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炳涛著
页数:373页
出版社:中西书局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475168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研究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变化。作者运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明清史,广泛搜集文献资料中的气候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力图复原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而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环境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全书通过对明清时期文献资料中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提取,讨论不同来源资料的特点和运用,并以此为基础,对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降水(梅雨)及极端气候事件进行重建,分析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因此,本书对于客观地分析当前气候变化的特征,认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刘炳涛 1983年生,山东安丘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气候变化、中国近现代史。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史地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档案》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项目。
本书特色
★ 汇集明清气候研究的最新成果★ 资料翔实、使用合理,梳理众多明清时人物候记录★ 重构明清时期气候序列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第四节 研究资料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
第一节 农书
第二节 地方志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日记
第五节 档案
第六节 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
第二章 温度序列的重建
第一节 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
第二节 冬麦收获期与气候变化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1450—1649)春季物候序列与气候变化
第四节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冷暖分析
第五节 清代以来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重建
第三章 雨泽奏报制度和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一节 明代的雨泽奏报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
第三节 1609—1615年嘉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四节 1636—1642年绍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四章 极端天气事件的考证和重建
第一节 极端严寒事件的考证
第二节 景泰四年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严寒
第三节 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水灾
第四节 康熙三十五年上海地区特大风暴潮的重建
第五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
第一节 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
第二节 梅雨变化的影响及社会适应
第三节 康熙三十五年上海风暴潮下的民生
第四节 17世纪后期上海县的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
第五节 道光十一年冬季严寒对京杭大运河运作状态的影响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第四节 研究资料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文献资料的分析和运用
第一节 农书
第二节 地方志
第三节 文集
第四节 日记
第五节 档案
第六节 诗歌中的气候信息及其运用
第二章 温度序列的重建
第一节 柑橘种植北界与气候变化
第二节 冬麦收获期与气候变化
第三节 明代中后期(1450—1649)春季物候序列与气候变化
第四节 1609—1615年长江下游地区冷暖分析
第五节 清代以来上海地区冬季平均气温的重建
第三章 雨泽奏报制度和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一节 明代的雨泽奏报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雨泽奏报制度
第三节 1609—1615年嘉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四节 1636—1642年绍兴地区梅雨特征的重建
第四章 极端天气事件的考证和重建
第一节 极端严寒事件的考证
第二节 景泰四年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严寒
第三节 万历三十六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水灾
第四节 康熙三十五年上海地区特大风暴潮的重建
第五章 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
第一节 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和社会适应
第二节 梅雨变化的影响及社会适应
第三节 康熙三十五年上海风暴潮下的民生
第四节 17世纪后期上海县的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
第五节 道光十一年冬季严寒对京杭大运河运作状态的影响
结 论
参考文献
后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