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陶文钊 著
页数:64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0813895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中美关系不仅对两国,而且对全球都至关重要。从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首次远航中国起,两国便开始了长达200多年的交往。在这悠长的岁月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大起大落,两国交往的内涵极其丰富。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分三卷系统叙述了1911年至2000年间的中美关系: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尼克松访华,及此后至美国对华正常贸易关系立法。通过对两国间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中美两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影响决策的种种国内和国际因素,以及中美关系的世界影响。由此,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一卷有序章简述了晚清的两国关系,第三卷有专章对“新世纪以来的中美关系”作了概述。书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和精辟论述均有大量中美两国的档案资料作为依据,既可供专业工作者研究借鉴,也是供广大读者了解中美关系的一部信史。 《中美关系史(修订本 套装1-3卷)》已畅销十余年。修订本除作了文字修订外,还对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作了强调,当能更好满足读者要求。
作者简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曾长期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三卷本)、《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合著)、《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合著)等,编有“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六册)、《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费正清集》等。
目录
再版前言
序章
第一章 民国初年
第一节 从共同行动到单干
第二节 不为中国问题卷入第一纠纷
第三节 “让日本在中国放手去干”
第二章 从凡尔赛到华盛顿
第一节 巴黎和会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
第三章 动荡年代
第一节 美国与直系军阀
第二节 美国与广州革命政府
第三节 大革命时期
第四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
第四章 从柳条湖到卢沟桥
第一节 不承认主义
第二节 棉麦借款与白银协定
第五章 从卢沟桥到珍珠港
第一节 战争第一年
第二节 国民政府苦撑求援
第三节 走向结盟抗日
第四节 抗战前期中共与美国
第六章 战时盟国
第一节 崎岖的合作之路
第二节 特殊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
第七章 转折关头
第一节 史迪威事件
第二节 赫尔利与国共谈判
第三节 扶蒋第一政策的形成
第四节 雅尔塔会议。美国与中苏条约
第八章 走向对抗
第一节 战后头半年
第二节 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中美商约》的签订
第三节 1948年《援华法》
第四节 美国的两手政策与中共的“一边倒”决策
附录一 英汉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附录三 大事记
附录四 图片目录
第二卷
序章
第一章 在朝鲜的对抗
第一节 走向对抗
第二节 胜负难分
第三节 边打边谈
第二章 遏制与反遏制(一)
节 联合国里的斗争
第二节 禁运与反禁运
节选
《1911》: 美国政府出席和会的代表团是各国代表团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总统威尔逊亲自出马,代表团工作人员达1300人之多。威尔逊是以“救世主”的心情前往巴黎的。在美国参战前,威尔逊力图以和平的中立姿态、以最高仲裁者的身份干预欧洲局势。后来,他又提出了“十四点宣言”。其中关于组织国际联盟的第14点是他最得意的创作。他设想由这个国际联盟来协调国家关系,安排世界事务,而美国则应在其中起领导作用。他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他成立国际联盟的雄心。 巴黎和会是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的一个典型。会议的决策机构起先是十人会议(由美、英、法、意四国首脑和外长及日本代表团两名成员组成),3月中旬以后是四人会议(由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意大利总理奥兰多组成),其他国家的代表团除了接受大国的决定外,很难有所作为。各大国纵横捭阖,讨价还价,为谋求各自最大利益使尽权术手腕,弱国小国则被置于受摆布、受愚弄的地位。 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开始就受到不公正对待。中国为大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粮食,并派遣17.5万名劳工到法国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这些劳工除担任战地劳役,也曾参加战斗,约有2000人在战争中丧生。日本只在攻占青岛时有些伤亡,整个大战期间,并无日军在欧洲作战,它只是派出舰队在印度洋、南非、地中海和澳大利亚一带护航。可是几个大国却事先商定,在和会上日本作为五大国之一与美、英、法、意各有5席代表名额,中国与其他一些小国只得2席。而关于中国的代表名额正是豪斯上校向威尔逊建议的。巴西、比利时、塞尔维亚在经过抗议后,代表名额由2席增加到3席,中国代表团的抗议却无济于事。中国代表在和会的任务也只是“申述他们自己的情况”。中国代表团在巴黎逗留半年,只参加了3次讨论山东问题的会议。这种不平等待遇使中国代表团在交涉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 在1月27日上午讨论处理德国殖民地问题时,山东问题第一次被提起。威尔逊提议邀请中国代表列席。日本代表声称,山东问题是日、德间的问题,与中国无关,企图在讨论中排除中国代表。但由于和会议事规则明白规定,“最高会议”在讨论五强以外其他国家的利益时,应邀请有关国家代表列席,日本企图未能得逞。 27日下午的十人会议上,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无条件让予”日本,并且威胁说,“日本对任何能使德国在远东恢复其活动的事情,不能泰然处之”。这次会后,陆徵祥、顾维钧立即去见威尔逊,希望他在山东问题上主持公道。威尔逊向他们表示,他对日本代表团如此天真地提出其要求表示惊讶和担忧,并建议中国代表同样坦率地陈述自己的主张。他还表示,他“对中国深表同情,并将尽力帮助中国”。但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表态是言不由衷的。 在翌日的十人会议上,顾维钧代表中国陈述意见。他从历史、种族、语言、宗教、风俗、地理、经济等各个方面,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要求把胶州租借地、铁路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统统直接交还中国。牧野伸显狡辩说,关于胶州和胶济路的处理,中日之间早已订有条约。顾维钧反驳说,条约是在日本胁迫下订立的,义正词严的雄辩使日本代表神情沮丧,哑口无言。威尔逊也在他发言后对他表示祝贺,并称,这是对中国观点的极好阐述。蓝辛也向他表示祝贺,并认为他的“论证简直把日本压倒了”。 尽管如此,当克列孟梭提出,大战期间签订的秘密条约是否应当提交会议考虑时,劳合·乔治、奥兰多、牧野伸显一致表示赞成,威尔逊竟也没有表示异议。这样,日本与英、法等国在大战期间订立的密约④实际上就成了和会解决山东问题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