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植被生境因子空间分布研究

封面

作者:焦有权 著

页数:185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

ISBN:97871223760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植被生境因子空间分布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概述,阐述了研究的技术背景和技术路线,并对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预处理情况进行说明,导出关键数据表。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阐述了植被气象因子的经纬度空间变异、潜在蒸散发ET0在时间尺度的分形、气象要素在时间尺度的变化及分形特征、植物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异及模糊聚类、植被地形因子的经纬度空间变异、植被标准差椭圆分析及适宜性评价,很后以多因子支持下神经网络算法的PRNN模式识别进行植被分区区划。
本书适合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理信息等行业的研究人员及学者阅读,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

本书特色

适合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理信息等行业的工程研究人员及学者阅读,为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录

第一章概述/001

第一节全球植被资源概况001

第二节SOTER数据库概述002

第三节生境因子概述005

第四节地理格网理论概述006

第五节植被生境因子概述008

一、植被研究进展008

二、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008

三、植被地理分布的研究进展010

第六节研究的目的与意义011

一、研究的目的011

二、研究的意义012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013

第七节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014

一、主要研究内容014

二、主要研究理论及方法015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036

第一节研究区概况036

一、气象概况036

二、森林植被概况037

三、森林土壤概况038

四、地形地貌概况041

第二节遥感数据及其预处理041

一、 MODIS森林植被盖度数据041

二、中国地形SRTM数据获取042

第三节气象、土壤数据及其预处理043

一、气象资料属性043

二、时间属性044

三、空间属性044

四、观测仪器及方法044

五、数据质量检核044

第四节森林植被属性的赋值045

第五节创建FM-SOTER数据库046

一、数据种类及来源046

二、数据参数047

三、数据矢量化047

四、1∶10000地图分幅及网格划分048

五、矩形网格数据的识别049

第六节关键数据表050

第三章气象因子的经纬度空间变异/051

第一节平均降水量空间变异分析053

一、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变异度053

二、平均降水量一阶趋势模型054

三、平均降水量二阶趋势模型055

四、平均降水量三阶趋势模型056

第二节最大降水量空间变异分析058

一、最大降水量空间变异度058

二、最大降水量一阶趋势模型059

三、最大降水量二阶趋势模型059

四、最大降水量三阶趋势模型060

第三节最小降水量空间变异分析062

一、最小降水量空间变异度062

二、最小降水量一阶趋势模型063

三、最小降水量二阶趋势模型064

四、最小降水量三阶趋势模型065

第四节平均气温空间变异分析067

一、平均气温的变异度067

二、平均气温一阶趋势模型068

三、平均气温二阶趋势模型069

四、平均气温三阶趋势模型069

第五节全国范围平均湿度空间变异分析071

一、平均湿度空间变异度071

二、平均湿度一阶趋势模型072

三、平均湿度二阶趋势模型073

四、平均湿度三阶趋势模型074

第六节本章小结075

第四章潜在蒸散发ET0在时间尺度的分形/077

第一节蒸散发ET0在时间尺度的单重分形077

一、单重分形理论077

二、R/S重标极差分析法078

第二节数据处理方法079

一、普通克里格插值法079

二、反距离权重插值法080

三、样条插值法080

四、检验方法081

第三节潜在蒸散发ET0分形特征分析081

一、潜在蒸散发ET0变化的持续性081

二、潜在蒸散发ET0的分形特征081

三、潜在蒸散发ET0分形维数与经纬度和海拔的关系082

第四节潜在蒸散发ET0在时间尺度的多重分形082

一、基本原理及公式083

二、典型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多重分形分析085

三、典型气象站的潜在蒸散发量多重分形特征分析096

第五章气象要素在时间尺度的变化及分形特征/100

第一节基本原理及公式101

一、气候倾向率的计算101

二、分形理论101

三、R/S重标极差分析法101

第二节典型站点气象要素和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规律分析102

一、不同气候类型典型气象站点概况102

二、气象要素和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规律分析103

第三节全国气象要素和潜在蒸散发的年际变化规律分析109

第四节全国气象要素和潜在蒸散发分形特征分析109

一、气象要素及ET0变化的持续性109

二、气象要素及ET0分形特征110

第五节本章小结111

第六章植物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异及模糊聚类/113

第一节我国植物土壤因子的概况113

第二节植物土壤属性数据库114

第三节植物土壤属性数据分类分析114

一、土壤类别关联植物植被及关联度114

二、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及变异度121

三、土壤P含量分级及变异度122

四、土壤K含量分级及变异度123

第四节典型网格区植物土壤模糊聚类123

一、材料与数据123

二、对称矩阵的生成124

三、模糊聚类定量阈值解算126

第五节本章小结129

第七章植被地形因子的经纬度空间变异/130

第一节网格最大高程空间变异研究135

一、最大高程的空间变异度135

二、网格最大高程一阶趋势模型135

三、网格最大高程二阶趋势模型136

四、网格最大高程三阶趋势模型138

第二节网格最小高程空间变异分析139

一、最小高程的空间变异度139

二、网格最小高程一阶趋势模型140

三、网格最小高程二阶趋势模型141

四、网格最小高程三阶趋势模型142

第三节植被地形因子的经纬度数据144

第四节本章小结144

第八章植被标准差椭圆分析及适宜性评价/145

第一节植被分布概览145

第二节植被标准差椭圆(SDE)分析146

一、分析量化指标146

二、植被类型的离散度149

三、植被类型的方向趋势150

第三节植被适应性生境参数分析152

一、针叶林生境分析152

二、栽培植被生境分析153

三、阔叶林和疏林生境分析154

四、草甸和草本沼泽生境分析155

五、灌丛和萌生矮林生境分析155

六、草原和稀树灌丛草原生境分析156

七、荒漠植被生境分析156

第四节中国植被空间适宜性评价157

一、植被类型代码与适宜土壤大类157

二、中国植被的纬度区间适宜性159

三、中国植被的经度区间适宜性159

四、中国植被的高程区间适宜性161

第五节本章小结161

第九章多因子支持下的植物分区PRNN模式识别/162

第一节传统植被分区现状162

一、中国植被分区概况162

二、传统分区的局限164

三、中国植物重新分区的必要性164

四、合理分区的原则164

第二节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模型与数据165

一、人工神经网络165

二、PRNN模式识别原理166

三、模式识别数据来源166

第三节结果与分析168

一、PRNN模型168

二、识别参数分析169

三、混淆度分析171

四、训练次数及验证检查174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176

一、中国植被气象因子空间变异度规律176

二、植被分布与土壤类型关系密切178

三、植被地形因子空间变异规律性强178

四、植被生境适宜性被量化界定179

五、植被生境因子空间变异研究展望180

参考文献/181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植被生境因子空间分布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