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写在历史的边上

封面

作者:王学泰

页数:29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060885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写在历史的边上》是王学泰先生的读史笔记。先生私心于史,不同于以研究为目的的史学家,注重历史的趣味或“好玩”,翻看历史的另一面,因而先生写出来的读史笔记是“写在历史的边上”。“历史的边上”即历史边边沿沿的一些小事件、小问题,也是史学家不太关注的点或不曾关注的视角,如在此书中,他读的王安石变法、北京的幽默、《丑陋的中国人》、礼乐文化中的玉,甚至立春、清明等节气,有一己之见,但足以引众人之思。

作者简介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0—1980年在北京房山县中学工作,1980—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学术专长是文学史与文化史。著有《清词丽句细评量》《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饮食世界》《华夏饮食文化》等。

本书特色

著名学者王学泰读史心得;

历史不只有宏大叙事,于茶酒吃食、诗词小说之间,亦能看尽历史百态;

说传统风俗,论古代制度,瞥书海世情——细微处知天下,芥子中见乾坤。

目录

润物无声说风俗

  话说元旦

  立春琐谈

  清明节的变异

  杏花·春雨·江南

  端午节祭与祭祀泛滥

  礼乐文化中的玉

村社组织的黏结剂:传统礼俗——读《礼失求诸野》

萧规曹随论制度

  软约束与硬规范

  冷血皇帝——乾隆

  说“罪己诏”

  说“皇恩大赦”

  科举制度的本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作为皇权统治弹性机制的科举

  远去一百年的贡院

  模糊千年的一条民事法

  吏胥之害

  “吏治”与“治吏”——评刘建基《中国古代史治札记》

  王安石变法与钱

书海世情偶一瞥

  汉字

  粥的故事

  淡: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中英的改革与保守

  说跪拜

  说诚信

  老北京的幽默

  市场上应该有些闻香果

  呼唤狂者与狷者

  君子之德,常存敬畏

  文化·“武化”·商业化

  有感于“电影经典对白的评选”

  从“不怕鬼”到“不怕兔”

  有组织的犯罪·帮会·黑社会

  又见“武林”

  从“有鬼无害论”说到“有鬼有害”

  做子民、臣民,还是做公民?

  黄宗羲定律与“黑宗羲定律”

  自然生态下的知识人

  日记漫谈

  “长毛状元”与《国朝诗别裁集》

  《闲话藏书》的闲话

  《丑陋的中国人》及其风波

  写在历史的边上——读《中国好人》

  审视清代会党泛滥的新角度——评《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

  “国学”不可能成为主流学派

  传统的读书就是“慢读书”

  再说传统读书

节选

杏花·春雨·江南

一提到春天,往往把它与江南联系起来,因为北京虽有“春季”,但几乎没有春天。当年在北京郊区(现在都纳入了市区)种地时,脱了棉袄,就穿背心,冬天姗姗而去,盛夏匆匆而至;就是原野中的荒草,刚刚看到嫩芽破甲萌生,转眼就是“孟夏草木长”了。因此,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要领略春天、沐浴春光最好的去处就是“江南”。三十多年前当我在《文学遗产》做编辑的时候,每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都要到外地组稿,特别要去长江下游、太湖周围的“江南”,那里不仅仅“春色冠年芳”,而且也是人文渊薮。 从“江南”到江南

“江南”这个词出现很早,先秦文献中就有,例如《楚辞·招魂》中的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这个“江南”的涵盖面是很大的,凡是长江之南皆可称“江南”。《招魂》中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中的“江南”则包括了南朝梁的全部领地。宋代以前许多关于江南的绮语丽词,大多泛指长江之南。乐府古辞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丘迟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等,都与现今词语中的江南有很大不同。

两汉以前,长江流域的文化虽然也自有谱系(如良渚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但与中原文化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起码中原人士是这样看的。楚人陈相放弃了儒家学说,而改学产于长江流域的“许行之学”,被大儒孟子批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也就说中原是正统的“夏”,而楚人之学是“夷”。又说:“今也南蛮 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弃“夏”学“夷”就是“下乔木”入“幽谷”。庄子也把“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到野蛮地区卖礼服)视为愚昧之举。即使到了汉代,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长江流域仍有百越遗风。

经历了两汉的南北融合和东汉以后的兵连祸接,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先进的经济文化逐步南移,特别是从晋朝南迁到南朝(宋齐梁陈)这近三百年中,长江流域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南朝文化系统逐步形成,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越了经历了“五胡乱华”后的中原。待隋、唐统一中国,促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江南在经济文化习俗方面相对的独立性也日益彰显,这在唐朝地域行政建制上也表现了出来。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将“古扬州(《禹贡》中所确立)之南境”分割出来,建立了“江南道”。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了盛唐期间(唐玄宗天宝间)又将“江南道”分为东西,“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南昌),可简称“江西”,又称“江右”;“江南东道”治所在苏州,可简称“江东”(李清照就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或“江左”。我们今天常说“江南”这个概念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从唐末到宋朝建立的近百年间,中原又一次陷于战乱,江南一带虽然亦有其问题,但社会还是保持了基本的稳定,经济文化没有受到致命的破坏(宋朝建立之初中原文化大幅度衰退,而江南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中原士人甚至把这里作为躲避战乱的场所,甚至是“安乐窝”。晚唐韦庄的《菩萨蛮》组词中有两首写到了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江南”成为“白头誓不归”之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写在历史的边上》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