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

封面

作者:刘杨 著

页数:360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

ISBN:978711225337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复杂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当代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向,新奇、复杂的建筑语言及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在这多元化的建筑创作现象中出现了一种以德勒兹哲学概念为创新方法的建筑形式,并相应的涌现出一批先锋建筑师和大量的建筑作品。这些建筑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创新特征,并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由此,德勒兹哲学也体现出对当代建筑创作的巨大推动力。本文就是以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差异哲学为理论基础,旨在阐明德勒兹哲学与当代建筑创作之间的系统关系,并以德勒兹哲学为工具,通过分析当代复杂的建筑现象,构建适应后工业社会的建筑创作思想及理论。使德勒兹哲学更好的指导建筑实践,并为当代复杂、多元建筑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解读提供理论和思想依据。

作者简介

刘杨,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基金等项目。在《建筑学报》、《美术观察》、《艺术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书特色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对这些建筑创作思想进行阐释,对其建筑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对建筑创作思想下的建筑创新特征进行解析,以期获得指导当代建筑创作实践的系统理论。
通过本书关于德勒兹哲学与当代建筑创作理论的系统建构,可以看出,德勒兹哲学从时间、空间、身体感知、生态发展层面指引了当代建筑创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当代建筑的形式创新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和操作手法上的指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德勒兹哲学与当代建筑的关联
一、德勒兹哲学与当代建筑思想的关联
二、德勒兹哲学与当代建筑创作的关联
三、传统哲学解读当代建筑现象的局限
第二节 德勒兹哲学思想解析
一、德勒兹哲学的差异性与生成性特质
二、德勒兹哲学的核心概念
三、德勒兹的哲学纲领及主体结构
第三节 本书的写作框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理论建构
第一节 建筑创作与德勒兹哲学的相关性
一、关注时间问题的同源性
二、关注空间问题的同源性
三、关注身体问题的相似性
四、关注生态问题的相似性
第二节 德勒兹哲学在当代建筑创作思想中的转换
一、德勒兹哲学时延电影理论的引用
二、德勒兹哲学平滑空间理论的引入
三、德勒兹哲学“无器官的身体”理论的借鉴
四、德勒兹哲学动态生成论的衍生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德勒兹时延电影理论的影像建筑思想
第一节 影像建筑思想的时延电影理论基础解析
一、线性时间的超越
二、感知-运动模式的突破
三、直接时间影像的呈现
第二节 影像建筑创作思想阐释
一、建筑空间的回忆-影像
二、建筑空间的梦幻-影像
三、建筑空间的晶体-影像
第三节 影像建筑思想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空间的闪回表现
二、建筑中超序的空间
三、空间与时间的叠印
第四节 影像建筑思想的建筑创新特征解析
一、建筑影像的透明与半透明性
二、建筑影像的符号性
三、建筑影像的虚拟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德勒兹平滑空间理论的界域建筑思想
第一节 界域建筑思想的平滑空间理论基础解析
一、界域的平滑空间运作模式
二、平滑空间的界域开放性
三、界域的形态与空间
第二节 界域建筑创作思想阐释
一、建筑与环境的结域
二、建筑与环境的解域
三、建筑的界域化
第三节 界域建筑思想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地形拟态
二、地势流变态
三、界域情态
第四节 界域建筑思想的建筑创新特征解析
一、建筑空间的维度性
二、建筑的表达性
三、建筑空间形态的动态连续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理论的通感建筑思想
第一节 通感建筑思想的无器官身体理论的基础解析
一、无器官身体的通感感知图式
二、通感的感觉逻辑
第二节 通感建筑创作思想阐释
一、建筑中的身体-感觉
二、建筑中的身体-事件
三、建筑中的身体-媒介
第三节 通感建筑思想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感觉的建筑形式分化
二、事件的建筑形式生成
三、媒体的建筑形态拓展
第四节 通感建筑思想的建筑创新特征解析
一、建筑的情感性
二、建筑的互动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德勒兹动态生成论的中间领域建筑思想
第一节 中间领域建筑思想的生成论基础解析
一、中间领域的生成观
二、中间领域的差异性内核
三、中间领域的深层生态观念
第二节 中间领域建筑创作思想阐释
一、动态多元共生
二、差异化生态意义生成
三、联通式自组织更新
第三节 中间领域建筑思想的创作手法分析
一、图解的中间领域建筑生成图式
二、块茎的中间领域建筑生成组式
三、游牧的中间领域建筑生成变式
第四节 中间领域建筑思想的建筑创新特征解析
一、建筑的开放适应性
二、建筑的仿生性
三、建筑形式的临时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外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