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宋代美学史

封面

作者:吴功正

页数:522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95132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审美心理结构为中心,以具体审美活动为屏幕,以描述与评价、史实与史论、判断与感悟、思辨与体验、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相结合为基本撰述方式,在有唐数百年历史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揭示出唐代美学流变中的起伏消长,枯荣穷通。本书以中国美学通史为依托,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体例,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既体现出美学通史的连续性,又体现出美学断代史的自身特点。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作者简介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本书特色

宋代美学史典范之作,条分缕析直击文化盛世的美学现场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入选第二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宋代美学史》(修订本)是“美学史论稿”丛书中的一本,全景性地展示了宋代美学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艺术事实、审美形态,覆盖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音乐、舞蹈、体育、戏等门类,揭示了从两宋直至元代的整个美学发展历程。全书书写风格细刻深掘,辗转生发,文采斐然,切实做到了“把美学还给了美”。

目录

绪 言 宋代美学史概述 001

第一编 宋代美学的时代背景
第一章 社会与美学 021
第一节 宋代社会概况 021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与美学精神 028
第二章 文化与美学 032
第一节 文化精神与美学精神 032
第二节 理学与美学思维 040
第三节 理学—美学范畴:涵泳 049

第二编 北宋美学
第三章 初宋美学 058
第一节 初宋美学与唐代美学 058
第二节 初宋美学思想和审美形态 069
第四章 中宋美学 079
第一节 中宋诗文美学 079
第二节 中宋词美学 149
第五章 晚宋美学 189
第一节 晚宋诗美学 189
第二节 晚宋词美学 208

第三编 南宋美学
第六章 南宋美学思想 223
第一节 南宋词、诗美学思想 223
第二节 南宋理学、纯美学思想 235
第七章 南宋的美学思潮和审美形态 254
第一节 南宋初期美学 254
第二节 南宋前期和中兴期美学 272
第三节 南宋中、后期美学 304
第八章 小说、戏曲美学 357
第一节 小说美学理论和话本小说 357
第二节 戏曲美学 362

第四编 门类美学
第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369
第一节 北宋建筑、园林 369
第二节 南宋建筑、园林 385
第三节 建筑、园林美学精神 390
第十章 书法美学 397
第一节 北宋书法美学思想 397
第二节 南宋书法美学思想 402
第三节 书法美学成就 405
第十一章 美术美学 420
第一节 绘画美学 420
第二节 雕塑美学 440
第三节 工艺美学 443
第十二章 体育、百戏、音乐、舞蹈美学 448
第一节 体育、百戏美学 448
第二节 音乐美学 454
第三节 舞蹈美学 463

第五编 金、元美学
第十三章 金、元美学思想 471
第一节 诗文美学理论 471
第二节 心学—美学 477
第三节 戏曲美学理论 481
第四节 美学思想的转型 484
第十四章 文学美学形态 489
第一节 曲、词美学 489
第二节 戏剧美学 491
第十五章 书画美学 499
第一节 书画美学代表 499
第二节 书画同体 506
第三节 文人画的最终形成 508
第十六章 文化—美学的多民族融合 515
第一节 蒙古族:粗放而大度的民族 515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化—美学的汉化现象 516
第十七章 元代美学之总结 519

节选

我们为什么爱宋代美学

宋代美学在广阔文化背景和深厚文化土壤中孕生,氤氲着浓郁的文化味和书卷气,成为中国美学的标准范式,更能体现学问型美学的特征,更符合生活化和情调型的审美需求。

王永的《燕翼诒谋录》曾说:“国朝待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无。”宋代的佑文政策,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文化品位的空前提升,审美文化的空前发达,文化艺术各门类之间出现了互融互通现象,这是文化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层面所必然出现的交叉交融现象。这在文化、审美个体身上有突出的体现。宋代加速了官吏的文士化、学者化历程,促使文人的文化、审美素质全面提升,他们身上总是兼备数艺、数技。例如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既是诗人、词人、散文家,还是音乐美学家;以诗人、词人、散文家身份出现的苏轼,又是画家、书家。他们不是以单一文化、美学的身份出现,而是文化、美学的全才、通才。文化、美学的互通现象,促进了相应美学理论的提出,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论才会在宋代出现。黄庭坚也在《题摹燕郭尚父图》中“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一关纽”。诗、词、歌、赋、书、画、琴、棋、茶、文玩构合为宋人的生活内容;吟诗、填词、绘画、戏墨、弹琴、弈棋、斗茶、置园、赏玩构合为宋人的生活方式;诗情、词心、书韵、琴趣、禅意构合为宋人的心态——在本体意义上是情调型、情韵型的士人心态。他们对于这些文化艺术对象怀抱的是玩味性、欣赏性(又更多的是清赏性)、体验性的态度,这便进入审美层面。例如宋人“写书为乐”,又例如宋人置园。《宋史·朱长文传》言其所造乐圃,“名动京师”。朱长文《乐圃记》曰:“冈上有琴台,台之西隅有吟斋,此予尝抚琴赋诗于此,所以名云。见山冈下有池……池中有亭,曰墨池,予尝集百氏妙迹于此而展玩也。池岸有亭,曰笔溪,其清可以濯笔。”

在性格气质上,唐人是臂苍牵黄,裘马清狂,“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英杰和侠士;宋人则是红烛夜酒,闲云野鹤的中年绅士。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序》对宋人的生活、审美状态进行了极好的描述和概括,说:“吾辈自有乐地,悦目初不在色,盈耳初不在声。尝见前辈诸老先生,多蓄法书、名画、古琴、旧研,良以是也。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文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欧阳修《玉楼春》:“酒美春浓花世界。”李清照《蝶恋花》:“酒意诗情谁与共。”宋人在这样的世界里享受诗意化生活。

宋代美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便是提供了前代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形态,诸如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话本、风俗画等。还要提到宋代的体育,已进入美学领域,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均极兴盛。特别是水上体育运动,已成为人们的审美观照对象。《东京梦华录》对北宋汴京金明池竞渡的描述,《武林旧事》等对南宋钱塘江弄潮儿的描述,都体现了两宋体育美学的成就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美学门类之一的绘画就有以金明池竞渡为描绘对象的。绘有《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又绘有《西湖争标图》(金明池又名西湖,因在汴河之西,故得此称),系院体画,有着画者的一贯特色,工笔细绘,全景式展示,金明池景观毕现,又配以密集的人物,画家以自己所独有的绘画语言进行了审美创造。

相对于唐代美学,宋代美学表现为摆脱前代,进而自立、发展的过程,这在文学美学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北宋美学形成了初宋、中宋、晚宋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了三个美学史阶段:唐韵浸染期、宋调形成期、宋调鼎盛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宋诗发展历程的描述颇给人以启发:“宋代诗派凡数变。西昆伤于雕琢,一变而为元祐之朴雅。元祐伤于平易,一变而为江西之生新。南渡以后,江西宗派盛极而衰。江湖诸人欲变之,而力不胜,于是仄径旁行,相率而为琐屑寒陋,宋诗于是扫地矣。”这就体现出宋代审美精神、思潮、特征、形态的某种变化情形,印下了宋代美学史的路线图。这一路线图是与承传、摆脱唐代美学相始终的。

宋代留给后代的物质财富是繁庶的江南经济和独特的城市化形态,明、清二代江南成为经济中心地带,其城市的发展,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深邃的理学,延伸到明代,成为具有完整形态的宋明理学,演为中国思想史之要脉。

宋代诸种社会、文化因素从多个侧面影响美学,产生了与宋型文化具有同等涵值的宋型美学。宋词、宋瓷、宋塑、宋画、宋书等,都成为具有高峰意义和时代名片性质的审美品类。宋代雅化与俗化、文人化与市民化、理学化与美学化并生并存,开启了明、清之美学。

宋代美学理论和审美形态双生双茂,美学内部交叉互渗,部门间如诗画合一,类别间如宫廷艺术与平民艺术互相影响。有宫廷受民间影响的,如宋仁宗、宋徽宗喜填词,宫廷乐舞广为吸收民间乐舞形式;有民间向宫廷效法的,如欧阳修《好儿女令》词所写的服饰上“宫样梳妆”。民间僭越宫廷服饰在此后的明代是要砍头的,宋代却无此限制,可见政治文化尚属清明,审美文化亦为开放。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宋代美学史》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