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兵,麦贤敏,孟莹主编
页数:475页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11225433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视野下的民居传承与保护”为主题, 向历史回溯, 探讨新时期传统民居 (聚落) 的深层价值及对当下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 同时关注疫情、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当代民居的发展与流变。论文从传统民居与聚落、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四个方面的阐述和探讨, 提出问题, 纳入思考, 对我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新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赵兵,现任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院长,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硕士点导师。兼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分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技术评审专家,四川省村镇建设协会会长,四川省会展经济促进会理事,四川省建设人才开发促进会常务理事,西南地区建筑院校教育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分委会委员,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规划师》(核心期刊)、《小城镇建设》杂志理事,《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特聘审稿专家。孟莹,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国家注册规划师。2013年被评为西南民族大学第四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18年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设计及其理论、乡村空间文化与社会、民族聚落可持续发展。麦贤敏,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毕业,日本名古屋大学交通与都市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川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民族建筑保护与传承。
目录
序2
传统民居与聚落保护
北方滨海地区院落式住宅空间形态分异研究
里下河腹地水利基础设施与村镇特性关联模式研究初探
传统聚落基因图谱:发展脉络、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
从骑楼建筑的分布探析西江水运体系对沿线聚落民居风格的影响
“以纸为媒”——东山村纸博物馆改造设计
太行山区传统村落空间数据库建构研究
聚落潜藏病害作用机理的原理框架构建研究——以彭家寨与周八家为例
“非城非乡”:三线建设聚落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徽杭水道沿线古村落的保护与更新
明清江苏淮南盐业聚落特征解析
明代福建海防军事聚落空间布局可达性研究
基于地理单元下福温古道及沿线闽地聚落时空演化
客家传统聚落个案研究:“林寨古村”
图像学视域下鄂东南民居建筑装饰审美特征研究——以通山王明瑶府第为例
江西传统村落建筑类型学探析——以宜丰县下屋村为例
乡土营造研究中的几点问题探讨——纪念刘致平先生诞辰110周年
安徽水圩民居地域性及设计元素研究——以李氏庄园圩为例
传统山地村落的生态人文适应性研究——以浙江酉田村为例
闽南传统民居到祠堂建筑的衍变初探——以厦门翔安洪氏小宗为例
共生与互渗:武汉里分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汉润里为例
人文背景下传统民居建筑演进链条解析——以陇南徽县尹家坪为例
数字技术在隆盛庄村落保护研究中的应用探析
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的村寨变迁
前王庄村石头民居建筑形制考
基于场地特征的川西林盘景观保护与生态规划策略
溧水遇园曾家大宅院抢救性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北京延庆地区长城军事聚落研究
平民视角下风华镇自建住居演变研究
宁夏干旱区传统村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解析——以海原县菜园村为例
传统民居类型与特征研究——以旧关村为例
中国传统民居地理研究进展
传统民居文化意象的空间解析——以江西吉安地区为例
檐外之技——闽西北地区楼阁式建筑翼角、挑檐做法探析
运河与长江岸线影响下的扬州城格局变迁
以三个案例谈潮汕乡土住屋排水系统——不同聚居模式下的设计研究
川西传统民居建筑与园林的现代传承——成都武侯锦里二期
基于VR实验的山地型传统聚落空间认知特征研究——以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为例
浙西“三间两搭厢”民居平面形制和空间类型研究
浙江传统聚落的信仰行为与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研究
基于村民心理特征的传统村落保护——以阿坝州马尔康市西索村村民为例
北方民居院落特征营造的时代性传承与发展对比研究——以陈慰儒故居与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例
现代技术与民居营造
基于口述史的山东传统石砌民居营造研究——以泰安地区传统村落为例
浅析国外传统民居的生态策略在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
传统藏式民居:迈向装配式建筑
基于行为心理视角下石家庄山区窑洞民居宜居性设计研究——以井陉县七狮村为例
基于口述史方法应用的岈山村乡土营建
基于GIS与形态分析的太行八陉传统村落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湖南低碳民居“地方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柞水县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夯土墙体营建技艺及更新策略研究
基于当代建筑技艺的晋北地区传统民居活化研究——以大同市传统民居聚落为例
“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项目——震中龙门古镇规划设计
乡村规划与传统村落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传统村落发展模式探究——以北京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为例
世界文化遗产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古村落保护与利用价值研究
人居环境视野下的徽州古村落数字景观营建研究
传统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重背景下城边村美丽乡村规划探讨——以福州市长乐区塘屿村为例
基于古典叙事的乡村废墟空间再生研究——以浙江省台州东屏村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吉安渼陂村为例
基于图论网络度量参数的古镇街道空间肌理研究
大城市乡村地区规划策略探讨——以成都市青白江为例
利用情节设计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激活方法探究——以河北省井陉县河东村为例
浏阳楚东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策略研究
卧云铺:村域文化融合下的村落保护与活化
乡村旅游视角下藏族传统村落宗教空间发展策略研究——以玉树州称多县郭吾村为例
大前村公共空间类型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丹巴县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实践
宗祠文化影响下客家乡村聚落特征与规划策略探索——以广东省韶关市冲下村为例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省佛堂村规划策略研究
自然环境在村落保护中的价值初探——对皖南族谱的探访与研究
川西民族村寨规划中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川西藏区小城镇风貌规划研究——以色达洛若镇为例
川西羌族聚落空间布局的地域特质探析
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更新设计——以平武虎牙藏乡上游村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发展
民族地区传统民居与聚落
藏彝走廊“纳-槃木系”族群聚居区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空间
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综述及多源数据支持下分布特征研究
关隘型传统村镇群协同防御特色研究
精神家园视角下羌族聚落行为空间的构成与发展
传统民居的适宜性建造及其在地人居智慧表达——基于云南一颗印和福建土楼的样本探讨
基于感知视角的川西北小城镇街巷空间质量评价——以道孚县鲜水镇为例
垒石为室:川西传统藏族碉房建造过程与技术话语解读——以阿坝州色尔古藏寨为例
神迹与象征——藏羌彝走廊聚落中的“觉”文化
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村落空间形态与共生设计策略研究——以贺隆堡为例
基于事件空间理论的嘉绒藏族传统聚落演化更新研究
西南高海拔地区藏族民居室内热环境模拟与优化——以康定市沙德乡瓦约村洛珠老宅为例
现代化背景下阿坝藏区藏族传统民居的演化及其思考
广西北部地区红瑶生态博物馆提升改造研究
河湟地区寺庙堡寨的历史源流与成因研究
凉山彝族传统村落更新与保护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研究的传统聚落保护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下茂县羌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藏彝走廊多文化融合区域藏族空间层级初探
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撒拉族民居门楼形制浅析
当代视野下的中国器物精神传承与新文创设计实践研究
西藏宗堡建筑的军事防御性设计
宁夏回汉杂居村落景观格局与公共空间研究——以王家井村为例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空间组合探讨
青海藏传佛教主属寺选址浅析——以格鲁派文都寺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