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艺术学年鉴(2015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精)

封面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所编

页数:74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2036763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以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记述时间范围。记述对象为艺术学“史、论、批评”领域重要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年鉴》卷目将《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中以艺术学一级学科目录进行分类的方式,修正为根据当下艺术学各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即分为艺术学理论卷、戏剧戏曲学卷、电影电视艺术学卷、音乐学卷、舞蹈学卷、美术学卷、设计学卷,以更贴切地呈现艺术学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各卷以年度综述、成果、纪事、大事记(年表)等栏目的形式记述艺术学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新著述、新情况等,以期获得对艺术学各学科学术成果、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的概要把握。其中,“年度综述”既有对本年度本学科重要学术发展概况的整体综述,也有学科内不同学术方向的专题评述,文章以约稿为主,选编为辅;“成果”包括著作选目、著作选介、论文选目和论文摘要,通过层级的划分,力求彰显年度特色;“纪事”简要记述了当年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论坛)、获奖、创刊等信息,摘编自各学术期刊和报纸;“大事记”以年表的形式记录了年度学术动态。为重点记录文艺工作座谈会对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艺术学理论卷设置了“专题”栏目,围绕文艺工作座谈会选编了重要文章和论点摘录。各学科栏目内容均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写。

作者简介

中国艺术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主管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含艺术管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涵盖了艺术研究的几乎全部学科,是国家艺术学科理论研究最重要和权威的专业机构。

目录

艺术学理论卷(分卷主编 秦佩 傅秋)
第一篇 综述
2014年度艺术学理论研究综述 李心峰秦佩
2014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李修建
第二篇 成果
著作选介
【中国艺术学文库·博导文丛·中国艺术研究院卷】
【论美术】
【自由创造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要求:论文化政策与文化战略】
【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的艺术学】
【艺术生存与文艺人类学视野】
【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
【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
【返回原点——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文集】
【志文斋剧学考论】
【中国电影受众观察】
【心中的风景】
【中国电影:历史·现实·文化】
【李希凡文集】
【艺术学的文化视野】
【论艺术】
【艺术新思维】
【艺术理论基本文献(全四册)】
【现代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
【艺术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阐释】
【艺术批评原理与写作】
【日常审美时代】
【宗白华与中国当代艺术学的建设】
【艺术文化评论:意象·阐释】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
【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
【博物馆怀疑论】
【杜尚之后的康德】
【伦勃朗的企业·工作室与艺术市场】
【蒂耶波洛的图画智力】
【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年到1975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
【艺术诸定义】
【中国艺术与文化】
【感知艺术:公共艺术教育导论】
【艺术中的理性】
【画出来的箴言:艺术理论的现代臆造】
【中国艺术史】
【审丑:万物美学】
【论艺术里的精神】
论文选目
艺术学理论与学科建设
艺术基础理论
艺术批评
艺术史
艺术管理与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
艺术学理论与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仲呈祥
【建构当代中国艺术价值标准及评价体系】 陈池瑜
【加强艺术学理论民族学理的建设】 金雅
艺术基础理论
【雅俗与正变之间的“艺术”范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的术语考察】 文韬
【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博弈】 彭锋
【艺术原创的生态性:味与魅力】 姜耕玉
【“触觉”与“视觉”——在“艺术意志”规律中探讨古罗马与汉代艺术的差异】 朱文涛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 李心峰
【论艺术的边界】 朱志荣
【重构当下中国艺术学理论所面临的“囿象”及前提性思考】 金丹元宋眉
【中国艺术美学的符号体系与国际审美共识】 时胜勋
【艺术媒介续谈】 张晶
【意境与气氛——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跨文化研究】 彭锋
……
第三篇 学术动态
音乐分卷(分卷主编 陈乾)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学术动态
舞蹈学卷(分卷主编 杜蕾)
第一篇 成果
第二篇 学术动态
戏剧戏曲学卷(分卷主编 王畔 张乃峰)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学术动态
电影电视艺术学卷(分卷主编 张啸涛)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学术动态
美术学卷(分卷主编 王伟)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学术动态
设计学卷(分卷主编 许平 丛玲玲)
第一篇 综述
第二篇 成果
第三篇 学术动态
访谈
索引
后记

节选

  《中国艺术学年鉴(2015)》:  关于戏剧批评的话题,近年来已有很多人提及。  有意思的是,当今的批评家从自我视角出发表达委屈,他们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被泥沙俱下的网络酷评遮蔽了;而创作者从自身立场出发也在抱怨,他们觉得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演出来的戏剧恰如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而一般观众从文化消费的目的出发,不免被微博、微信上的演出消息和商业广告所左右,不知道如何探明一台好戏的机理,也就乐得满足于视觉狂欢了。  综览各种对于戏剧批评的批评,总能透过字里行间,发现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存在着个人化的现代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有原因的:一是在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之中,传统的戏剧批评的权威性已经受到挑战,甚至有丧失影响力的危险。  二是商业大潮的席卷,让原本置身于书斋清室中的批评家们,也不免沾染了世俗习气,甚至充当了商业利益链条的重要一环。  三是如久旱之人渴望甘霖一样,人们期待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中,看到有经典样貌的戏剧作品出现,可是当今的戏剧家不要说与曹禺比肩,便是将其剧作与中国现代的优秀剧作比照,又能找得出来几部呢?  每每谈到戏剧批评,总有人怀有詹姆逊式的“悲观”,认为在碎片化、拼贴式的戏剧景观面前,戏剧批评被大量的网络信息淹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困境”“病症”,甚至已经“失语”,“形象和信义似乎降到了最低点”。  作者倒是没有这么悲观。作者以为,如果把戏剧批评也看成是一种话语权力,那么在网络时代,这份权力恰恰遭遇了流行文化的解构,面临着适应新的话语空间,重组重建的可能性,批评的话语形式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大众了。每有新剧上演,网络上便流传着各种帖子抒发观感,或高兴点赞,或尖锐吐槽,或漫说闲聊,或秀出自己的知识面,与网络剧评相关的,多半是“80后”“90后”青年,他们对于网络技术的熟稔,对新鲜事物的热衷,使他们的评论对戏剧热点和演出现状的反映,更迅捷、更不拘一格,更无所顾忌,因此也显现出个性化、新锐性的特点。这无疑让原本小众化的戏剧评论在与大众的流行文化接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多元、丰富、生动、活跃起来。20世纪以来,青年戏剧评论者崭露头角,已经登上了中国戏剧评论的舞台,对此,我们应该欢呼和期待,在网络时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一两年,会变成一种文艺现象的常态。  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人们在想象中赋予戏剧批评以鲜明的精英性、主导性、权威性,在外国戏剧史中,一篇类似《克伦威尔序》那样的戏剧宣言,可以造就一种戏剧思潮,甚至开启一个艺术新时代,一本《汉堡剧评》因揭示了“戏剧比历史事实更有哲理性,更符合必然性和可能性”,足以使莱辛名垂青史。而在中国戏剧史中,一篇有关“鬼戏”的评论可让文艺界地覆天翻,一篇梁效、十一歌或者署名“革命群众”的剧评,足以让剧作家或者肯定过这部戏的人胆战心惊。这样的所谓“权威性”还是失掉的好!以上情境在网络时代难以复制再现,这是技术造就的现代性富于时代的进步特征,也是摆脱了艺术神性和政治光环之后的戏剧批评的大幸:它终于具有了正常与合理的身份,回归了它应有的使命。  至于出不来好的戏剧作品就要归罪于戏剧批评,观点失之偏颇。这仿佛是有人喝了一杯酸酒,然后大骂品酒师无能,竟然不能够以好酒供奉,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不能皇帝犯罪斩帝师,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毕竟是各表一枝,应当尘归尘,土归土。  中国的戏剧批评在新时期伊始,也曾红火一时,那时无论是对于思想禁区的突破,对艺术形式的探索,还是对改革开放的呼吁,对帮派文艺的摒弃,都曾起到过思想启蒙、观念更新作用,对艺术的发展也提供过有效的助力。  历史进入21世纪,戏剧从危机走向转机,在网络时代,戏剧的发展与演进日新月异,一些固有的观念与原理已经不足以解析和评价当今的话剧。  首先是关于戏剧本体的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传统戏剧观念中,戏剧是行动的艺术,因此人们称其为“Drama”,而“Drama”本身就是指行动。戏剧是一个在特定场合里由观演双方共同建立的一整套行动体系,主要靠人物的扮演和对话来演绎。这样的戏剧观念,对于古典主义之前的戏剧而言是深具说服力的。而亚里士多德的戏剧体系早在20世纪中期就受到挑战,叙事体戏剧、报告剧、荒诞派戏剧等开始出现,反亚氏体系的思想观念进入戏剧理论视域,人们更强调其剧场性的存在意义,因此习惯用“The-atre”加以称谓。而今,传统的“剧诗”概念发生转变,其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它可以融入歌、舞、讲述、装置,可以废除语言,表现肢体的律动甚至僵硬,可以静坐独语,展示实物实景,总之凡是在剧场里出现的东西,皆可以叫它戏剧,它简直就是“Perform-ance”。如果戏剧什么都是,那么就出现了逻辑反诘:什么不是戏剧?在网络时代,文艺批评也面临着这样的判定难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艺术学年鉴(2015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精)》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