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英年[等]著
页数:496页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163990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青海高寒草地现有的微气象-涡度相关法观测系统所在区域植被类型, 在介绍相关概念、观测与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分章阐述了地-气CO2净交换量 (碳通量) 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状况以及典型地区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特征, 并探讨了环境要素对CO2净交换量、CO2呼吸排放的影响过程及机制, 同时也揭示了典型区域高寒草地热量平衡及分配规律。
作者简介
本书第一作者李英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海省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草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植被与气候、草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草地演替对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响应等方面的研究。2010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科院先导专项(子课题)、青海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面上项目等9项。1990年以来发表论文280多篇,其中SCI收录近50篇,出版专著2本,参编专著3本。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目录
第一章 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及交换过程
第一节 土壤-植被-大气水、热、碳循环过程
第二节 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与传输
第三节 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碳平衡的科学研究问题
第二章 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测定与数据质量控制
第一节 生态系统能量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二节 生态系统地-气碳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土壤碳呼吸排放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涡度相关法水、热、碳通量观测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涡度相关法缺失数据的插补与订正
第六节 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程度评价
第三章 青海草地气候、植被、土壤基本状况
第一节 青海地理、地形地貌
第二节 青海草地及植被类型
第三节 青海草地土壤状况
第四节 青海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 陆地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研究状况
第一节 地-气界面能量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二节 地-气界面CO2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五章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地-气CO2通量观测研究
第一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藏嵩草+帕米尔苔草泥炭湿地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灌丛
第四节 祁连山刚察瓦颜山沼泽草甸
第五节 祁连山海晏西北针茅+矮嵩草草甸草原
第六节 三江源玉树隆宝藏嵩草沼泽草甸
第七节 祁连山海北主要植被群落NEE对比
第八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
第九节 天然草地NEE与环境控制机制
第十节 人工草地NEE变化的环境控制机制
第六章 青海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呼吸排放通量监测及碳周转
第一节 关于植被/土壤呼吸排放说明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冬季放牧草场及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夏季放牧草场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四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高寒灌丛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五节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六节 三江源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七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人工建植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八节 环境要素对高寒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不确定性
第九节 青海草地植被/土壤碳素转移、周转与消耗
第七章 青海典型高寒草地地表水、热交换与能量平衡
第一节 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下垫面能量平衡
第三节 三江源区域水热交换的特征
第四节 三江源区人工和退化草地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第五节 三江源区不同覆盖度草地的水热通量交换特征
第六节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周期性
第八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认证及青海高寒草地CO2减排增汇管理
第一节 全球陆地及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状况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机制及其固碳增汇的认证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区域碳增汇减排的可行性
第四节 青海高寒草地碳汇能力与潜力
第五节 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减排增汇管理
参考文献
第一节 土壤-植被-大气水、热、碳循环过程
第二节 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与传输
第三节 全球变化下碳循环、碳平衡的科学研究问题
第二章 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测定与数据质量控制
第一节 生态系统能量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二节 生态系统地-气碳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 土壤碳呼吸排放通量测定方法与技术
第四节 涡度相关法水、热、碳通量观测的基本原理
第五节 涡度相关法缺失数据的插补与订正
第六节 观测系统的能量平衡闭合程度评价
第三章 青海草地气候、植被、土壤基本状况
第一节 青海地理、地形地貌
第二节 青海草地及植被类型
第三节 青海草地土壤状况
第四节 青海天气与气候
第四章 陆地生态系统地表水热碳通量研究状况
第一节 地-气界面能量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二节 地-气界面CO2通量观测研究进展
第五章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地-气CO2通量观测研究
第一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矮嵩草草甸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藏嵩草+帕米尔苔草泥炭湿地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灌丛
第四节 祁连山刚察瓦颜山沼泽草甸
第五节 祁连山海晏西北针茅+矮嵩草草甸草原
第六节 三江源玉树隆宝藏嵩草沼泽草甸
第七节 祁连山海北主要植被群落NEE对比
第八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
第九节 天然草地NEE与环境控制机制
第十节 人工草地NEE变化的环境控制机制
第六章 青海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呼吸排放通量监测及碳周转
第一节 关于植被/土壤呼吸排放说明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冬季放牧草场及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三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夏季放牧草场放牧强度下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四节 祁连山海北金露梅高寒灌丛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五节 祁连山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六节 三江源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七节 三江源高寒草甸区人工建植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
第八节 环境要素对高寒草地植被/土壤CO2呼吸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不确定性
第九节 青海草地植被/土壤碳素转移、周转与消耗
第七章 青海典型高寒草地地表水、热交换与能量平衡
第一节 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第二节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下垫面能量平衡
第三节 三江源区域水热交换的特征
第四节 三江源区人工和退化草地能量平衡变化特征
第五节 三江源区不同覆盖度草地的水热通量交换特征
第六节 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周期性
第八章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认证及青海高寒草地CO2减排增汇管理
第一节 全球陆地及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状况
第二节 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机制及其固碳增汇的认证
第三节 陆地生态系统区域碳增汇减排的可行性
第四节 青海高寒草地碳汇能力与潜力
第五节 青海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减排增汇管理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