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航天体制的建构路径研究

封面

作者:徐振亮

页数:219

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1591863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纵观靠前航天和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 航天体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被视作中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有力增强了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与综合国力。然而,就中国航天在技术路线、 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性,以及中国航天在体制上的整体特殊性,目前尚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书将航天纳入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人类学的关注范畴,尝试以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为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及其体制展开探索与研究。

作者简介

张国航,哲学博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航天体制、航天精神、航天科技与社会等。

目录

导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和意义1

第二节研究现状概述4

一、关于航天4

二、关于体制6

第三节研究的框架: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12

一、关于“人理与物理”12

二、框架的逻辑15

第四节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8

第一章航天事业: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发展呈现22

第一节人类开拓太空的历程23

一、1903—1957年,航天成为现实24

二、1957—1991年,冷战时期的航天发展28

三、1991年至今,航天走向多极化32

第二节中国的航天历程36

一、1956年10月—1970年4月,解决导弹研制、卫星

上天的问题39

二、1970年4月—1984年4月,解决运载提升、卫星

应用的问题43

三、1984年4月—1999年11月,解决工程能力全面

提升的问题46

四、1999年11月—2013年12月,解决成为航天大国

的问题48

五、自2014年1月以来,解决建设航天强国的问题52

第三节走向太空的基本脉络58

第二章航天体制路径: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演化历程62

第一节航天体制的路径之别64

一、美国的航天体制67

二、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航天体制72

三、西欧的航天体制76

四、其他国家的航天体制81

第二节中国航天体制的演化86

一、始终受中央领导87

二、工业部门持续变革89

三、工程系统深化发展93

第三节航天体制的多重二元性97

一、结构的二元性98

二、支配逻辑的二元性100

三、发展格局的二元性103

第三章系统工程: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联结框架110

第一节位置与环境114

第二节科研生产活动115

一、获得项目118

二、推进研制119

三、任务成功122

第三节与“失利”相处125

一、失利的发生逻辑125

二、应对失利的经历126

三、应对失利的对策128

四、进一步的探讨131

第四节管理与协作131

一、“两总”系统的配合132

二、机关的作用133

三、在更大的系统之中135

第四章半闭合共同体: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组织形态139

第一节所谓“半闭合”140

第二节共同体的凝聚143

一、新成员的加入144

二、科层结构146

三、认知与行为148

第三节角色分工152

第四节共享的文化154

一、航天“三大精神”155

二、共同体的文化认同156

三、文化的扩散158

第五节创新的开展159

一、实施创新160

二、冲突与制约161

第六节在闭合与开放之间163

一、对“半闭合”的评价164

二、开放的策略167

第五章航天强国: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推进方向170

第一节把握国家的战略需要171

一、政治与安全层面172

二、经济与社会层面173

三、外交与国际合作层面174

第二节把握领域发展动向175

第三节对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展望176

一、社会文化趋势177

二、生产要素调整178

三、系统演化方向180

结语184

参考文献188

附录中国航天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203

节选

  《航天科技出版基金 中国航天体制的建构路径研究》:  一、结构的二元性  航天首先是人的活动,是由参与航天活动的人共同完成的。这些人及他们组成的各级组织,是航天体制的基本依托;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度,是航天体制的基本面貌。参与航天活动的人往往带有鲜明的群体烙印,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航天科技活动,接受组织调配并开展协作,致力于完成共同的任务目标。但人的思想是主观的活动,用于认识和指导实践;组织必须通过对人的思想加以引导,对人的实践加以规范,才能确保协作的效率与结果。  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开展航天科技研究,完成工程目标并实现应用。首先,与其他科技领域相比,航天项目具有成本高、风险高、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在关键技术研发、火箭或导弹发射、卫星飞向预定轨道、航天器开展任务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全盘失利;而且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失利往往是难以修复、无可挽回的。因此,既要把握并尊重航天规律,加大创新探索,又要科学统筹进度,有效控制风险。其次,对航天的投入是有限度的,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完成既定的目标,需要对项目设计、资源配置等做出周密安排。最后,航天科技在不断发展中也展示出更多的未知领域,要对其进行探索和应用,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更加科学的设计。  在航天领域,对人的管理很重要,对科学探索、技术研发、工程实践及资源投入等的管理同样重要。它们分别对应行政管理和项目管理两个子体制。前者以管理“人”为主,同时管理经费、资源等“周边物”;后者主要关注“核心物”,即技术与工程本身。  (一)行政管理子体制  行政管理子体制是显性的体制架构,按照前文所述包括决策机构和工业部门这最主要的两大部分,按照一定的组织模式整合承担职能并发挥作用。  航天发展关乎国家主权与安全,国家意志是航天活动开展与实现的充分条件,也是国家机器必须纳入管理的对象。在政府层面的“航天局”或类似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能,管理该国的航天活动,促进航天活动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并代表该国开展航天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军事航天是航天的重要内容。在从事航天活动的主要国家,尤其是航天大国中,满足一定的军事需求是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初衷。军方作为航天的重要用户,会根据战略威慑或战术应用需求,在国防部、具体军种或作战指挥机构中设置保障太空安全或应用航天技术的主管或职能部门,成立导弹部队、天军等与航天高度相关的军种,主要履行与空间有关的需求研判、战略需求或战术应用的项目论证与推进,负责导弹与空间攻防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航天行业的主体,主要是从事航天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科研院所。在这些企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中,纵向看是不同的层级划分,横向看是不同的职能定位。前者体现为集团或联合体、研究院或子公司、部门、团队或班组等。后者从业务模块上,可以分为飞行器、发动机、航天技术应用、领域市场开发等;从具体部门设置上,可以分为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管理部门主要承担着I程管理与任务协调、产品保证与质量管理、研发创新管理、市场开拓与合作、财务、审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综合保障等职能;业务部门则具体面向基础研究、工程预研、项目设计、分系统开发与研制、总体装配、地面测试、发射任务执行、飞行控制与保障、运营服务等不同环节中的具体任务。在不同国家,航天行业的主体构成各有特色,拥有不同的源流,但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基本具有贯穿着纵向的不同层级划分与横向的不同职能划分相结合的共同点。  工程系统中也有行政管理的体现。在中国航天中,这一职能由总体院、总体设计部、总指挥系统承担;在其他国家,这一职能由总合同承包商、项目负责人等机构或角色履行。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航天体制的建构路径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