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冯静,汪德华著
页数:16,259页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95933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府债务制度的演进和变迁, 介绍70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不断规范和完善, 使读者能够了解我国财政的历史变迁和在国家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对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也为我国下一步政府债务制度完善和改革创新提供思路。
作者简介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领域以财政经济学为主,主攻财税理论研究、财税政策分析等。
目录
第一节 中国政府债务70年发展历程:一个简要概括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实践中的政府债务
第三节 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导向下的政府债务
第四节 主要内容与篇章结构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债
第一节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第二节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第三节 “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历史时期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1981-1993年的国债市场建设
第一节 国债发行的恢复和发行市场建设
第二节 国债流通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节 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的波折
第四节 国债运行状况和功能定位的探索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1994-2012年的国债管理制度改革与功能定位拓展
第一节 国债管理制度的改革进展
第二节 特种国债
第三节 国债定位的变化:从消极弥补赤字到积极财政工具
第四节 国债运行状况与国债投资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国债管理制度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国债发行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节 国债流通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新时代的国债运行与功能拓展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1949-1993年的地方政府债务
第一节 东北建设折实公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尝试
第二节 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及中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债务初探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1994-2012年,地方政府性债务凸显及治理模式探索
第一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凸显的背景与原因
第二节 “开发性金融”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助推
第三节 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四节 2010年后地方政府性债务治理模式的探索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一节 全面认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 确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思路与模式
第三节 建立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框架
第四节 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第五节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第一节 70年国债管理制度的演变及改革方向
第二节 70年地方政府债发展历程及未来改革展望
第三节 经验与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新中国政府债务70年》: 三、国债发行市场的初步建设 继198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之后,从1982年起至1991年,我国每年均制定当年的国库券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三年国库券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七年国库券条例》等,对当年国债发行的利率、期限、偿还方式等相关事宜进行规定。以条例形式对每年的国债发行具体事项的细节进行针对性规定,是这一时期我国国债管理的一大特点,凸显了国债发行正处于恢复阶段,各种相关制度远未完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的客观现实。直至这一时期末段的1992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规定“每期国库券的发行数额、利率、偿还期等,经国务院确定后,由财政部予以公告”,并将其他发行事宜均固定下来,每年发布当年的国库券条例的做法才宣告结束。 这种发行方式持续了约10年时间,直到1990年才开始有所改变,国债发行市场逐步建立起来。当时,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一般情况下,国债发行市场的建立会早于国债流通市场的建立,但在1990年,我国的国债二级市场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一级市场,即国债发行市场却还在走行政发行的老路。这就导致国债发行不便,且国家难以把控国债发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我国国债和流通体系设计的主要参与者高西庆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道①:“我们在与国债司接触以后,针对国债发行困难的问题,我们建议发国债应该用一个新的方式来做,建议搞一个承销。他们当时对承销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几个就极力打气,说我给你们组织承销。财政部作为政府部门,你不用自己直接承销,可以让市场做,给承销商一定的好处。我说如果你做得好的话,这个价格一定高于现在的市场价格,老百姓手里的面值1元的国债也不会便宜到六毛钱、七毛钱的价格,最多就差几分钱。跟他们说了好几次,觉得他们两个都非常欣赏这种办法,觉得这是个好事,于是开始组织实施……原来都是行政方式销售,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即谁在中间做这个蓄水池,当时蓄水池就是国家。后来国家不做,一些老百姓就变成蓄水池了。实际上老百姓也做不成啊。一块钱变个几毛钱卖了,怎么可能起蓄水池的作用啊?所以有了做市商这个机制之后,浪费最少,社会效益最大。” 国债发行市场的真正开端是1991年。这一年第一次实现了通过承购包销发行国债,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通过行政分配认购发行国债的办法。从1985年开始,财政部就开始探索采用经济手段发行国债的尝试。如曾经在上海由机构组织5000万元国债的包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功。①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财政部又试着使用柜台销售的方式来发行国债,但仍然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也很清楚,那就是国债的息票率明显低于二级市场的真实收益率。1990年,得益于国债定价后市场利率的两次下调,国债终于有了明显的利率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这次市场机会,财政部决定在柜台市场上额外再发行20亿元国债。②这些改革努力全部都以实现市场导向的国债发行为目标,但直到1991年,实施承购包销发行的各项条件才逐步成熟。 1988年开始的国债二级市场的试点取得成功。1991年,国债试点城市由1988年的61个城市发展到400个以上的地市一级城市。国债二级市场由局部市场发展到全国规模的市场。随着国债二级市场的发展,国债交易日趋活跃,国债买卖价格上升,收益率接近理论收益率。1990年下半年到1991年初,国债市场由普遍抛售转向普遍求购。1988年国债二级市场刚刚开放时,有80%的持券人是在市场上卖出国债的。1990年中期以后,随着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下降,国债买卖供求趋于平衡。从1990年底到1991年初,国债市场需求增加,出现了投资人“买券难”的情况。由于求大于供,国债价格迅速上升,国债二手券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1991年1-4月,1990年发行的国库券的价格平均每个月上升近3元。其收益率从20%下降到10%左右,低于二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二级市场的发展为在一级市场上通过承购包销发行国债创造了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