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添翼
页数:208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523787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重新思考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原点——宗教批判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将尝试对经典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略尽绵薄之力。通过梳理康德、黑格尔、谢林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史线索,全面还原了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政治动机。作为专题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著作,本书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证:,反思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史地位及其政治意蕴,第二,梳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在宗教批判层面的思想渊源,第三,厘清唯物史观对宗教批判、政治批判的超越。
作者简介
张添翼,男,汉族,198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同江市。2015年在吉林大学获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外国哲学博士后。现为东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吉林省社科联项目1项、校级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4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神学政治问题源流
宗教批判的思想史前设
第一节 宗教批判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与神学政治问题
二、近代德国的神学政治问题
第二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思想史线索
一、康德:在“神法”与“人法”之间的实践理性
二、费希特:“第一自我”的理性使命
三、谢林:启示哲学的人格主义内核
第三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哲学内涵
一、启蒙理性的批判使命
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主体性价值
三、人的类本质的“宗教性”
四、“宗教性”批判何以可能
第二章 “类”为中介的“人”的解放
宗教批判的政治立场
第一节 基督教精神的观念论式解读
一、宗教意识的逻辑沿革
二、作为理性知识的宗教哲学
三、宗教精神与伦理人格
第二节 神学与人本学的批判范式转换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神学解构
二、人本主义的政治立场
三、“类”哲学的伦理主体
第三节 作为政治批判前提的宗教批判
一、人本主义的理论局限
二、“类”的总体性到“人”的主体性
第三章 “自由的定在”的悖论
–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视界融合
第一节 政治革命形态的世俗化身
一、泛神论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基督教第一”存在的法理问题
第二节 批判世界观的法哲学之维
一、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的理论参照
二、政教分离原则的理性反思
第三节 作为同化主义的启蒙主义
一、神学政治问题的扬弃
二、“犹太精神”的财产权批判
第四章 从神圣同化到世俗异化
–人类解放的政治使命
第一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结构性阐释
一、犹太人问题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二、犹太人意识与犹太人问题意识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神圣使命
一、针对“世俗异化”现象的科学分析
二、民族主义与第一最的立场抉择
第五章 “末人”抑或“新人”
–政治人格的逻辑重构
第一节 现代性政治人格的转换
第一章 神学政治问题源流
宗教批判的思想史前设
第一节 宗教批判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与神学政治问题
二、近代德国的神学政治问题
第二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思想史线索
一、康德:在“神法”与“人法”之间的实践理性
二、费希特:“第一自我”的理性使命
三、谢林:启示哲学的人格主义内核
第三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哲学内涵
一、启蒙理性的批判使命
二、“神性”与“人性”之间的主体性价值
三、人的类本质的“宗教性”
四、“宗教性”批判何以可能
第二章 “类”为中介的“人”的解放
宗教批判的政治立场
第一节 基督教精神的观念论式解读
一、宗教意识的逻辑沿革
二、作为理性知识的宗教哲学
三、宗教精神与伦理人格
第二节 神学与人本学的批判范式转换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神学解构
二、人本主义的政治立场
三、“类”哲学的伦理主体
第三节 作为政治批判前提的宗教批判
一、人本主义的理论局限
二、“类”的总体性到“人”的主体性
第三章 “自由的定在”的悖论
–宗教批判与政治批判的视界融合
第一节 政治革命形态的世俗化身
一、泛神论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基督教第一”存在的法理问题
第二节 批判世界观的法哲学之维
一、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的理论参照
二、政教分离原则的理性反思
第三节 作为同化主义的启蒙主义
一、神学政治问题的扬弃
二、“犹太精神”的财产权批判
第四章 从神圣同化到世俗异化
–人类解放的政治使命
第一节 神学政治问题的结构性阐释
一、犹太人问题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二、犹太人意识与犹太人问题意识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神圣使命
一、针对“世俗异化”现象的科学分析
二、民族主义与第一最的立场抉择
第五章 “末人”抑或“新人”
–政治人格的逻辑重构
第一节 现代性政治人格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