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刑罚的历史

封面

作者:罗翔

页数:208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2219809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刑罚的历史》是一本记载各种古代酷刑故事,讲述古代刑罚向现代刑罚演变的历史,也是市面上少有的写中国法律的历史书,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 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 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作者简介

   罗翔 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著有法律普及读物《刑法学讲义》,随笔集《圆圈正义》等。 除学术研究与授课外,罗翔教授长期专注于法律普及与法考教学。 在校任职期间多次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称号,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2020年初,因其刑法课视频中所举的案例幽默风趣,意外爆红网络,一时形成”千军万马追罗翔法考”之势。其上课视频截图所制作的表情包在网络上疯传,被称为”一米九的法律男神”。3月9日,受邀请正式入驻bilibili视频网站,6个月粉丝破千万,创造最速千万粉传说。

本书特色

理性而不失温度,感性而不失高度。这不仅是罗翔老师这样法律传播者的愿望,也是在法治社会中我们应有的态度。
–《人民日报》

法律可能让人觉得很生涩,离生活比较远。但是罗老师能让你知道法律跟生活是非常贴近的。他自己本身很懂,所以可以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讲出来。
–《南方周末》

罗翔老师不仅给你提供法律专业视角下的独特解读,还时不时来一场哲学教育,让你感受到一种被降维打击的快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满满。
–《第一财经》

外皮是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内核则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成为内容产业中的一股”清流”。这恐怕是罗翔之所以能持续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

罗翔老师满足了人们对有力量的通识教育的想像。用荒诞、极端案件逗笑人的同时,夹带出对尊重生命、尊重常识和对理想主义的呼唤。
–《三联生活周刊》

“津津有味”是罗翔弹幕里的高频词。除此之外,人们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真性情。
–《网易》

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刑罚的起源与发展

  一、关于刑罚起源的几种学说

  二、回溯与前瞻

  第二章 反反复复的肉刑兴废

  一、肉刑纵览

  二、肉刑的存废

  第三章 并不轻松的笞杖之刑

  一、用刑的数量

  二、用刑的部位

  三、刑具的规格

  四、赎免规定

  五、作为他刑的附加刑和替代刑

  六、刑讯手段

  第四章 刑徒之苦

  一、徒刑概说

  二、徒刑的新发展

  三、徒刑的意义

  第五章 生离死别的流放

  一、先秦的流放故事

  二、流刑的萌芽 — 迁徙刑

  三、流刑的形成

  四、流刑的光大

  五、折杖法和刺配法

  六、南人发北,北人发南

  七、流刑的变异 — 口外为民和充军

  八、最后的流刑 — 发遣

  第六章 形形色色的死刑

  一、死刑纵览

  二、死刑发展的三大趋势

  第七章 以钱赎刑

  一、赎刑的历史

  二、赎刑利弊议

  第八章 株连无辜

  一、族株

  二、连坐

  后记

节选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它轻则剥夺人之财产、自由,重则危及生命,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最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可怕的惩罚措施缘何而生?为何存于人类社会?它经历了怎样一种发展阶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试图展开刑罚的历史。 刖刑是一种断足的酷刑,有一个叫作”履贱踊贵”的典故就与刖刑有关。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著名的贤臣晏婴,他曾辅佐齐国三位君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深知民间疾苦,体恤民众,经常劝谏君主要为政俭约,宽刑减赋,对齐国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公在位之初,好用严刑苛政,一时受刑之人非常之多,百姓苦不堪言。晏婴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但是又不好直接向景公谏言。  有一次,齐景公看到晏婴的住所离市场很近,十分嘈杂,想要给晏婴换个安静的地方。晏婴婉言谢绝,说:”先人住在这里,我不足以承继祖业,住在这里已经很过分了,而且住在市场附近,早晚能够从市场得到所需要的东西,这非常方便,不敢麻烦君上为我建造新宅。”景公于是问他:”你在市场旁居住,那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啊?”晏婴回答说:”履贱踊贵。”履就是鞋子,而踊是”刖足者之履”,是一种假足。晏婴的意思显然是在讥讽景公的严刑政策,造成受刖刑的人太多,人们不得不去买假脚戴上,以致假脚反而比鞋都贵。景公听后,马上醒悟,下令减轻刑罚。  《韩非子》中和氏璧的故事为国人所熟知,但这更是一个与刖刑有关的悲惨故事。  ”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为了巴结君王,卞和献上宝玉,可惜两任楚王都不识货,先是刖左足,后是刖右足,可卞和还是不死心,抱着玉璞大哭三天三夜,涕泪泣血感动了第三任楚王,收下了他的宝贝。  有人说卞和是玉痴,为了玉被人赏识,断胳膊断腿也在所不惜,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和氏璧的故事何尝不是将国人千百年来对于权势的极度渴望、媚从,以及把那根深蒂固的奴妾臣仆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呢?玉的品质、人的才干又何需权贵认可呢?  有意思的是,这块当时让楚王不屑一顾的石头后来竟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并见证了政权的迭替兴亡。和氏璧后来成为楚国的镇国之宝,楚国衰落后,和氏璧落到赵惠王手中,而秦国昭襄王也想得到这块玉,诈称”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亏是赵将蔺相如”人与玉石俱亡”的坚决态度使得”完璧归赵”,但后来秦灭六国,赵王乖乖地将和氏璧奉上,秦国宰相李斯在和氏璧上刻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从此和氏璧就成为皇帝的玉玺,成为封建帝王权力的象征。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刑罚的历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1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