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四辑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

封面

作者:陈岱孙 著

页数:31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1000992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1975年-1977年间陈岱孙先生为北京大学经济系同学做的经济学说史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编写的。共分为五篇,前两篇主要阐述了增进国富的生产中劳动和资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问题;第三篇讨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作者深刻的阐述魁奈天才般的尝试以及马克思的功绩;很后一篇为流通学术以及经济危机学说,对1825年开始的危机论做了重点研究。本书是研究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推荐阅读书籍。

作者简介

陈岱孙(1900—1997),我国久负盛名的著名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经济学界元老和大师,先后任教任职于清华大学(1927—1951)和北京大学(1952—1997),任经济学教授或名誉教授、先后长期担任经济学院院长或系主任,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兼任校内外多项学术职务,又任第二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陈岱孙原名陈总,福建闽候人,早年留学美国,192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亲历了八年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艰苦岁月、建国前后高教事业的巨变和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蓬勃盛世。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和科学家,他始终同国家民族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度过了平凡而杰出的一生。 陈岱孙桃李满天下,堪称教书育人的楷模。他一生谦虚谨慎,鄙视虚饰和浅薄;他满腹经纶,又惜墨如金。改革开放之初问世的《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是作者惟一的学术专著,在当时经济学界清除极“左”思潮和拨乱反正中,发挥了巨大的启示作用。《陈岱孙文集》(两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和《陈岱孙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是陈岱孙的两部主要文集。

目录

前言
序论

第一章 价值学说
第一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前思想家对价值和劳动关系的认识历程
第二节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学说上的科学变革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节 前古典时期重商主义者对剩余价值的最早见解
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剩余价值的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
第三节 马克思创立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基石的剩余价值学说

第三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学说
第一节 重农学派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分析的尝试
第二节 斯密和其他后继的古典经济学者在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上的退步
第三节 马克思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学说

第四章 经济危机学说
第一节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传统
第二节 和传统对立的,承认普遍生产过剩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消费不足论
第三节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学说

陈岱孙先生学术年表
弦歌不绝道德文章
一部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结合的专著:《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

节选

  《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配第在考察价值时,总不能离开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和二者所包含的劳动比较量的形式。一方面,由于他没有劳动二重性的概念,不理解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是抽象劳动,他就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来。另一方面,由于重商主义的残余影响他“把特种的实在劳动即采掘金银的劳动,叫做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又混同了交换价值和价格,不能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来。其结果就是,“货币表现为价值的真正形式”。  然而,在货币表现为价值的真正形式下,我们却看到了马克思所称的“作为社会劳动的形式的价值”③。配第所考察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所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而且是作为资本生产物的商品。而在交换的过程中,它已经通过自身的转移,表现为物化的一般劳动。配第对于作为社会劳动的形式价值的认识,为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式下,对成为价值源泉的劳动性质的初步了解,开辟了道路。  由于配第没有劳动二重性的理解,他还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了作为交换价值源泉的劳动和作为使用价值源泉的劳动。他曾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就使用价值而言这是正确的,但就价值而言这是错误的。为了使劳动和土地两者有个等同关系以便比较,配第又把二者都折成为每人每日口粮的单一计量单位。实际上,他又从劳动决定价值陷入了工资决定价值的错误。  尽管配第对价值问题的论述是混乱的,但是他的基本观点仍然是价值决定于劳动的时间,而且这一理论还是他的其他经济理论的统一基础。  布阿吉尔贝尔在《法兰西详情》一书中,分析农业生产和生产费用时,提出了“真正价值”的问题。他想在经常变动的市场价格后面寻找出“真正价值”。他所谓的“真正价值”实指和这一商品相交换的另一商品,即其交换价值。马克思写道:布阿吉尔贝尔“虽然不是有意识地,但是事实上把商品的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因为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①。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自由竞争使劳动以正确的比例分配于各产业部门;而在这个条件下,商品就会按其各自所包含的劳动量进行等价交换;从而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布阿吉尔贝尔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配第一样,当然是原始的,粗糙的。而其缺点和错误的许多方面也和配第相同。但是布阿吉尔贝尔的观点又有其突出之处。  首先,配第从来没有离开交换价值的货币形态来谈他的“自然价格”,而布阿吉尔贝尔却在保存商品、取消货币的观点下来谈“真正价值”。布阿吉尔贝尔认为货币破坏了按照“真正价值”所进行的交换。因为,货币的存在使追求货币财富和成为货币财富代表者的商人能够买贱卖贵,既剥削买者又剥削卖者,从而破坏了交换的等价性。布阿吉尔贝尔不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不能由其自身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而在货币经济已经发生的条件下,又只能通过货币的形态来表现。  布阿吉尔贝尔这个观点是和他的强烈的反重商主义立场分不开的。英法的古典经济学家,作为产业资产阶级的代表,都反对既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又依附于封建王朝的重商主义。但是在英国,从重商主义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而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却从一开始就和重商主义断然决裂。布阿吉尔贝尔的保存商品取消货币的“真正价值”观点,是这个斗争过程的反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四辑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若干主要学说发展论略》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