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第10版)

封面

作者:[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Clemens

页数:42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30028662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近几年来,我国18 岁之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自杀等异常行为屡见报道,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他们自己的一生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们只能未雨绸缪,通过借鉴国外司法和实践中的可取之处,尽全力去阻止未成年人,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迷失的孩子们。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0版)》是一本全景式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著,涵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性质和程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以及犯罪预防、少年司法系统四大内容板块,并未局限在犯罪学、社会学或刑事司法学等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运用一个整合性的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得以多方面地思考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美国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少年司法实践、少年矫治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举措中获得启示。

作者简介

克莱门斯·巴特勒斯 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北爱荷华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犯罪学。他在北爱荷华大学获得过诸多荣誉,如杰出学者奖、唐纳德·麦凯研究奖和优秀教师奖。
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40多部著作。弗兰克·施马莱格 博士
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特聘教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出版了40多部著作。迈克尔·G. 特纳 博士
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刑事司法和犯罪学系的教授和主任,获得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对犯罪学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了解犯罪的性质和被害程度,以及评估与犯罪和犯罪相关的测量问题。他用实证研究去检验犯罪学理论,理解被害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评估与违法和犯罪相关的测量问题。
在犯罪学理论、被害和犯罪测量等领域发表了40多篇期刊文章。

本书特色

1.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系统性介绍美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著,涵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性质和程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以及犯罪预防与少年司法系统四大内容板块。
2. 作者团队是由美国长期从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的三位专家学者组成,其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犯罪学、少年司法等领域造诣深厚。
3. 三名译者均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博士生,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崔海英教授领衔翻译。
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少年司法领域的权威宋英辉、任士英、王大为、张鸿巍、李玟瑾联袂推荐。

目录

第一部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本质和程度 001

第 1 章?? 青春期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003

认识青春期 / 00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05

未成年人处遇的变化 / 006

青少年文化 / 007

高风险少年 / 008

青春期与高风险行为 / 009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法律 / 011

身份违犯者和身份违犯 / 012

关于身份违犯行为的解释 / 013

跨界少年 / 015

少年违法者的处置史 / 016

殖民时期( 1636―1823 年) / 017

少年犯教养所时代( 1824―1898 年) / 017

少年法庭时代( 1899―1966 年) / 017

少年权利时代( 1967―1975 年) / 018

改革议程时代( 20 世纪 70 年代末) / 019

社会控制与未成年人犯罪时代( 20 世纪 80 年代) / 019

少年违法犯罪与日益增长的犯罪恐惧时代( 1990―2010 年) / 021

对未成年人行为的新理解时代( 2010 年至今) / 02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背景 / 022

循证实践与少年司法 / 023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社会政策 / 023

第 2 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状况和本质??/??02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数据来源 / 027

统一犯罪报告 / 027

不同年龄组的犯罪状况 / 028

少年法庭统计数据 / 030

自我报告式研究 / 031

自我报告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032

自我报告式研究的研究结果 / 032

被害研究 / 034

队列研究法 / 035

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关的社会因素 / 037

年龄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37

性别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38

种族 / 民族背景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39

社会经济地位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40

同伴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41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枪支和少年暴力 / 042

第二部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045

第 3 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人原因??/??047

古典学派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48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惩罚哲学 / 049

一般威慑 / 050

特殊威慑 / 050

丧失行为能力 / 050

理性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50

理性选择理论 / 051

日常活动理论 / 051

理性选择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52

实证主义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53

生物学和心理学实证主义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54

生物学实证主义的早期形式 / 054

当代生物学实证主义:社会生物学与生物社会犯罪学 / 055

生物社会学观点 / 060

心理学实证主义 / 061

复原力 / 069

理论的重要性 / 070

第 4 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072

社会结构理论 / 073

社会解组理论 / 074

肖和麦凯 / 074

文化越轨理论 / 078

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与犯罪价值观 / 078

紧张理论 / 080

默顿的失范理论 / 080

紧张理论和个体层面的分析 / 082

科恩的犯罪亚文化理论 / 084

机会理论 / 086

犯罪亚文化 / 086

冲突亚文化 / 087

退缩亚文化 / 087

克洛沃德和欧林理论的评价 / 088

社会过程理论 / 088

不同接触理论 / 088

不同接触理论的基础 / 088

不同接触理论评价 / 089

漂移理论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91

漂移理论的评价 / 092

控制理论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093

遏制理论 / 094

社会控制理论 / 09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整合理论 / 098

戈特弗雷德森和赫希的犯罪的一般理论 / 098

艾略特等人的整合社会过程理论 / 099

索恩伯里的互动理论 / 100

第 5 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互动理论??/??104

标签理论 / 105

弗兰克?坦南鲍姆:邪恶的戏剧化 / 106

埃德温?莱默特:初次越轨和继发越轨 / 106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的职业生涯 / 107

少年司法过程与标签作用 / 107

标签理论的最新发展 / 108

对标签理论的评价 / 109

符号互动理论 / 110

角色扮演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111

性别、种族和少年违法犯罪的互动主义观点 / 112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评价 / 112

冲突理论 / 113

冲突犯罪学的维度 / 114

对冲突理论的评价 / 117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背景:恢复性司法与争端调解 / 117

社区会议与圆桌审判 / 118

对恢复性司法的评价 / 118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社会政策:冲突的视角 / 120

第 6 章?? 跨越生命历程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23

生命历程理论 / 124

犯罪生涯的历史 / 125

当代的犯罪生涯研究 / 126

跨越生命历程的少年违法和犯罪 / 128

青春期缺乏能力 / 128

累积性劣势 / 128

转折点 / 129

跨越生命历程犯罪的不同维度 / 130

初犯年龄 / 130

犯罪升级 / 131

犯罪专业化 / 132

长期犯罪人 / 132

逮捕的累积流行率 / 133

少年犯罪和成人犯罪 / 134

犯罪生涯的长度 / 13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理论 / 13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纵向研究 / 137

但尼丁市纵向研究 / 137

蒙特利尔纵向实验研究 / 138

剑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展研究 / 138

保护性因素与生命历程 / 139

第三部分 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和犯罪预防 143

第 7 章?? 性别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45

性别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146 犯罪性别比例 / 148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性别角色与未

成年人违法犯罪 / 149

女性未成年违法者 / 150

对未成年女性违法犯罪的解释 / 153

生物学和体质解释 / 153

心理学解释 / 153

社会学解释 / 154

对未成年女性违法犯罪解释的评价 / 156

女性主义犯罪理论 / 156

性别偏见与女性未成年违法者的处理 / 158

阶层影响 / 160

种族歧视 / 161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162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回应性别问题的政策方针 / 162

第 8 章?? 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6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会环境: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 / 165

家庭因素 / 166

结论 / 167

家庭转型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169

家庭生活的其他表现形式 / 170

寄养家庭 / 170

被收养的孩子 / 171

父母是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或变性人

的孩子 / 171

同居父母 / 172

大众传媒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 / 172

暴力电视节目和电影 / 172

暴力电脑游戏 / 173

互联网引发的犯罪 / 173

黑帮说唱 / 175

人口贩卖 / 176

忽视与儿童虐待 / 176

问题的范围和性质 / 177

忽视 / 178

儿童虐待 / 178

忽视、儿童虐待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180

儿童虐待和少年司法系统 / 183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儿童虐待 / 186

第 9 章?? 学校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90

学校里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191

校园犯罪 / 192

故意毁坏和暴力 / 192

校园霸凌 / 193

霸凌被害的原因 / 194

网络霸凌 / 194

霸凌和自杀 / 195

对同性恋少年的霸凌 / 195

霸凌和校园枪击事件 / 196

霸凌与学生残疾 / 196

霸凌和种族 / 196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学业失败 / 196

学业成就 / 196

社会地位低下 / 197

学业失败 / 198

关于学校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理论观点 / 198

学生权利 / 200

正当程序 / 201

言论自由 / 201

发型和着装规范 / 201

学校搜查 / 202

安全 / 203

学校纪律 / 205

安全措施 / 205

体罚 / 205

校内滞留 / 205

校外停学 / 205

开除学籍 / 205

学校犯罪预防 / 206

评价方法 / 206

评价结果 / 206

辍学原因 / 207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有前景的干预策略 / 208

提高在校经历的质量 / 208

辅导制 / 209

替代学校 / 209

积极的学校 ? 社区关系 / 209

校本暴力预防项目 / 209

从矫治机构重返学校 / 209

减少高中辍学者的人数 / 210

减少公立学校的犯罪控制模式 / 210

第 10 章?? 帮派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213

美国的青年帮派 / 214

帮派和游戏活动: 20 世纪 20 年代到40 年代 / 214

《西区故事》时代: 20 世纪 50 年代 / 215

现代帮派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 / 215

扩张、暴力和犯罪活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年代初 / 217

新兴帮派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90 年代 / 217

现状 / 217

帮派活动的性质和范围 / 218

帮派的定义 / 219

帮派成员简况 / 219

学校里的帮派 / 221

帮派、学校和毒品 / 223

城市街头帮派 / 223

违法行为和帮派活动 / 226

小社区帮派 / 228

种族和民族帮派 / 231

未成年女性违法帮派 / 232

帮派形成理论 / 233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 / 235

第 11 章?? 药物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237

违禁药物的吸引力 / 238

药物类型 / 241

酒精和烟草 / 242

大麻 / 242

可卡因 / 243

甲基苯丙胺 / 244

吸入剂 / 245

镇静剂 / 245

安非他命 / 246

致幻剂 / 246

合成类固醇 / 247

海洛因 / 248

药物使用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248

贩毒未成年人 / 249

药物滥用的成因 / 25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应对药物问题的措施 / 252

预防项目 / 253

治疗干预 / 253

严格执法 / 254

减少伤害 / 255

第 12 章??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258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历史 / 259

极富前景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项目 / 261

替代性预防措施 / 263

积极少年发展 / 263

相信孩子的人 / 265

我有一个梦想基金会 / 266

野外项目 / 266

环境和制度预防项目 / 266

青春期女孩 / 266

家庭 / 267

暴力预防项目 / 268

预防形式之一:训练学校 / 270

希尔克雷斯特训练学校 / 270

亨内平县家庭学校 / 270

霍根街地区少年中心 / 271

是什么成就了这些示范机构 / 271

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 272

第四部分 少年司法制度 275

第 13 章?? 美国少年司法概述??/??277

少年司法体系的发展 / 278

少年司法的起源 / 278

基于社区的矫正的出现 / 279

少年监禁机构的发展 / 280

21 世纪的变化 / 282

从少年司法体系中分流 / 283

青年法庭 / 283

少年毒品法庭运动 / 284

分流:赞扬声和反对声 / 285

当今的少年司法体系 / 285

少年司法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285

少年司法程序中的阶段 / 286

少年司法制度和成人司法制度的比较 / 288

基本的矫正模式 / 289

改造(治疗)模式 / 290

正义模式 / 290

犯罪控制模式 / 291

平衡性和恢复性司法模式 / 292

对四种模式的比较 / 292

少年司法领域的治疗 / 293

个体层面的治疗项目 / 293

团体项目 / 296

毒品和酒精滥用干预 / 297

在什么环境下,为谁做什么 / 298

少年司法中的分级制裁 / 299

分级制裁制度的核心原则 / 299

种族和少年司法 / 300

不成比例的少数民族监禁 / 接触 / 301

错误的定罪 / 302

未来趋势 / 302

第 14 章?? 警察和少年??/??305

警察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史 / 306

警方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态度 / 309

未成年人对警察的态度 / 310

未成年违法者的处理 / 311

影响警察自由裁量权的因素 / 312

非正式处置和正式处置 / 314

未成年人的法律权利 / 317

搜查和扣押 / 318

审讯实践 / 320

采集指纹 / 321

审前鉴定实践 / 322

警察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 323

基于社区的干预措施 / 323

基于学校的干预措施 / 324

基于帮派的预防措施 / 326

警察自由裁量权的作用 / 327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抵制药物滥用教育项目 / 327

第 15 章?? 美国少年法庭??/??329

少年法庭 / 331

少年法庭的设立 / 332

法律规范的变化 / 333

少年法庭的现状 / 340

少年法庭法官 / 341

调解员 / 342

辩护律师 / 342

检察官 / 343

缓刑监督官 / 343

非司法辅助人员 / 344

审前程序 / 344

拘留听证会 / 345

收案程序 / 346

移交程序 / 349

反向弃权与混合量刑 / 350

弃权移交刑事法院 / 353

对弃权的评估 / 353

少年审判程序 / 354

裁决听证 / 354

处置听证 / 357

司法选择 / 359

上诉权 / 361

未成年人量刑结构 / 362

跨越整个生命历程的犯罪:移交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 365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社会政策:少年法庭的卓越表现 / 366

第 16 章?? 少年惩教??/??369

少年缓刑 / 370

缓刑服务的功能 / 370

风险控制与减少犯罪 / 374

少年缓刑项目 / 377

缓刑者的权利 / 378

缓刑的有效性 / 378

基于社区的制裁 / 379

软禁和电子监控 / 380

日间治疗项目 / 381

联合海洋学会项目 / 382

居住设施或团体之家 / 382

提高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的有效性 / 384

少年监禁 / 386

机构安置的类型 / 386

对未成年人的短期监禁 / 387

对未成年人的长期监禁 / 390

为女性提供的设施 / 395

机构化未成年人的权利 / 395

接受治疗的权利 / 396

诉诸法院的权利 / 397

免遭残酷和不寻常惩罚的权利 / 397

少年善后服务 / 397

善后服务的运作 / 398

风险控制与减少犯罪 / 399

成人监狱中的未成年人 / 400

未成年人在训练学校中的居住生活 / 401

对少年监禁机构管理的建议 / 402

节选

推荐序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一场持续了10年的以“文化大革命”为名的动乱。同时,党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秩序百废待兴。但当时,有那么一群人仍在肆无忌惮地兴奋躁动,他们在街上嚣张地拦劫骚扰他人,在公共场合约架群殴,甚至聚众淫乱等。这是一批尚未成年或刚刚接近成年的年轻人,从10多岁到25岁上下,研究者将他们统称为“青少年”。当时,我国还出现了第一个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团体,即现在的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其成立于 1982 年初。
然而“青少年”只是一个统称,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的成年年龄为18周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也认定18周岁为完全具有刑事责任的成年人,对18周岁以上和以下人员的法律惩罚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相关研究也不再用界限不清的“青少年”一词,改用界定清晰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下的违法犯罪的情况也有差别。未成年中有一些人的年龄尚未到法定刑事责任处罚的年龄,因此,尽管他们已经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构成“违法”事实,但仍不能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犯罪”,他们仅被称为“未成年人违法”;还有一些未成年人,他们年龄或罪行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但未达到18周岁即成年人的年龄,这部分人经过少年法庭审判后仍可以认定为犯罪,我们将这部分人称为“未成年人犯罪”。这两部分人员合并就统称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1992 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关立法旨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而这一努力一直在持续。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社会经济、教育、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巨大发展,人民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和便利。但是,成长中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困扰着家长、教师、司法工作者和整个社会。国家至今两度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期待通过法律,既要保护未成年人,也要减少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
近几年来,18岁之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等异常行为屡见报道。更有甚者,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杀害自己的母亲、强奸幼女、结伙盗窃等,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被害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给他们自己的一生带来难以估量的麻烦。如何更好地治理未成年人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在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研究目光转向其他国家,了解他们是否有同样的困扰?他们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最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应对和治理这类社会顽疾?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亚捷编辑向我们推荐翻译这本美国最新版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值得翻译,是因为它不仅能让专业研究者从中一览海外相关研究的纵横,还能为所有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人们,包括家长、老师和少年司法工作者提供参考。本书系统而详尽地界定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概念、特点,发生行为异常的重点时期,揭示了他们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以及从个人到社会背景、从家庭到学校环境的诸多原因。书中除了研究性别、帮派、药物或毒品等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之外,最有意义的是,还介绍了美国少年司法,包括警察、少年法庭和少年惩教等帮教和防控举措。
本书由我的三位已毕业的女博士翻译,领衔者崔海英博士系公安部铁道警察学院副教授,她在做博士论文时就多次深入司法部的监狱和公安部的监所对犯罪或违法的未成年人进行了大量一对一的访谈。她组织翻译这本书可谓驾轻就熟,既丰富了她以往的研究,也为我们了解国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暨治理等最新研究进展提供了中文版本。李玟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2020年5月21日译者序2019年夏,恩师李玫瑾教授致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委托其翻译一部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著。老师看后,感觉专著内容不错但无暇分身,便转而推荐我来翻译,并叮嘱,若我一个人吃力,可以组织同门加入。于是我便邀请了张丽欣、徐超凡和我一起来完成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由于我们三人2019年冬季学期课多、工作任务重,着手翻译已经是冬季期末的事儿了,我们干得热火朝天之时也正是新冠肺炎肆虐之时,正是疫情把我们禁足在家,让我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各自的翻译任务;我们也借助翻译时刻的专注和投入,让我们应对疫情的心不那么焦虑,虽然也不时关注着疫情的发展,但因为我们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在翻译之趣上,这种积极心理学中所谓的“福流”之力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一种疗愈的作用。我想以后每当看到我们翻译的这本书时就会想到这段经历,这段承载着人类战胜病毒的艰难与悲鸣的经历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由美国北艾奥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莱门斯?巴特勒斯博士、北卡罗来纳大学彭布罗克分校特聘教授弗兰克?施马莱格博士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教授迈克尔?G. 特纳博士三人共同撰写,本书已经是第10版,我们可以想象它在美国的流行程度。三位教授著述颇丰,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犯罪学、少年司法等领域造诣深厚,也成就了本书深厚的专业底蕴。
这是一本全景式介绍美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著,涵盖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性质和程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环境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以及犯罪预防、少年司法系统四大内容板块,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我想用“如饥似渴”“迫不及待”“引人入胜”“流连忘返”等词汇来形容我们三位译者畅游其中的感悟,也期待未来读者通过本书得以全方位地思考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美国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少年司法实践、少年矫治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举措中获得启示,这也正是翻译本书的初衷和价值所在。
与以往研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专著不同,本书并未局限在犯罪学、社会学或刑事司法学等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运用一个整合性的更宏大的视野来审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即便是对某一个学科领域的探究,本书也尽可能囊括所有重要的理论,如在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的社会学思索中(见第4章),就有着社会结构理论、社会解组理论、文化越轨理论、紧张理论、机会理论、社会过程理论、不同接触理论、漂移理论、控制理论和整合理论等不同理论视角的探究。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深深地被其吸引,尤其在我校对通稿时感受尤为强烈。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翻译和通稿工作却是一件令我兴趣盎然且乐此不疲的美差,这就是有魅力的著作带给读者的感受。总的来说,本书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大量的统计数据和图表穿插其中,增加其形象性。本书引用的有美国司法部(th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联 邦 调 查 局(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FBI)、 司 法 统 计 局(th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少年司法和犯罪预防办公室(the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OJJDP)、《统一犯罪报告手册》(Uniform Crime Reporting Handbook)、全国犯罪被害调查(National Crime Victimization Survey)等的统计数据,数据来源权威,而且以图表的形式展现,能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形象呈现,便于理解。本书的很多理论和事件发展也都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简明扼要地抓住了其理论内核和事件发展脉络,生动易懂。
感性故事与理性论证并存,增加其可读性。正如前面提到的,该书的三位作者均是学术造诣深厚的学者,其在理论论述方面颇显专业功底,尤其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的理论探讨方面,理论探究全面深刻,一般而言,读者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读起来是有难度的。但该书与一般的学术专著不同,不仅有深奥的理论论述,而且有生动鲜活的故事穿插其中。每章开头都设有“犯罪之声”专栏――主要讲述一位与本章内容相关的少年违法者的成长故事(都是基于本书作者克莱姆? 巴特勒斯独立研究的真实案例),而每章的结尾则是关于主人公埃米?沃特斯(Amy Watters)的连载故事――从其5岁讲述到16岁半(高中),讲述了埃米一段段与各章内容高度相关的连续剧式的人生经历。埃米半岁时丧母,由父亲带大,经历了一个问题少年“该有”的生命轨迹:偷窃、离家出走、过早性行为(13岁时)、结交违法犯罪的朋友,最后埃米因和男友CJ在校园里贩毒被判缓刑,又因偷狗违反了缓刑规定而被送进少年监禁机构。监禁机构的贸易培训和美容师课程对她成功地重返社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终,她成为一名美容专家,从此远离毒品,走上了正途。
灵动精神穿行于深厚的理论中,以细节制胜。很多章的章名下有一句名言点题,读后如醍醐灌顶,如“一个国家的未来希望可以直接通过其少年目前的前景来衡量。”“我们总担心孩子明天会怎样,恰恰忽视了他的今天。”“受虐待和被忽视的儿童数量对少年司法系统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很多有这样经历的孩子最终都会进入该系统。”每章都有若干个“犯罪之声”“想一想”“你会怎么做”等板块,这种灵活的处理和对细节问题的关注,使得本书特别耐人寻味,专业之中闪现着灵动的精神。
思辨性问题不时闪现,极富批判精神。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是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和开放性思维的。本书的每一章都有若干个“想一想”板块,提出诸如“青春期的孩子深受现在媒体的影响,包括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服务,如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如何助益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在大多数司法管辖区,犯了非常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可以被移交到成人刑事法庭审判。这样移交的后果是什么?”等。在每一章的某些专栏最后,都会提出思辨性讨论题,如“如果取消少年诉讼程序,把未成年人置于成人法庭处理,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多大伤害?”“如果对少年犯罪人采取成人诉讼程序,会有什么好处?”等。该书的批判性精神不仅体现在其问题设计中,还体现在其敢于对一些极负盛名的实践项目进行质疑,如第 14 章所提到的抵制药物滥用教育(drug abuse resistance education,D.A.R.E.)项目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学校毒品教育项目,但本书毫不留情地指出其有几个令人失望的评估结果,并引用了丹尼斯?罗森鲍姆(Dennis Rosenbaum)的话来批判其被不合理地过度重视的现实:“毒品预防领域(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个已知无效的项目得到了数百万美元的支持,而已知有效或有前途的项目却被搁置一边,始终没有资金支持。”
循证实践贯穿始终,崇尚科学精神。书中的很多章节里都有“最佳实践证据”或者“循证实践”的专栏,对本章涉及的理论内容做得好的一些实践进行介绍,并引发讨论与思考。如第8章的最佳实践证据是戏剧项目帮助年轻人改邪归正,让犯罪程度轻微的少年违法者在舞台上表演自己的经历起到了良好的矫治效果。第11章的循证实践是对毒品法庭(专门处理涉毒案件的法庭)是否有效的探讨,循证实践表明少年毒品法庭在帮助少年减少情绪症状和毒品使用方面效果更佳,并提出了“你认为少年毒品法庭对哪一类未成年违法者会更有效”等思辨性讨论题。第15章对北卡罗来纳州改善未成年人虐待、疏忽和依赖有关的少年案件诉讼程序的方法进行了介绍,认为该循证实践为将其推广到全美提供了希望。
与社会政策紧密联系,注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李斯特的“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同样适合于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解决之道很多还是要从社会政策上去设计,完善的社会政策对于防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至关重要。本书作者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很多章都设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社会政策方面的探讨。如第8章在儿童虐待相关的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了“干预越早越好”“不要漠视那些被忽视的孩子”等六项原则。第16章在社会政策方面,介绍了全美少年和家庭法院法官理事会确定的法院及法官的职能,界定了一个卓越的少年法庭应有的基本样貌。
我们决定翻译本书源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首先,我主持的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未成年人犯罪危险评估研究”(课题编号:18BFX108)正好与本书内容高度相关,我既可以从翻译本书中汲取对课题有用的理论养分,本译著也算是该课题的一个阶段性工作内容和成果。
其次,与我们的研究旨趣一致。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本人正在做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徐超凡的博士论文是对“问题少年”的家庭治疗方面的研究;张丽欣的博士论文是对再犯的循证矫正方面的研究,所以本选题与我们三人的研究旨趣大致相同。
再次,我们有过同类书籍的翻译经验。2017年出版的由李玫瑾老师领衔翻译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我们三人均有幸参与其中,分别承担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犯罪行为溯源、犯罪与人格异常、攻击和暴力、家庭暴力等章节的翻译工作,这些都为我们翻译本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希冀通过对美国研究成果和少年司法实践的审视,来为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和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前言以及第1~6章由张丽欣翻译,徐超凡翻译了第7~12章;我本人翻译了第13~16章,并负责全书的译校和统稿工作。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在翻译和译校过程中,我对拿不准的一些专业词汇和一些难懂的句子多次向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的杨三涛硕士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陈在上博士请教和讨论。李玫瑾教授最后也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翻译进行了指导和点拨。杨三涛虽然是法学方面的硕士,但他对英语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对法律专业词汇非常熟悉,人称“walking dictionary”(活字典),很好地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他会为我提出的一些专业词汇不惜费时费力追根溯源查找词的出处,找到最合适的翻译,如对第5章“talking piece”的翻译他用了半天多的时间去查资料,找到了这个词的“前世今生”,最终认为翻译为“象征发言权或发言机会的物品”比较合适。后来李玫瑾教授在审阅时发现该词翻译为“发言牌”更为形象生动。陈在上博士曾经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访学,他本人又是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改革等),对美国的司法制度及其专业词汇非常熟悉,他对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见解也使我受益匪浅,而且他能在繁忙的学术研究中抽出时间为我答疑解惑也让我非常感动。河北经贸大学的胡鹤鹤和李艳杰两位硕士也为本书的翻译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对1~6章一些图表的制作、1~12章参考文献的整理、一些章节格式的调整等,他们的辛苦付出也为本书翻译的顺利完工贡献了力量。在译稿完成付梓之际,尤其要感谢恩师李玫瑾教授对我们的推荐,感谢张亚捷编辑在翻译过程中的多次指导,没有李老师的举荐和张老师的指导,本书难以面世!最近几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恶性案件频发,不断挑战人们的底线,如2019年10月20日大连市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案,以及2020年4月18日安徽省宣城市13岁的男孩将10岁女孩残忍杀害并抛尸案,由此引发专家学者乃至全民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控和处置的热议,2019年11月中国人大网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面向全社会征求修订意见。鉴于此,从国外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控和少年司法实践中汲取养分已经成为立法、司法与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本好书可以引发人的思考,启迪人的智慧。正如本书所言:“我们的社会在害怕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不知道如何对他们设限。他们开始以骇人听闻的方式行事,没有人阻止他们。”“在任何一个被犯罪所诅咒的社会里,主要的问题不是惩罚罪犯,而是防止年轻人接受犯罪训练。”面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们只能未雨绸缪,借鉴国外司法和实践中的可取之处,尽全力去阻止他们,尽可能地去帮助那些误入歧途迷失的孩子,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由于本书的专业性非常强,涉及犯罪学、社会学、刑事司法、少年司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管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请教行家,但囿于我们的学科背景、专业积淀和理解表达等所限,我们的翻译作品也难免有缺憾,敬祈读者谅解并指正。崔海英
2020年4月29日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第10版)》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