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天津村镇文化保护及传承研究

封面

作者:张戈,赵晓燕,刘欣著

页数:245页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ISBN:97875680599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为视角展开对村镇空间的探讨, 利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洞察村镇空间的本质, 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 根据文化差异性而分化的村镇区域空间来作为村镇空间文化性的基本空间单元。针对天津市村镇文化空间, 从研究天津村镇文化发展历程出发, 对天津村镇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描述了天津村镇文化发展的变化趋势及影响机制并对村镇文化变化进行了度量。进而通过多学科交叉方法, 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结合几轮调研结果, 专家意见和反馈结果生成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的评价机制, 对天津市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进行评价, 提出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与传承的途径, 并通过空间引导、经济提升、文化提升方面来实现乡愁要素在村镇规划中的必要性。通过特色旅游业的带动实现经济提升 ; 通过文化元素的整合, 提取村庄特质, 改善千村一面的状态, 使村庄焕发文化活力, 提高村民对村庄生活的满意度, 从而实现宜居的目的, 探索一条村镇规划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张戈,男,天津城建大学规划与建筑学院规划系系主任,天津景观协会专家委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龄化进程下的城市规划、城市形态、乡村形态研究。

本书特色

我国近年来已展开关于历史文化村镇及传统村落的研究,保护研究的方法拓展到规划学、建筑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综合方法。研究内容针对历史文化传统聚落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特征价值研究、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发展和利用的问题研究、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研究等。但我国对历史文化村镇文化空间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村镇中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较少。本书意图立足近年村镇建设现状,追根溯源村镇文化的本源及其外延,重新审视现今乡愁的演绎,通过倡导留住乡愁的宜居建设转型新思路。

目录

第1章概述/2

1.1天津城镇化快速发展使村镇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3

1.1.1天津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大规模城镇建设并促使城市空间向近郊蔓延/3

1.1.2传统城镇文化存在的空间受到挤压,近郊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面临传承压力/5

1.1.3生活条件的改善激发了近郊居民的文化诉求/6

1.1.4对村镇文化保护的重视/6

1.2特色村镇选取与目标途径/8

1.2.1研究对象/8

1.2.2研究内容/8

1.2.3研究目的/9

1.3引导村镇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意义/9

1.3.1在村镇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构建村镇文化空间/9

1.3.2在村镇规划建设的实践中实现村镇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9

1.4研究方法/10

1.4.1一般方法/10

1.4.2技术方法/10

1.5研究框架/10

1.6天津村镇文化实地调研及分析/11

1.6.1天津村镇文化实地调研的重要性/11

1.6.2天津村镇文化调查内容的确定/12

1.6.3天津村镇文化调研/12

1.6.4天津村镇文化调研对象选择及进度安排/12

第2章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15

2.1村镇·文化·空间/15

2.1.1历史文化村镇/15

2.1.2村镇空间文化/15

2.1.3文化空间/15

2.2村镇建设与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16

2.2.1新农村及小城镇规划设计实例研究/16

2.2.2历史文化传统聚落研究/16

2.2.3国内历史文化村镇研究/16

2.2.4文化与空间关联性研究/17

2.2.5民俗研究/18

2.2.6乡村旅游研究/19

2.2.7乡村发展研究/20

2.2.8城镇化对文化影响研究/25

2.3城镇发展与文化的关系/26

2.3.1城镇是文化的聚集地/26

2.3.2文化是城镇特色的组成部分/26

2.3.3文化是城镇的发展力/27

2.4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文化的变化与特征/27

2.4.1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对村镇文化的冲击/27

2.4.2传承人的缺失——空巢现象阻断本地文脉的延续/27

2.5民俗研究相关理论/28

2.5.1民俗的分类/28

2.5.2民俗构成要素及其关系/33

2.5.3近郊民俗文化的产生/35

2.6乡村旅游研究相关基础/35

2.6.1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发展现状的研究/35

2.6.2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37

2.6.3对乡村旅游村镇规划设计及空间布局的研究/37

2.6.4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总结/38

2.6.5对旅游吸引物的理论研究/38

第3章天津城镇文化发展历程/40

3.1天津城镇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40

3.1.1元明时期/40

3.1.2清王朝建立至嘉道年间/40

3.1.3鸦片战争到清朝末年/41

3.1.4清末至民国年间/41

3.1.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41

3.2天津城镇文化变迁/41

第4章天津村镇文化特征:以中心镇为代表的村镇文化发展现状分析/43

4.1文化的地域分布/43

4.1.1大港片区/43

4.1.2汉沽片区/45

4.1.3东丽区/46

4.1.4西青区/48

4.1.5津南区/52

4.1.6北辰区/55

4.1.7武清区/59

4.1.8宝坻区/61

4.1.9蓟州区/62

4.1.10静海区/64

4.1.11宁河区/66

4.2文化的分类/68

4.2.1天津村镇文化的主要类型/68

4.2.2天津不同村镇文化的地域分布/69

4.2.3各区县的主要文化类型/74

4.3村镇文化类型及实例数量统计/79

4.3.1地区文化种类及实例数量/79

4.3.2村镇文化类型及实例总量/80

4.4天津村镇文化的主题与结构/81

第5章天津村镇文化发展变化及度量/82

5.1文化的相关属性/82

5.2文化的变化与发展趋势/83

5.2.1文化数量的变化/84

5.2.2文化属性的变化/92

5.2.3文化功能的变化/93

5.2.4村镇文化的变化趋势/93

5.3天津村镇文化变化与度量/93

5.3.1文化的度量途径/94

5.3.2文化度量的指标/94

第6章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95

6.1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的评价体系建立/95

6.1.1村镇文化空间保护的构成要素/95

6.1.2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体系因子层指标的选取/96

6.1.3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指标体系/96

6.1.4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指标/97

6.1.5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体系权重确定/99

6.2.6评分标准确定/103

6.2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结果/106

6.2.1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体系实地评分/106

6.2.2天津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结果分析/107

第7章天津村镇文化发展的引导策略/110

7.1村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保护策略/110

7.2村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础/111

7.3村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设策略/111

第二部分

——应用探索

第8章以民俗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空间保护体系架构及保护策略研究/115

8.1绪论/115

8.1.1研究对象/115

8.1.2研究内容/115

8.1.3研究目的/115

8.1.4研究意义/116

8.1.5研究方法/116

8.1.6研究框架/117

8.2天津近郊传统民俗文化特征/118

8.2.1天津近郊调研名单/118

8.2.2天津近郊主要民俗文化情况/118

8.2.3天津近郊民俗文化类型/130

8.2.4天津近郊民俗文化主体特征/131

8.2.5天津近郊民俗文化内容特征/132

8.2.6天津近郊民俗文化空间类型及特征/134

8.3天津近郊民俗文化变迁/140

8.3.1天津城镇化发展概述/140

8.3.2天津近郊民俗文化主体变迁/1428.3.3近郊民俗文化内容变迁/145

8.3.4近郊民俗文化空间变迁/147

8.3.5近郊民俗文化变迁动因/149

8.4天津近郊民俗文化传承策略/153

8.4.1促进天津近郊民俗文化的传承——建立共生关系/153

8.4.2共生关系要素的规划理念/154

第9章以旅游文化为主导的文化空间保护体系架构及规划策略/158

9.1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发展模式/158

9.1.1乡村旅游的特点/158

9.1.2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158

9.2天津蓟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160

9.2.1蓟州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160

9.2.2蓟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四个阶段/162

9.2.3天津蓟州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概述/163

9.3天津蓟州乡村旅游游客评价分析/166

9.3.1游客基本属性调查/167

9.3.2游客进行乡村旅游活动的基本情况调查/168

9.3.3游客对蓟州乡村旅游的评价调查/170

9.3.4蓟州乡村旅游游客需求和评价分析/171

9.4天津蓟州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176

9.4.1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177

9.4.2建筑空间混乱,缺少有效控制和管理/177

9.5天津蓟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策略/178

9.5.1合理进行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结构/178

9.5.2规范建筑形态,提升景观环境空间/179

9.5.3优化交通网络,强化道路系统设计/180

9.5.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卫生整治/181

第10章乡愁视角下的天津蓟州地区村庄规划宜居策略研究/183

10.1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83

10.1.1研究背景/183

10.1.2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85

10.1.3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85

10.1.4研究方法/186

10.1.5研究框架/186

10.1.6相关概念界定/187

10.1.7国内外宜居村庄规划理论研究综述/190

10.2乡愁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宜居理论研究/194

10.2.1乡愁情感的产生与延续过程/194

10.2.2乡愁的辩证哲学与理论框架/194

10.2.3乡愁的影响因素/195

10.2.4宜居的影响因素/195

10.2.5“乡愁”与宜居规划的关系/196

10.3天津蓟州地区村庄建设的现状/198

10.3.1蓟州村庄空间设施发展概况/198

10.3.2蓟州经济产业发展概况/199

10.3.3文化发展概况/201

10.3.4蓟州建设宜居村庄的困境/201

10.3.5天津蓟州地区村庄建设现状的乡愁因素/204

10.3.6村庄规划中宜居思想的转型与策略构想/207

10.4乡愁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宜居策略与引导/209

10.4.1空间策略——改造建筑及公共空间,实现乡愁的延续/209

10.4.2经济策略——通过对村庄文旅产业的转型实现乡愁的可持续性/213

10.4.3文化策略——以原住民参与为特色,传承村庄空间文化/215

10.5本章小结/218

附录

附录一村镇文化调研现状一览表/222

附录二传统文化在城镇空间中的表现与应用调查问卷/226

附录三村镇文化资源现状调查(访谈)提纲/227

附录四城镇化对村镇建设影响调查问卷/228

附录五传统文化在城镇空间中的表现与应用调查问卷/230

附录六民俗文化资源现状调查表/232

附录七蓟州乡村旅游现状调查表/233

附录八村庄宜居调查访谈问题/235

参考文献/236

节选

天津市村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独具特征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村镇文化,使天津市市村镇文化呈现出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域村镇的形态和风貌。因此,必须在深入研究天津市村镇文化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掌握天津市村镇文化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文化空间保护评价体系构成,从而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符合天津市本土特色的村镇文化空间保护评价系统。
村镇文化不仅表现在构成村落本身的建筑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还反映在村落形成和发展的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之中,甚至有些村落至今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以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关系。因此我们对村镇文化空间的调查主要包含:
物质文化环境要素:自然环境、建筑、节点及街巷空间、文物古迹及其它历史遗存等。
非物质文化环境要素:民俗文化、历史人物及事件、宗教习俗、民间技艺及生产、生活方式等。
非物质文化生存环境:原住民的生活生产状况、原住民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及自豪度、社会对本地文化的认知度、原住民的人口结构、当地政府对本地文化的扶持度等内容。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天津村镇文化保护及传承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1200370.html