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川
页数:272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1814494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茅洲河文化记忆”为内容,多角度呈现深圳经济特区“举全市之力,4年完成40年生态欠账”这一“人类治水创举”的报告文学著作。全书点面结合,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的内在逻辑。书稿基于深度调查、广征博引与严谨思考,以百姓视角、平民情怀,从文化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等多个维度,定制解析新时代中国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该书稿作者集20年媒体观察之功,追踪茅洲河水质变迁,以广泛的田野调查、沉浸式采访,定制、深入、多点、全面地挖掘深圳母亲河——茅洲河两岸的历史风物、民间掌故及史迹遗存,经整合与提炼,进而得出新的观点与结论。
作者简介
赵川,本名赵桂平,资深媒体人。深圳报业集团主任记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商报》驻区记者部副主任兼宝安记者站站长。曾任深圳报业集团首批驻台湾记者。曾荣获中国晚报特等奖两项,荣获广东省、深圳市各级新闻奖项20余次。出版专著《台湾老兵口述历史》《台湾漫记》《深圳高科技的十大片区》《健康忠告》等。
本书特色
全景记录第一首条全流域治理河流历程,献礼深圳特区40周年华诞!
一部治河史诗,一部生态哲学反思录。
唤醒一座城市对母亲河的集体记忆,捡拾即将被时代吞噬的人文碎片。第一解析大湾区背景下治水的“深圳速度”与“深圳创新”。水鉴深圳,让世界读懂中国治水故事!
目录
序?? 章 “国家焦虑”VS“深圳表情”
第一章 脸上留“疤”,特区尴尬
第二章 “中国制造”野蛮期的“罪与罚”
第三章 “从“消费”环保局长到“环保钦差”驾临
第四章 清明巡河,与浪漫无关
第五章 被重塑的源头风景
第六章 隔岸世仇因“水”结下梁子
第七章 村前有道美丽的“U”形湾
第八章 目睹茅洲河由“变乖”到“变脏”
第九章 永兴桥:望断古墟300年
第十章 库兹涅茨曲线与茅洲河宿命
第十一章 排涝河边“大红囍字楼”拆了
第十二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十三章 谜一般的“连心水”
第十四章 深藏河底的秘密
第十五章 国考断面:此地一杯水堪值四百亿
第十六章 追寻深圳“一滴水”
第十七章 一位“治水人”的难言家事
第十八章 茅洲河定律:河水清、两岸亲
第十九章 深圳有望告别无“市河”历史
第二十章 “流浪”25年后“深圳号”踏上回家路
第二十一章 湾区大地书写“驯水”传奇
尾 声
节选
期待深圳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 一口气读完赵川先生的力作《茅洲河——流淌的深圳记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怀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花费大量时间和心力踏访茅洲河流经的土地,记录沿岸居民渐行渐远的记忆和乡愁,追寻这条深圳母亲河曾经的青春靓丽,也忠实记录她的负重、蜕变与呻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发乎自觉的精神开掘与深层探究,令人敬佩、值得倡导。
这本书,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广东省、深圳市铁腕治污,全力拯救城市母亲河,使其涅槃重生的坚强意志和艰辛努力。赵川先生作为资深媒体人及作家,长期深耕特区土壤,以独到的视角,用他的心灵感悟与文化发掘告诉我们:一条河流的命运变迁,其实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已构成流域土地上所有人的集体记忆——既是一次文化寻根,也折射出这里的人们对待生命、生存、生态的某种态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构想。广东省及深圳、东莞两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和勇气,投入数百亿元,对黑臭程度堪全国之最的茅洲河进行全流域大手笔治理。无论从技术创新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对带动全国的水环境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治理城市黑臭水体、修复生态环境非朝夕可以功成。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亲力亲为,王伟中同志接棒深圳市委书记后,响亮提出“所有工程必须为治水工程让路”,并多次赴现场“低调暗访,高调曝光”,强力协调治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茅洲河全流域治理实践,充分说明统筹协作、科学决策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这本书的现场描写,深圳市、区、街道各级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圳要“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对深圳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就城市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而言,深圳市已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作为长期关注“水问题”的研究者,我个人认为深圳还需重点关注三个问题:
一是努力恢复水生态系统。深圳已于2019年底宣告全国率先消除黑臭水体,但消除黑臭只是水环境治理的基本要求和阶段性成果,水环境治理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恢复水生态系统。在水生态系统中,沉水植物是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净化水体的主体,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基石。深圳应当在消除水体黑臭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沉水植物生长这根“生命线”,全面推进水体生态修复,打造水草丰茂、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
二是在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高标准再探索。污水资源化是把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导引到预定的净化系统中,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可以再生利用的过程。这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将污水充分收集净化,使其成为河流的补给水源,这方面深圳作出了大胆探索,成效显而易见。但治水不等于治河,必须在抓好截污纳管、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实现清水入河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内源污染清除,着力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逐步恢复河流生态,使污水处理入河后进一步得到生态消解,从而持续、稳定地提高水质,确保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力争达到或接近Ⅰ类水,进而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要求,大尺度、全水域实现资源化利用。
三是努力增加河、库水容量。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深圳在念好海绵城市建设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真经”时,结合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和地表径流量大、存蓄量少的特点,重点围绕“蓄”字做文章,在抓好水体生态修复、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河道、河涌、水库和园林景观水体水容量,不断提高城市用水的自给率和天然水体的净蓄率。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黄河、长江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巴比伦、古印度也无不因水源充裕、生态优越而兴盛。蜿蜒奔流、“枝杈蔓发”的茅洲河曾滋养了成千上万两岸原居民,今天的深圳,年用水量达到20.62亿立方米(2019年统计数,不含深汕合作区),其中大部分由东江引水而来,包括东深供水工程及东部供水工程,仅约15%靠水库集雨。目前,总投资350亿元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江引水工程)正在实施。与此同时,深圳年废污水排放量达14.23亿立方米(2019年统计数,不含深汕合作区),每年有大量雨水经排入海。巨大的反差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可以这样说,深圳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决定着深圳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深圳的未来。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国务院“水十条”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终考年”。2020年我国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阶段目标。我们不仅期待着茅洲河由死复生的沧桑变迁成为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期待着其全流域、系统化治理成为城市水生态修复的典范,更期待着深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做好“水”文章,留下更多、更美的“乡愁记忆”,率先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典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
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