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复习课课堂流程
第四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学生出题及答题能力培养
第五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学生出题及答题范例
范例 散文《我与地坛》出题及答题设计
第六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复习课教学设计范例
范例一 徽标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范例二 “托物言志”古诗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范例三 “古诗全面鉴赏”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范例四 “古文实词”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范例五“古文整篇”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节 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师生合作组卷案例
节选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创立了“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体系。就全国范围内来说,提“阅读写作一体化”课堂理念的人并不少,但能打通“一体四层四翼”,全面践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并不多,能把“阅读和写作”贯串到课堂各个环节的几乎没有。我们的课堂体系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要素明了,流程简易 我们的课堂要素是“提纲、改写、仿写、写作、评价”。改写、仿写既是阅读课类型,又是写作课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写,后面都要有“出题、答题、改题和老师总改”的要求。阅读课或者写作课有时加上“提纲”(仿写提纲、改写提纲、独立写作提纲);综合活动课有时加上活动方案。课堂要素简洁明了。 就课堂流程来说,阅读课堂流程就是“改写或仿写课堂对照讲解出题-改题答题-老师总改”,写作课堂流程就是“改写或仿写或独立写作-课堂对照讲解出题-改题答题-老师总改”,综合活动课堂就是“任务分解分组合作整体展示”,复习课堂是“学生作品入题学生为主讲解真题对接师生总评”。流程简单,易于操作。 二、读写一体,写读相融 阅读与写作完美融合是我们课堂体系的最大特色之一。阅读课堂回答问题要求学生“口语书面化”“思维条理化”,把口语和书面语融为一体;阅读课改写或仿写以及出题改题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写作课的改写、仿写、独立写作和后面出题、答题、改题又把写作和阅读融为一体;综合活动课把跨媒介阅读、主题性阅读、经典文章阅读、鉴赏性写作等语文活动融为一体;复习课将学生文章编人考题并以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这样把阅读和写作在大纵深角度上融为一体。 课堂读写观念上,我们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互为路径,互为平台,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以读背促进知识积累,以无声改写、仿写促进“知”“能”转化;以改写、仿写促深层阅读,以改写或仿写文章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读写相成,写读相生,二者融为一个课堂整体。 三、作业精深,复习精巧 就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来说,要进行改写、仿写或独立写作,而各项“写”后的“出题、答题和改题”等环节本身就是阅读课堂或写作课堂的一部分,这是对传统作业的精化。当把改写、仿写等作为预习作业加上“出题、答题和改题”等,作业本身就呈现出读写一体的形态,这本身也是对作业的精简。而整本作业完成后,把作业改造成个人题库和个人教材更是对作业的发展。 我们的作业和复习更是紧密融合。单课复习与阅读课完全融为一体。多篇复习采取文章要素对比鉴赏的方式,使知识清晰明了。整体复习则让学生用“知识结构框架图”画出语文高考知识板块,以及各个专题板块内部的知识联系。更为巧妙的是,在复习时,把学生改写、仿写、独立写作或即时创作的文章作为素材,让作者讲题,这使学生经历作者、出题人、答题人思维路径,理解作者、出题人的情感、心理、意图和出题方法。这样可大大减轻作业负担,克服复习的机械单调,实现创新性创造性复习。 四、行有方向,循环递升 目标本身就是动力。老师每课制订改写或者仿写提纲,为每课教学定好了方向;学生依据提纲进行改写或者仿写,为深度自学提供了方向;课堂上,师生依据原文、改文或仿文进行对照,为课堂进程提供了方向;对学生系统的出题培训,自我出题、编题、讲题,为主动全面复习提供了方向;而三年学习规划的制订为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提供了具体方向。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两大模块。在我们的课堂中,课堂口语表达书面化和思维条理化是日常训练之基,改写是口语训练的提升,仿写是改写的提升,独立写作是仿写的提升。各项写作能力循环提升,同时又提高了阅读能力。而在各项“写”之后再加上“出题、答题、改题”等环节,又使学生深入到文章阅读本身,使阅读能力循环提升,同时也使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循环提升。 五、转化自主,合作深层 我们的课堂设置了不同环节,使学生能在角色上发生多重自主转化。阅读课的改写、仿写使学生由传统教材的接受者转化为钻研教材的探索者。改写、仿写或独立写作后出题、答题、改题等环节,使学生转化为出题者和答题者。复习课上让学生用自己的文章讲解,使学生由写作者转为讲评者。这不仅是角色的转化,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使学生视域的高度与深度得以拓展。 学生身份自主多重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深层合作的过程。课堂的仿写、改写、独立写作之后有“出题、答题和改题、总改”环节,而出题是自我出题,答题是同桌答题,改题也是出题人改题,总改由老师进行,这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学生答题和改题使学生又深入到其他学生文章的深层。课堂对改写或仿写状况的评点和修正又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实现深层合作。课堂上分组进行的改写或仿写是小组成员内部的合作,是小组之间的合作,又是师生之间的深层合作。学生角色随课堂时段不同而不断转化,合作层次也不断深入,达到深度的学习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