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徐步
页数:261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854480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问题进行了阐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引领治理实践发展创新、构建中国治理话语体系参与优选治理,具有创新和指导意义。 本书分为八章,简要叙述了治理思想史、治理概念界定,理清了治理主体结构、方式途径和目标任务,具体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动力机制、主体结构功能、目标任务、方式途径、评价体系等,同时探讨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
李徐步,陕西西安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目前发表学术论文 16篇,参编书籍 5本,参加国家社科基本项目2项。《国家治理现代化学习读本》副主编,参加中宣部理论局组织《2015全面小康—理论热点面对面》编写工作,《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讲》副主编。
本书特色
目前西方理论界仍主导着当今治理理论话语权,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创新,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当代治理提升到新层次,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本书以实践观点切入,对治理进行了实践定位和概念界定,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基点;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人民的治理主体地位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核心价值理念;以国家职能二重性为基本线索,探讨政治统治和治理实践丰富的互动关系和演化脉络,揭示治理实践未来走向;从中国性质、国情、发展阶段、战略目标出发,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主体结构功能、目标任务、方式途径、评价体系和主要议题等。
目录
前 言 – 6 –
一、命题的提出 – 6 –
(一)主要依据 – 6 –
(二)研究价值 – 8 –
二、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0 –
(一)西方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0 –
(二)国内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 –
三、研究的框架、方法与创新 – 14 –
(一)基本框架 – 14 –
(二)基本方法 – 15 –
(三)主要创新 – 16 –
第一章 治理实践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 18 –
一、治理概念辨析 – 18 –
(一)治理概念的多义性 – 18 –
(二)治理的实践定位 – 21 –
(三)对治理实践的界定 – 23 –
二、治理理论结构要素分析 – 25 –
(一)治理理论体系与治理观 – 25 –
(二)治理实践论要素分析 – 26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 – 27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基本任务及特性 – 27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基本结构 – 29 –
第二章 治理思想简要历程 – 32 –
一、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简述 – 32 –
(一)君治天下的治理主体思想 – 32 –
(二)德法交错的人治思想 – 33 –
(三)和谐有序的治理目标 – 34 –
二、西方古代治理思想简论 – 35 –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共治的较量 – 36 –
(二)法治与人治传统的混杂 – 36 –
(三)从“正义”到“秩序”的治理目标 – 37 –
三、西方近代以来治理思想简述 – 38 –
(一)国家“公共利益代表”形象的确立 – 38 –
(二)法治成为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 39 –
(三)自由与秩序的双重治理目标 – 40 –
四、马克思主义治理思想演进 – 40 –
(一)在探讨国家本质和职能中揭示治理思想 – 41 –
(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孕育治理思想 – 42 –
(三)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 43 –
第三章 治理实践动力机制 – 46 –
一、治理实践生发因素分析 – 46 –
(一)人类对于安全、秩序内在需要的积极自觉是治理实践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46 –
(二)社会有机体自调节功能是治理实践产生发展的客观依据 – 48 –
二、治理实践演化动力分析 – 49 –
(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治理实践演化发展根本动因 – 50 –
(二)不同制度体系形态下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是治理实践演化发展直接动因 – 52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机制分析 – 53 –
(一)发展崛起中安全风险叠加,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基本条件 – 54 –
(二)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根本动因 – 56 –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塑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的直接动力 – 60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演化特性分析 – 61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的复杂性前所未有 – 6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呈现新的发展形态 – 64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 – 66 –
一、治理实践主体结构演化趋势及内在根据 – 66 –
(一)治理实践主体结构演化趋势 – 66 –
(二)治理主体结构演化内在根据 – 67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立论基础 – 69 –
(一)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 – 70 –
(二)坚持政府统筹协调与激发调动社会自主性有机统一 – 70 –
(三)坚持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相互转换有机统一 – 71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主体结构 – 72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多元主体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 7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有核心主导的原因分析 – 75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功能划分 – 78 –
(一)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领导地位 – 79 –
(二)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 81 –
(三)市场提高公共治理效能 – 82 –
(四)社会组织拓展公共治理广泛性 – 84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目标 – 86 –
一、治理实践一般性目标 – 86 –
(一)确保社会安全秩序 – 86 –
(二)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 87 –
(三)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 – 88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目标 – 89 –
(一)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安全和平发展 – 90 –
(二)确保发展正确方向,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 92 –
(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95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治理目标 – 97 –
(一)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 98 –
(二)优化改进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追求行政廉洁高效 – 103 –
(三)优化改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促进基层和社会组织依法开展自治 – 105 –
(四)优化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培育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和公共精神 – 108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 – 110 –
一、“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方式 – 110 –
(一)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功能 – 110 –
(二)法律与道德的互补融合 – 111 –
(三)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条件 – 112 –
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理方式 – 114 –
(一)推进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 114 –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 – 115 –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聚焦点是充分发挥法治的治理功能 – 117 –
(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难点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 119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引领 – 121 –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本脉络 – 122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治理功能 – 123 –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主导权成为关键 – 127 –
(四)思想道德培育的路径选择是推进大众化 – 130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 – 133 –
一、治理评价体系特征分析 – 133 –
(一)治理评价体系一般特征分析 – 133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特征 – 134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构建 – 135 –
(一)建国以来评估指标体系的简单梳理 – 136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137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评价体系构建方法步骤 – 138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基本结构 – 140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运行 – 142 –
(一)治理评价体系运行环境分析 – 142 –
(二)治理评价体系运行程序步骤分析 – 144 –
(三)治理评价体系运行配套建设 – 145 –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创新 – 147 –
一、新时代提升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历史方位的自觉自信 – 147 –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将创造当代治理实践新水平的坚定目标 – 147 –
(二)看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处于向治理社会过渡的历史方位 – 149 –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51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重大目标任务 – 151 –
(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坚持根本、突出重点 – 155 –
(三)提升治理主体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 – 159 –
三、在破除旧物中培育治理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土壤 – 162 –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重要话语地位 – 162 –
(二)打牢现代公共道德培育锻炼基底 – 163 –
(三) 建设强大新型人才队伍 – 165 –
四、以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167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催生全球性治理 – 167 –
(二)以负责任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170 –
结 束 语 – 173 –
参考文献 – 176 –
后 记 – 183 –
一、命题的提出 – 6 –
(一)主要依据 – 6 –
(二)研究价值 – 8 –
二、国内外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0 –
(一)西方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0 –
(二)国内治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 –
三、研究的框架、方法与创新 – 14 –
(一)基本框架 – 14 –
(二)基本方法 – 15 –
(三)主要创新 – 16 –
第一章 治理实践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 18 –
一、治理概念辨析 – 18 –
(一)治理概念的多义性 – 18 –
(二)治理的实践定位 – 21 –
(三)对治理实践的界定 – 23 –
二、治理理论结构要素分析 – 25 –
(一)治理理论体系与治理观 – 25 –
(二)治理实践论要素分析 – 26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 – 27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基本任务及特性 – 27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论基本结构 – 29 –
第二章 治理思想简要历程 – 32 –
一、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简述 – 32 –
(一)君治天下的治理主体思想 – 32 –
(二)德法交错的人治思想 – 33 –
(三)和谐有序的治理目标 – 34 –
二、西方古代治理思想简论 – 35 –
(一)一元主导与多元共治的较量 – 36 –
(二)法治与人治传统的混杂 – 36 –
(三)从“正义”到“秩序”的治理目标 – 37 –
三、西方近代以来治理思想简述 – 38 –
(一)国家“公共利益代表”形象的确立 – 38 –
(二)法治成为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 39 –
(三)自由与秩序的双重治理目标 – 40 –
四、马克思主义治理思想演进 – 40 –
(一)在探讨国家本质和职能中揭示治理思想 – 41 –
(二)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孕育治理思想 – 42 –
(三)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 43 –
第三章 治理实践动力机制 – 46 –
一、治理实践生发因素分析 – 46 –
(一)人类对于安全、秩序内在需要的积极自觉是治理实践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 – 46 –
(二)社会有机体自调节功能是治理实践产生发展的客观依据 – 48 –
二、治理实践演化动力分析 – 49 –
(一)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变迁是治理实践演化发展根本动因 – 50 –
(二)不同制度体系形态下国家与社会互动模式是治理实践演化发展直接动因 – 52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机制分析 – 53 –
(一)发展崛起中安全风险叠加,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基本条件 – 54 –
(二)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根本动因 – 56 –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塑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生成演化的直接动力 – 60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演化特性分析 – 61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的复杂性前所未有 – 6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呈现新的发展形态 – 64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 – 66 –
一、治理实践主体结构演化趋势及内在根据 – 66 –
(一)治理实践主体结构演化趋势 – 66 –
(二)治理主体结构演化内在根据 – 67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立论基础 – 69 –
(一)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有机统一 – 70 –
(二)坚持政府统筹协调与激发调动社会自主性有机统一 – 70 –
(三)坚持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相互转换有机统一 – 71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主体结构 – 72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多元主体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 72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有核心主导的原因分析 – 75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主体结构功能划分 – 78 –
(一)党治国理政的核心领导地位 – 79 –
(二)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 81 –
(三)市场提高公共治理效能 – 82 –
(四)社会组织拓展公共治理广泛性 – 84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目标 – 86 –
一、治理实践一般性目标 – 86 –
(一)确保社会安全秩序 – 86 –
(二)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 87 –
(三)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进步 – 88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目标 – 89 –
(一)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实现安全和平发展 – 90 –
(二)确保发展正确方向,激发全社会创新发展活力 – 92 –
(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95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治理目标 – 97 –
(一)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 98 –
(二)优化改进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追求行政廉洁高效 – 103 –
(三)优化改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促进基层和社会组织依法开展自治 – 105 –
(四)优化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培育人民群众权利意识和公共精神 – 108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方式 – 110 –
一、“法治”与“德治”是两种主要的治理方式 – 110 –
(一)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功能 – 110 –
(二)法律与道德的互补融合 – 111 –
(三)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条件 – 112 –
二、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理方式 – 114 –
(一)推进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 114 –
(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现实紧迫性 – 115 –
(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聚焦点是充分发挥法治的治理功能 – 117 –
(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难点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 – 119 –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引领 – 121 –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本脉络 – 122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治理功能 – 123 –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主导权成为关键 – 127 –
(四)思想道德培育的路径选择是推进大众化 – 130 –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 – 133 –
一、治理评价体系特征分析 – 133 –
(一)治理评价体系一般特征分析 – 133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特征 – 134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构建 – 135 –
(一)建国以来评估指标体系的简单梳理 – 136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 137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评价体系构建方法步骤 – 138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基本结构 – 140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评价体系运行 – 142 –
(一)治理评价体系运行环境分析 – 142 –
(二)治理评价体系运行程序步骤分析 – 144 –
(三)治理评价体系运行配套建设 – 145 –
第八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创新 – 147 –
一、新时代提升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历史方位的自觉自信 – 147 –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将创造当代治理实践新水平的坚定目标 – 147 –
(二)看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处于向治理社会过渡的历史方位 – 149 –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151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重大目标任务 – 151 –
(二)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坚持根本、突出重点 – 155 –
(三)提升治理主体能力转化为治理效能 – 159 –
三、在破除旧物中培育治理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土壤 – 162 –
(一)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重要话语地位 – 162 –
(二)打牢现代公共道德培育锻炼基底 – 163 –
(三) 建设强大新型人才队伍 – 165 –
四、以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167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催生全球性治理 – 167 –
(二)以负责任态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 170 –
结 束 语 – 173 –
参考文献 – 176 –
后 记 – 1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