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

封面

作者:[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汪三贵

页数:332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22915286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中国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为依据,进而对中国的扶贫事业进行深度观察、思考与评述的一本通俗性著作

作者简介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
国际企业战略家和投资银行家,库恩基金会主席,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30多年来,库恩博士和他的长期合作伙伴朱亚当一直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工作,并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与《中国日报》专栏作家。
库恩博士出版著作30多部,包括《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How China’s Leaders Think)和《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The Man Who Changed China: The Life and Legacy of Jiang Zemin)等。他还是大型纪录片《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Voices from the Frontline: China’s War on Poverty)的主持人和撰稿人,该片获得第72届艾美奖提名、2020年泰利奖铜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2017—2019年度)特别奖。
汪三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多个国际发展机构咨询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和国务院扶贫办首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
叶兴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雷 明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左 停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座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
王晓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 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王小林
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扶贫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孙咏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本书特色

立足全球减贫事业,传递中国经验: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关注和求解答案的民生课题。中国减贫人数占全球减贫人数的四分之三,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正在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保持脱贫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减贫工作常态化。本书选取了中国在扶贫脱贫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成功案例,总结了中国执政党和各级政府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减贫提供了助力,从而具有了全球意义。
讲好民众脱贫故事,见证中国温度:本书选取最说服力的典型案例,生动讲述中国民众脱贫故事。脱贫攻坚,既是各级省市县村合力作战的攻坚史,也是每个家庭、每个人迎难而上的奋斗史,本书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示出中国扶贫工作的真实状况、中国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中国精神,叙述了在中国广袤大地发生的美好感人故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心系百姓的亲民温度。
破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呈献中国智慧:本书从中国的制度优势、政策导向、机制优化、协同作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和锐意创新等方面破解了中国共产党在扶贫、脱贫,构建小康社会方面取得成功的治理密码,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坚持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方面的自信与决心,展现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和执行能力,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国扶贫事业:以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和汪三贵先生为首的创作团队,在国内、国际扶贫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对中国的扶贫事业有着深度观察和独特解读,对中国的减贫实践和理论有权威阐释,使本书具备了开阔的国际视域以及理论与实践接轨的思想深度,也使中国的扶贫故事占据了向全球推广的制高点。

目录

序一 全世界都应该听到的中国故事
序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政治优势
第一章 国家目标: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
第一节 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
第二节 脱贫标准:“两不愁”与“三保障”
第三节 决心:必须全面实现的庄严承诺
第四节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第二章 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关键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强力开展脱贫攻坚最大的政治优势
第二节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第三节 扶贫开发与基层建设有机结合
第四节 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完善责任体系
第三章 精准扶贫: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
第一节 切实做到“六个精准”
第二节 科学识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第三节 责任到人,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第四节 分类施策: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第五节 精准脱贫,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
第四章 以资金投入保障脱贫攻坚
第一节 建立与脱贫攻坚要求相适应的投入体系
第二节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第三节 推进资本市场参与扶贫
第四节 发挥保险力量,着力精准扶贫
第五节 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第六节 夯实基础设施,筑牢脱贫根基
第五章 强化社会合力,打赢人民战争
第一节 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
第二节 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第三节 凝心聚力,将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到底
第四节 做好扶贫协作,优化对口支援
第五节 由“输血”变“造血”,让有限变无限
第六节 设立脱贫攻坚奖项,推广先进典型
第六章 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可持续内生动力
第一节 扶贫必扶志,治贫先治愚
第二节 授之以渔,让贫困人口自己养活自己
第三节 不大包大揽,防止等靠要
第四节 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
第五节 丰富文化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第六节 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第七章 从严从实,让脱贫结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第一节 抓严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
第二节 压实责任,考核工作成效
第三节 确保脱贫质量,防止“被脱贫”“假脱贫”
第四节 严防运动式脱贫,不搞“一阵风”
第五节 一手防急躁,一手防拖延
第六节 科学制定脱贫摘帽时间表,防止层层加码
第七节 向扶贫中的腐败行为宣战
第八章 标本兼治,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
第一节 消除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发起挑战
第二节 保持持续脱贫,防止再度返贫
第三节 全面排查缺项漏项,逐项逐步整改到位
第四节 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扶上马送一程
结语 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及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后记

节选

序一
全世界都应该听到的中国故事
[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30多年来,我一直不断来到中国。同时,我也一直同我的长期合作伙伴朱亚当合作,以各种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虽然中国有很多成就,也有无数值得一讲的故事,但我认为同中国承诺2020年底前在全国消除极端贫困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建立的国家体系比较起来,其他的故事都不足以代表真实的中国,也都没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我发现,中国的脱贫攻坚是消除外国人对中国偏见和改变他们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最佳故事。其中的很大原因,就在于外国人对中国的脱贫承诺和行动——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知之甚少。
外国人读到的有关中国扶贫的文章,通常都是泛泛而谈,使用的都是诸如“8亿人”这样的大数字。这些数字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很难打动人心。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脱贫工作,就必须去听一听一个个贫困家庭脱贫的故事——也就是几千万个家庭的脱贫故事。
在过去30年里,尤其是在过去15年里,我和我的长期合作伙伴朱亚当走遍了中国各地,走访了100多个城市(和无数个县、乡、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采访,撰写了一批图书和文章,并制作了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
做过这一切之后,我自认为对中国已经很了解,但是直到我开始实际深入到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山村之后,我才真正对中国在扶贫工作上所作出的努力感到钦佩。我得以同贫困村民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他们中有通过创办企业脱贫的人,有易地搬迁到城镇郊区居住的人(也有虽然极度贫困但却拒绝离开故土的人),以及那些因为生病或虚弱而需要得到社会保障的人。他们的生活让我感同身受,我好像也成为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同他们一起踏上了脱贫之旅。
同时我也惊讶地发现,许多中国城市居民并不了解中国农村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尤其是那些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人。在我与这些年轻人,包括出生在大城市的农民工的孩子们的交谈中,我感到很悲哀,因为他们许多人并不知道正发生在村里和乡里的历史性变迁,而那里不久之前还是他们的父母生活和务农的地方。
这就是我要致力于向全世界——也包括中国——讲述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的原因。我必须把这些中国故事讲出来。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中唯一一个不是海滨或离海较远的城市,又是中国大西部地区的门户。而中国西部的贫困程度历来都是很高的。作为一个直辖市,重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包括它所面临的脱贫攻坚工作。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在扶贫工作的制度建设和措施执行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因此,当重庆出版集团向我提出了撰写这本书的选题构想和指导意见时,我非常赞赏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担当精神。我和朱亚当都十分乐意参与其中。
扶贫工作意义重大,通过扶贫工作去了解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不辱使命、取得扶贫工作的成功,能使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结构和组织能力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一点在当前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全世界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正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迅速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确诊病例和死亡数量都非常低,这让许多外国人惊叹不已。对此我想指出的是,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战和全国消除极度贫困的攻坚战,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及其强大的组织能力。
因此,要想真正了解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就要去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治理体系是如何实际运作的。
关于中国的精彩故事有很多,但首屈一指的却是脱贫攻坚的故事。 有些外国人总是心怀偏见地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首要目的是政治权力、经济统治和军事扩张,但是当他们发现他将扶贫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时,很可能都会感到惊讶。7年来,我一直在跟踪习近平对2020年底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的执着追求。
在改革的最初几十年里,尽管中国领导人就扶贫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思考,但他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增长上——经济增长自然而然地使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功发展故事。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有一个问题却变得越来越严峻,那就是中国仍然有大约1亿人继续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
或许因为地处偏远山区,或许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教育或工作机会,也或许因为老弱病残,无论中国经济如何增长,也无论中国的人均GDP和收入有多高,这些贫困人口都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桎梏。
中国确立的第一个国家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即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要达到的目标。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而且必须全面实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到了时候我们说还实现不了,再干几年。也不能到了时候我们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他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精准”的意思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工作的程序、方法以及相应的扶持政策,包括对贫困的标准定义、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个性化的脱贫措施和方案等。
2013年以来,中国通过严格、量化、透明的程序实施精准扶贫,每年成功使1000万到1400万人口脱贫。一开始他们就使用了标准的方法,即年收入,确定哪些人是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对医疗保健、教育和卫生设施(如冲水马桶)等情况展开摸底调查。
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要确保得到帮扶,每个村庄都指派专员负责实施精准脱贫计划。省、市、县、乡、村五级党组织的书记相互协调,定期随机实行第三方评估,以确保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公正性。
我见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时,他直言相告说:“穷人在哪里?穷人在农村。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大部分受过教育、有技能的村民迁移到了城市,留下来的人大多数都没有能力自寻出路。有些人不会说普通话,有些人不仅缺乏技能和能力,还缺乏想法。他们已经穷惯了,对政府等靠要;他们甚至不敢梦想更好的生活,对自己毫无信心,认为自己祖祖辈辈就一直是穷人,好像他们命中注定就该贫穷。”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刘永富自问道,“发展产业需要带头人,但是村子里没有人才。因此,我们向12.8万个贫困村庄输送了人才。这些干部以前都是县级以上的政府官员,或者是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我们派他们去帮助村民制订发展规划,解放他们的思想。”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脱贫之道: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密码》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