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明
页数:316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077593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书是《通往文化传播之路》的姊妹篇。集汇聚了海外人类学、文化遗产、学术观察、汉语靠前教育等议题。学术要在交流中对话,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学术传承不应局限于话题的延续,还应致力于研究方法和治学态度上的古今沿袭。文集内容主要有:刘明孤身前往中亚塔吉克斯坦进行实地调研,希冀实现对诺鲁孜节时间、空间、饮食、服饰、活动、仪式、忌等方面较为完整的社会和文化认识;高良敏、齐腾飞远在东非坦桑尼亚,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对立、并存和博弈刻画地精彩纷呈;余成普透过地方生物学概念将生物和文化过程的地方变异和可塑性、生物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关系、生物-文化连接的微观机制等学理争论呈现得精彩绝伦;方静文着眼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的名人故居和文化产品,梳理其文化遗产的古今关联亦如诗如画;陈靖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考察,充满了思辨性和浓浓的乡土情怀;陈昭另辟蹊径的“树”立认同研究,在加强人类与自然理解与对话的思考上令人眼前一亮;陈晋对西南川滇边境纳人达巴的“木卡布”仪式进行分析,从唱诵视角将“作为动作的词语”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极具现场感和情景化;李文钢关于贫困文化论的反思鞭辟入里并具有启发性;孙海芳有关“臼”部符号背后原始思维、生殖崇拜和亲属制度的阐释,也满载书卷和考古的气息。
作者简介
刘明,新疆喀什人,祖籍浙江永康。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跨境民族塔吉克族同源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迁徙与文化适应调查研究”,主持并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社会转型中维汉劳工交往调查”。
刘洋,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体育非物质文化研究、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研究。近年来,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厅局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1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出版著作1部;获各级各类奖励12项。
陈昭,北京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互助养老”研究、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领军人才项目“民间养老模式”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跨境民族塔吉克族同源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