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新时代中华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封面

作者:杜学文

页数:400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3786177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文艺理论专著。是山西省作家协会集中省内文艺评论的中坚力量,对总书记关于文艺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阐释,并结合文学创作的实际,形成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华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文学面临的时代主题”“文学创作的主体建构”“文学本体的时代构造”“文学发展的文化生态”四个方面对新时代现实中的中国文学在理论上进行了梳理总结。体现了山西省作协对构建新时代中华审美体系的重要努力。

作者简介

著名文艺评论家。现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及文化理论研究,已发表研究成果300多万字。出版有文艺评论集《人民作家西戎》《生命因你而美丽》《艺术的精神》《中国审美与中国精神》,历史文化著作《追思文化大师》《我们的文明》等。
主编的作品有《聚焦山西电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山西抗战文学》《刘慈欣现象观察》(包括《我是刘慈欣》《为什么是刘慈欣》两种)《“晋军崛起”论》《山西历史文化读本》《三晋史话·综合卷》《山西历史举要》《开放与融合——山西历史文化的品格》《与大学生谈心》等。
曾先后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西省出版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文学面临的时代主题
文学应点燃民族复兴的精神火炬
——论文学应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资源
第一文艺作品创作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论文化自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传承第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弘扬时代精神
——论文学创作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的融合
努力构建文学理论的时代范式
——论新时代文学理论的整合与重建
文学创作的主体建构
文学创作如何走向新的时代
——论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变革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当代文学的文学价值与市场价值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价值形态
作家要不断增强道德精神与人文情怀
——论文学创作主体的建构
文学本体的时代构造
文学要为世界提供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
——论文学创作的艺术表达
文学创作要努力追求史诗品格
——论文学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与表现
变革人物观念创造新的形象
——关于人物和典型问题的思考
正确处理好“歌颂”与“暴露”的关系
——论文学创作如何表现生活中的落后面
文学的“拿来”与“新变”
——论第一视野中文学如何汲取外来艺术资源
新时代文学“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
——论新审美条件下的媒体与语言问题
再造文学的时代经典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追求
文学发展的文化生态
文学批评的立场、方法与价值选择
——论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要对大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论审美接受与大众文学生活
互联网传播条件下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以网络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新时代中华文明走向复兴的文学回应
——论民族复兴进程中文明再造对文学的影响与期待
后记

节选


杜学文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创作观念,还是创作手法均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完成中国新文学的革命,体现中国文学的人民性、民族化、大众化与现代性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成就。中国文学的变革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发展相依相伴、紧密相连,是社会生活在文学领域的折射与表现。百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中国文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百年的两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正是中国社会深刻转型,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节点,以及中国快速迈向现代化的临界点。百年之前,中国终于终结了封建王朝,开始了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时代新启蒙。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现代社会甚至“后现代”社会。当然,现实并没有这样简单。无论目前中国的现代化成效如何突出,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国表现出空前的复杂性,特别是多种社会形态叠加的特殊性。这也同样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一方面,传统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变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中国文学正面临着全面实现现代化社会进程中自身发展与进步的考验。
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探索与实践,其中一些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证明了中国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活力、创造力与蓬勃的生命力。但是文学也存在很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来表现中国如此艰难复杂的改革进程及其成就;还需要有更多的优秀作品来烛照时代,为人们的艰难前行提供精神引领、价值支撑与审美启迪;还需要有更多的能够代表这个时代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品格的优秀之作和文化高峰。中国文学还需要不断努力,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从社会变革的现实出发,形成属于这个时代的、体现民族品格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审美体系。
现实中的中国文学急需在理论上进行梳理总结。许多过去已经解决了的理论问题,被时间遮蔽;一些新生成的问题,需要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讨论;已有理论资源面对新的创作实践,需要进行适应变革要求的表达等等。对创作现实进行理论分析,形成新时代的理论体系已是文学面临的迫切任务。许多具有理论自觉意识的人们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努力,但总体来看理论界仍然缺少系统的总结构建。中华审美在新时代的表现形态、审美范畴、价值尺度、理论体系等仍然需要人们做更多更有效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有一系列的论述,涉及许多十分重要的理论命题。这些论述具有极为突出的现实针对性,是基于当下文化与文艺发展现实的概括总结,也代表了理论发展构建的崭新成果。结合创作现实,对这些论述进行研读阐释是构建新时代中华审美体系的重要努力。我们希望通过对本书中涉及的十余个理论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中华审美的重新构建,解决现实创作中的许多重要问题。 中华美学具有突出的文化追求与品格,自成体系,灿然生辉,对人类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文学运动以来,适应社会转型与现代化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理论家、评论家与建设成果。现在,我们又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需要继续为中华审美的创新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非常高兴的是近年来一批更年轻的理论评论人才涌现出来,并产生了良好影响。仅以山西为例,就可以看出这种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生动态势。参加这一课题研究的同仁,既有年岁稍长者,更有后起之新秀。他们代表了我们的未来,使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活力,感受到理论之树的常青。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水平参差不齐,但大家的积极性、责任感体现在字里行间。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由此而触动、激发更多的人来思考中华审美如何走向新时代,融入现代化,以解决我们面临的理论问题,推动中华审美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现代化转化与创新性重建。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新时代中华审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1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