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翌霖
页数:272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7200005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立足于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界的前沿成果和很好理念,把科学、技术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融学术界的前沿成就于通俗读物中,形成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科学史读物;书中注重呈现科学成就的历史语境,以口语化的讲演形式呈现,但立足于严谨的学术资源;注重发挥科技史沟通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功能,力求将科学史实、历史思辨与文化评价融为一体,把更全面、更丰满的科学形象呈现出来,把科学在历史中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影响展示出来。该书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入选“2016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TOP100”,并入围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评出的“很好科普图书”(2019年)。
作者简介
胡翌霖,1985年生于上海,2004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2014年获北大科技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著有《科学文化史话》《人的延伸——技术通史》《媒介史强纲领》《什么是技术》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学生、中学生、大学教师、科研人员、社会读者在传统上人们往往把科学技术理解为某种超离于社会文化之外的独立自存的东西,科学史往往被描述为一个又一个科学定律被不断发现的过程,而技术史则被描述为一个又一个新器物被发明的过程。但这样的科技史只是一种相对机械的年表记录,以及对一些科学发明故事陈陈相因的陈述。这样的记录不仅游离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甚至在科学故事中不乏凭空编造的成分,比如瓦特与小水壶、爱因斯坦之于小板凳等。这样的科学技术史必然导致科学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人为隔离,虚假或浮夸的科学故事未必能真正激励读者上进,反而容易让人们对真实的科技发展过程有所误会。
近年来,随着中国学术界的发展,特别对西方学术资源的系统引入、借鉴和互证,在科技史与科技哲学学术界内,传统的那种刻板的、脱离文化环境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形象早已被颠覆,科学史与技术史已经越来越多地被置入多元的文化环境之内被考察,科学、技术与文化环境之互动关系早已成为学界的常识。在此基础上,本书旨在把学术界的前沿成就体现到通俗读物之中,立足于技术史与科技哲学界的前沿成果和优秀理念,摒弃虚构的编造和刻板的叙事,把技术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提供一种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作品。
目录
1.成年人的责任
2.科学史有什么用?
3.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史
4.有所偏向的编史学视角
5.辉格史观
6.科学史家的自由追求
第一书目
第二讲 科学前史:从原始人到文明古国
1.什么是科学?
2.人类的进化
3.缺陷与技术
4.语言的出现
5.驯化与定居
6.城市和第一的兴起
7.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文明
第一书目
第三讲 发现自然:希腊科学的兴起
1.古老的希腊文明
2.独特的城邦文化
3.好斗的希腊人
4.从体育馆到学园
5.无用的学问
6.“自然”的发现
7.自由的悖谬
第一书目
第四讲 拯救现象: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1.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2.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3.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4.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5.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6.托勒密天文学
7.希腊化时期的其他科学成就
第一书目
第五讲 薪火相传: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1.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2.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学术的翻译与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6.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7.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第一书目
第六讲 独树一帜:中国科学史专题
1.李约瑟问题
2.独特的史官文化
3.皇家天文学
4.天文推算的代数方法
5.数学与数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