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戚安道
页数:219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30523751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学者戚安道先生关于中国中古社会的专著。他研究了中古时期(400—600年)湖北地区的门荫制。在作者看来,荫护机制更侧重于荫客而不是护主,是“以地方州郡寒门视角纵观南朝历史”。实际上,行文中赖以为脉络的还是那些护主们的人生轨迹。译者为中国史学者毕云。本书对于理解南朝历史和南朝时的建康、三吴地区有重要意义,弥补了系统研究的缺乏。本书以一个外人的视角研究六朝史,无疑是给中国六朝史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方法,是六朝是学术研究的有益补充。
作者简介
戚安道(AndrewChittick),199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佛罗里达埃克德学院(EckerdCollege)任教,现为正教授。他撰有一系列论文探讨早期中古中国的地方历史书写,以及竞渡和龙舟比赛的历史,同时也是即将问世的《剑桥中国史·六朝卷》南朝部分的主笔。戚安道教授分别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捐赠基金会的研究资助。
本书特色
★20开平装,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引入“patronage”概念作为诠释南朝历史的切入点,著名汉学家伊佩霞(Patricia Ebrey)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撰文讨论过东汉时期的荫护关系。
★戚安道教授分别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捐赠基金会的研究资助。
《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作者引入“patronage”的概念作为诠释南朝历史的切入点——当然,这并不是作者的发明,比如伊佩霞(PatriciaEbrey)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撰文讨论过东汉时期的荫护关系一一这也是《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翻译中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含义完全匹配的现成词汇。翻译工作准备阶段,主要精力都花在这个词上,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反复推敲,历月余方才动笔。
按照作者的阐释,“patronage”是发生在“patron”和“client”之间的荫庇关系。在现代语汇中,“patron”一般是指出资者和赞助人,《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第四章有关佛寺建造的部分就不怎么涉及人事关系,而以经济上的资助为主,因此这一部分中出现的“patronage”就直接翻译成“赞助/资助”。但这样的翻译在描述文中的那些人事关系时显然是不准确的。作者在英文版致谢词中提到,《中古中国的荫护与社群:公元400-600年的襄阳城》中“patronage”概念的引入是受到古罗马时代“护民官”的启发,因此译文中选择将“patron”译作“护主”,而“client”则翻译成“荫客”(当然,这不是两晋户令中的“荫客制”,主客双方之间除了上级和下属的关系以外,并没有证据显示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任何制度化的身份依附关系;其实,如果允许我们用当下流行的俗语来描述的话,“抱大腿”一词颇得其神髓);护主和荫客之间,自上而下的“patronage”即为“荫护”或“荫庇”,自下而上的“clientage”则为“托庇”。实际上,书中大多数被称为“荫客”的人其实只是得到其护主(多为藩王或一方权贵)赏识重用的下属,因而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得到后者的支持提携(而这种提携有时也缺乏直接证明,而只是其中有一些荫客会随护主之进位称帝而升官)。
【作者简介】
戚安道(AndrewChittick),199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佛罗里达埃克德学院(EckerdCollege)任教,现为正教授。他撰有一系列论文探讨早期中古中国的地方历史书写,以及竞渡和龙舟比赛的历史,同时也是即将问世的《剑桥中国史·六朝卷》南朝部分的主笔。戚安道教授分别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美国国家人文科学捐赠基金会的研究资助。
目录
致谢词
翻译说明
第一章 导论
贵族政治与寡头政治
社群与认同
作为政治社会体制的荫护关系
政权更迭及其他术语命名
襄阳地区简介
第二章 发展(400-465)
刘裕新政:侨寓与土断
刘裕新政:行政重组
宗王与荫护:柳元景的早期政治生涯
征伐中的襄阳人(442-454)
襄阳在地文化:荣誉、复仇与暴力
襄阳在地文化:音乐和舞蹈
地方社会的力量展示:刘骏政权下的襄阳
小结:权力的风险
第三章 碎裂(465-500)
公元465466年内战时期的襄阳人
朝廷与襄阳城之间关系结构的演化(466-483)
士绅化与侨寓
侨民聚落
具备更广阔关系纽带的侨民集团
南齐王朝的危机
小结
第四章 巅峰(500-530)
萧衍集结“襄阳派系
“江陵派系”与建康政变
在京师的襄阳人
襄阳本土的学问:以鲍至为例
襄阳的图像学:来自当地墓葬的证据
对朝堂佛教的赞助
针对在地文化的皇室偏见
竞争性的表演:本地的军事节庆文化
小结
……
第五章 升华(530-600)
第六章 结论
附录:家族谱系
参考文献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