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智锋 等
页数:168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32617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传媒艺术是新兴概念,本书将从概念、特征、样态、功能等多个层面,系统阐释“何谓传媒艺术”这一学科核心命题,以丰实的文献梳理与实践关照,完成传媒艺术的本体论的学理构建。 传媒艺术学是以艺术学为学科根基,以传媒研究、文化研究为两个支柱,体现了传媒、艺术与文化融通的特色优势。既是研究格局的增容,也是研究视野的拓展,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将传媒艺术纳入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展开研究,在中观层面将传媒艺术事业、艺术产业发展之间开展跨界横向研究,在微观层面将传媒艺术与文化构成要素进行对接,内外部结合起来展开交叉研究。 长江学者胡智锋教授率先开设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全国属于首创。建构该学科的意义体现在: 1、从现实需要意义看,传媒艺术巨大的社会存在和影响已经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远远超过传统艺术形态的影响,迫切需要理论的建构与专业人才的培养。 2、从学科建设意义看,艺术理论作为一级学科主要集中于传统艺术理论,对新兴的传媒艺术缺乏理论观照,缺少阐释能力;而适用于新兴艺术形态的理论话语目前则处于空白或者很好薄弱。该学科的建构将是对艺术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甚至对提升整个艺术学的丰富性和时代性都有重要意义。 3、从学术研究意义看,当前传媒艺术理论研究存在“泛化”或“窄化”现象:要么以传统艺术理论解释一切,要么由某个艺术品种类型的研究来替代。由于传统艺术理论基于音乐、美术等品种创作与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用其解读传媒艺术则存在着“文不对题”的问题;而另一种倾向则以摄影、电影等艺术品种作为研究对象,难以对整体的传媒艺术做高端的、抽象的、综合的理论概括,因此亟需建构一门既不同于传统艺术理论,又超越具体传媒艺术品种的理论体系,即富有阐释效力的传媒艺术理论体系。 4、从靠前意义看,传媒艺术在优选化的背景下因其技术的优选性、样式的丰富性、覆盖的广泛性等特点,先天存在着跨文化、跨靠前、跨区域的优势,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与民族标志文化软实力、靠前传播力、靠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研究传媒艺术理论,对于提升整个国家与民族的艺术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靠前影响力将发挥独特作用。 5、从学校发展意义来看,一是全国开设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学的高校正面临着学科升级与转型的迫切需求,而北师大具有较为全面的艺术与传媒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出传媒艺术学系列教材,既可以充分体现我校学校优势和学科优势,也可对全国艺术学科发展会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最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最人选。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主持国家最、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成果多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等多个国家最奖项的评委。曾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刘俊,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代传播》编辑部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传媒艺术学博士。最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摘、转载;主持国家最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教材等5部。成果获全国广播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论文类一等奖等各级奖项。担任央视、省级卫视和网络视频平台的多档品牌综艺类、社会类节目评论员、观察员、策划人。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首部传媒艺术学的专著式教材。本书首次系统介绍何谓传媒艺术、传媒艺术研究和传媒艺术学。本书汇集了我国传媒与艺术最尖院校教授级写作团队。本书是了解我国乃至全球传媒和艺术发展及其理论思考的重要参考书籍。
目录
第一节 传媒艺术内涵特征
第二节 传媒艺术发展概要
第三节 传媒艺术研究动因
第二章 传媒艺术特征论
第一节 传媒艺术的科技性
第二节 传媒艺术的媒介性
第三节 传媒艺术的大众参与性
第三章 传媒艺术传播论
第一节 传媒艺术的传受主体
第二节 传媒艺术的视听传播
第三节 传媒艺术的跨文本传播
第四章 传媒艺术价值论
第一节 传媒艺术的真实性价值
第二节 传媒艺术的审美性价值
第三节 传媒艺术的人格塑造价值
第五章 传媒艺术发展论
第一节 实践:跨界和融合发展
第二节 学科:理论和教育建设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