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清毅
页数:272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020863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美是什么”。
九个讲座分为六个专题:个专题为“美在神奇的古希腊”,讲了古希腊美的起源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巨头”关于美的思想。第二个专题为“两条美的线索”,从西方转到中国,梳理了中国美的两条线索,即儒家的秩序美和道家的自由美。第三个专题为“魏晋风骨”,以酒色、生死和书画三个切入点,道尽魏晋风骨之美。第四个专题又由东方转向西方,通过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论述,深入剖析“美到底是什么”,即美的本质。第五个专题论述中西方“三人游”、美育代宗教、美育消除异化这三个关于美育的问题,讲清了美育的本质和实现路径。第六个专题则通过中西美的对比,论述“中华之美美在哪里”,利落收尾。
九个讲座穿越时空而来,中西贯通,古今融汇,在古老灵魂与现代思潮碰撞之间、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中,展现了3000年来中国和西方美的变迁。
作者简介
周伟,字清毅,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曾获李达哲学奖。现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审订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总主编。主要作品有《美的36个追问》《媒体未来图景》《十问当下中国艺术》《媒体前沿报告》等。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全部1.本书拟从专业的高度、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大众的视角来完成对美的常识的梳理,是一本美的知识普及书。
2.体系和结构完整、严谨,内容详实,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将艺术与生活交织、文采与哲思结合,注重多元学科的融合。
3.在行文上,没有学院派的苦涩教诲和高深莫测的玄谈,而是沿着东西方之美的线索,贯穿多个美学故事,将美的普及性知识娓娓道来,最终落脚于中华之美美在哪里。
4.对东西方美学各流派、主要人物、美学理论进行详细论述,引经据典,全方位展现古今美学思想精华。在东西与古今的融通中引发读者对于美的思考。
5.装帧简洁大方,裸脊线装可180°平展,阅读体验感佳。
目录
第一讲 大海与星空——美在神奇的古希腊(上)
一、古希腊这块神奇的土地
二、神话土壤里的艺术
三、夜空中最亮的星
第二讲 “三巨头”心中的美——美在神奇的古希腊(下)
一、“美本身”——柏拉图的美
(一)两个世界、两个人、两种美
(二)“三张床”
(三)《理想国》里的艺术家
二、模仿——亚里士多德的美
(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念论批判
(二)美来自模仿
(三)美与丑
(四)中庸之道
三、回到苏格拉底
第三讲 秩序之美——美的两条线索(上)
一、美的两条线索——从两个故事讲起
(一)第一个故事:吾与点也
(二)第二个故事:北冥有鱼
二、中国最重要的美的两条线索5了
(一)秩序美
(二)秩序美的三个表现
(三)文质彬彬:美的统一体
第四讲 自由之美——美的两条线索(下)
一、思想背景
二、主要表现形式
(一)自然之美
(二)自足之美
(三)自由之美
三、美与丑
(一)美与丑的相对性
(二)丑怪之美
四、用舍行藏:行走于儒道之间
第五 讲魏晋风骨
一、酒色
(一)以酒为命与酒以成礼
(二)男色时代
二、生死
(一)孔融争死
(二)嵇康之死
(三)生死之间
三、书画
(一)骨
(二)神
第六讲 从康德开始——美到底是什么(上)
引子
一、“三大批判”
二、物自体:康德的认识论的核心概念
三、美
四、崇高与美
五、纯粹美与依存美
六、天才
第七讲 发现美的本质——美到底是什么(下)
一、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吗
(二)绝对精神: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
(三)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四)自然美与艺术美
(五)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六)艺术会衰落吗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一)美在物
(二)美在心
(三)美在心与物之间
(四)美在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美的本质
(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三)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
(四)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五)现实美与艺术美
四、美是什么
第八讲 美育的三个问题
一、三人游:不约而同
(一)席勒:游戏
(二)孔子:游于艺
(三)庄子:逍遥游
二、美育能不能代宗教
(一)蔡元培与美育
(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要观点
(三)美育与宗教
三、美育可以消除异化吗
(一)异化
(二)异化的艺术
(三)美育:异化的对抗物
四、小结
第九讲 中华之美美在哪里
一、中西之美的源泉——大地与海洋
(一)命根子
(二)怎么组织起来
(三)美的传统
二、中华之美的四个特点
(一)天人合一
(二)仁礼相依
(三)中得心源
(四)中和温厚
三、哪个字可以概括中华之美
(一)什么样的字符合要求
(二)这个字是什么
(三)西方之美是哪个字
四、中西之美哪一个会走得更远
参考书目
整理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